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船

樓船

樓船是一種具有多層建築和攻防設施的大型戰船,外觀似樓,故曰樓船。漢代大型戰艦“樓船”高十餘丈。三國時東吳建成五層戰船,可載兵3000人。樓船不僅外觀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樹旗幟,戒備森嚴,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壘。

概述:

典籍中的樓船

《釋名》中對樓船上層建築的記述是:

樓船樓船

其上屋曰廬,像廬舍也。其上重屋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爵(雀)室,於中侯望之如鳥爵之警視也。

唐《太白陰經》記載:

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牆、戰格......忽遇暴風,人力不能制,不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張形勢.

《太平御覽》記載,漢武帝造豫章大船:

可載萬人,船上起宮室。

《後漢書》記載,公孫述盤踞漢中,曾打造十層赤樓帛蘭船。吳主孫權也曾造大樓船,名曰“長安”,可載戰士三千。

樓船的外觀 :

從外形看,樓船方首無帆,兩邊多設划槳,與古代西方的三槳座戰船、五槳座戰船頗類似。樓船也分多層,但其層是指甲板之上建築的層數。而三層槳座戰船的三層則是指槳手是分上下三層的。因此樓船與之相比似乎動力不足,加之船首為方首,速和機動性當不如古代西方的三層槳座戰船。另外樓船的槳手是暴露在甲板之上的,而後期的三層槳座戰船的槳手則是全部封閉在甲板之下的。 北宋早期成書的《武經總要》中繪有樓船圖,甲板上有三層建築,每層四周都設定半人高的女牆,在第一層周圍又用木板圍成戰格,女牆與戰格上均開有若干劍孔、矛穴,即可遠攻,又可近防。另外,還備有檑石、鐵刺等防禦武器。船上空間很大,甲板上能夠行車走馬。

歷史上的樓船:

西晉滅東吳時,益州刺史王濬造大樓船: 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隋時著名樓船稱五牙戰艦,楊素和前輩王濬一樣也在四川打造戰船,其中最大者: 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旗幟加其上。漢唐距今久遠,迄今並未發現樓船實物,但有漢樓船紋銅鏡背飾圖,船體並列成雙,船後部有雙檐高層樓閣;另外還有漢代廣州城磚上的樓船圖,不但有重檐亭閣,而且有帽形帆。 史書記載梁武帝侯景之亂時,侯景水師使用一種快速戰船(舟鳥)(舟尞),船小而狹長,兩邊各八十槳,全船160條槳。單從槳數論已接近古代西方的三槳座戰船。

樓船的缺陷及消亡 :

樓船一般不安全,抗風暴能力差,如孫權的“長安”,因大風驟起,而沉沒江中。還是三國時期的吳國,孫權命董襲“督五樓船往濡須口”,不料風暴驟起,五樓船全部沉沒。樓船多用於江湖(主要是長江),也用於近海,由於樓船重心高,抗風浪能力差用於遠海是相當危險的。樓船參與的著名戰役幾乎都在長江之上,比如赤壁之戰、西晉滅吳之戰、隋滅陳之戰、元滅南宋之戰等。自宋元以後樓船的使用及記載漸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