三層槳座戰船

三層槳座戰船

雖說不算“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古希臘對歐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重要性是不可小看的。公元前5世紀,波斯人大軍壓境入侵希臘,爆發了聞名世界的“波希戰爭”。如果那時希臘人沒有三層槳座戰船,如果他們沒有藉助天時地利以少勝多,如果他們沒有取得那場關鍵戰役的勝利,那么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或許將會從此被改寫。撞角是古代海戰的主要武器,作用相當於後來的大炮。三層槳座戰船上5米長的撞角通常由青銅或者黃銅製成,裝在船頭底部的突起位置。它每次在敵艦船身上留下的大洞都可能是致命一擊。

trireme

古地中海地區被腓尼基希臘羅馬等文明廣泛使用的大型戰船。早期三槳座戰船分三層漿,每個槳由一名槳手操作。最初被腓尼基人所使用,後來被古希臘大量使用。

三槳座戰船的前身是單層槳戰船(pentekonter),只有一層槳,每邊25隻。隨著造船技術的提高,船也越來越大,於是槳手就分成上下兩層甚至三層,以容納更多的槳手給戰船提供更大的動力。三槳座戰船中在一側的槳手上下錯開,第三層的槳手位於甲板之上,而第一、二兩層槳手則位於甲板之下。

如果戰船繼續增大,單個槳手會很難滑動一隻槳,於是出現了五槳座戰船quinquereme),最下一層槳手每人滑動一隻槳,上面兩層每兩人滑動一隻槳,總共是五名槳手划動三層槳,全部槳手都位於甲板之下。

而無論槳手分坐幾層,上下一列的槳手總數是當時人們劃分戰船大小的標誌,最常見的就是三槳座和五槳座戰船。

三槳座戰船的首部有青銅製的撞棰(Ram),其基本戰術是依靠速度和機動能力(加速和變向)去撞擊敵船的側面,撞棰可在水線下將敵船撞出一個洞並擊沉敵船,或撞斷敵船的划槳以使其失去機動能力。據研究三槳座戰船有效撞擊的速度為10節(相當於18.52公里每小時,中國近代海軍的主力艦定遠號的航速是14.5節)。

三層槳座戰船

視頻:

電影賓虛傳中,有一段鏡頭反映的就是三槳座戰船攻擊時槳手划槳速度不斷加快的鏡頭。由慢到快分別是:戰鬥速度(Battle Speed),攻擊速度(Attack Speed)和撞擊速度(Ramming Speed)。

三槳座戰船是古代海軍奪取制海權的強大武器,好比近代以來的戰列艦航空母艦。並且不乏象薩拉米海戰亞克興海戰這樣的決定性戰役。

三層槳座戰船 在海戰中,桅桿被放倒,以進一步增加機動性;

三層槳座戰船

典型三槳座戰船的尺寸:

  • 總長:37米
  • 槳手:170-174名(每槳一人)
  • 槳長:4.0-4.2米
  • 速度:以7.5節連續航行184海里(根據修昔底德的記載)
  • 總重:45噸(根據奧林匹亞三槳座船重建計畫)

典型三槳座戰船的船員:

  • 船長:1
  • 弓箭手:4
  • 標槍手:14
  • 水手:25,風帆手,舵手等
  • 划槳手:170-174,主要是貧民,雇用的外國人擔當

視頻:重建奧林匹亞號

參考閱讀

  • 古希臘三層槳戰船有望重見天日
  • The Trieres (or Trireme)
  • Answers: Trireme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