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壩菇

三壩菇

三壩菇又稱“三塘菌”。蘑菇的一種。常見於四川,雲南,貴州。一般在農曆5-7月生長。多生於黃壤土。味美鮮香,至今未發現人工培植。可燒湯,炒。實乃山野珍品!

簡介

三壩菇 三壩菇

三壩菇是難得的山珍。在雲南叫雞縱菌,四川則稱傘把菇,遵義一帶則習慣叫三壩菇,是一種天然野生食用菌。三壩菇生長出土前呈圓錐形,出土後逐漸伸展,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長老後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菌肉白色,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長老後帶黃色。喜歡偏酸性的黃泥巴土壤。一般在農曆的七月中旬左右生長。三壩(塘)菌出土的地方較隱秘,不被人輕易發現,所以尋找三壩(塘)菌時,除了早起和獨到的觀察力外,還得是有心人才能碰到,你早到或是遲到,都將與它有緣無份。一個找三壩(塘)菌高手的老人,他曾用本子詳細的記錄下他每年尋找到三壩(塘)菌地方、時間,以後每年都到其附近尋找,基本沒有空手返回過。

三壩菇 三壩菇

正是因為三壩(塘)菌數量少,尋找的不易,導致價格一路飆升,去年80—100元/斤,今年已漲到100—120元/斤,漲幅為達到20%。

小時候我掏過三壩菇那個菌基,下面是一窩小白螞蟻以及螞蟻窩樓。三壩菇的菌絲就是從螞蟻窩樓上長出來的。

三壩菇肉質細嫩,香味濃郁,味道鮮美,用三壩菇烹製菜餚,可以煎炒、油炸,還可以清蒸、做湯,味道都清香鮮美。在遵義一帶,用三壩菇烹製的菜餚主要是鮮肉三壩菇湯,是將新鮮三壩菇洗乾淨,把菌桿撕成絲,菌

三壩菇 三壩菇

褶撕成片,配以姜蔥等熬製成湯,在起鍋前將鮮豬肉的精瘦肉放進湯里煮熟,再起鍋盛湯。這的確是一道美味佳肴,不失為遵義的一道名菜!鄉間有關三壩菇的這些傳說,有很多合理的成份,也有幾分神秘之說,合理也好,神秘感也罷,可以概括為兩個字“珍貴”。據說三壩菇是菌類中目前唯一不能人工培植的品種,更見其珍貴!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三壩菇具有增強體質、調節免疫功能作用和“益胃、清神、治痔”等藥用功效。網路報導:三壩菇能健脾和胃,令人食慾大增。它內含鈣、磷、鐵、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是體弱,病後和老年人的佳肴;另一特點是含磷量高,是需要補磷人士的佳肴;常食三壩菇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制癌細胞,降低血糖。

傳說

三壩菇在鄉間有這樣的傳說:

一說三壩菇一長就是三“壩”(有處、片的意思)。三壩菇不會單獨生長,只要生長一“壩”,緊挨著三五米或十來米範圍就有另兩“壩”。所以有經驗的撿菇人,撿了一“壩”三壩菇之後在周圍仔細尋找,一定有驚喜的收穫。二說三壩菇一長就是三年。意思是說三壩菇在這個地方生長一年後,第二、三年還會接著在這裡生長,連續生長三年後才會搬家到別的地方。三說三壩菇只能蹲著撿。發現三壩菇時,講究的撿菇人要先拜山神,感謝山神賜福,祈求來年三壩菇再生長,再碰上好運氣,然後再蹲下撿三壩菇。並有“站著撿三壩菇,回屋就不見”的說法,說的是一戶人家的房頭地里長有一“堂”三壩菇,主人站著撿了幾朵回屋去拿東西來裝,掉頭去看三壩菇已渺無蹤影。四說撿三壩菇時要戴斗篷,不能講話。正在撿菇時,如果有人走近,撿菇人是不會和人打招呼的,一直要把三壩菇撿完才說話。同樣有不戴斗篷和撿菇時說話,會嚇跑三壩菇,來年不會生長的說法。五說螞蟻螻子不能挖穿。生長三壩菇的地方,菇底十多公分深處必然伴生有白螞蟻螻子,沒有白螞蟻螻子的地方,或者有白螞蟻螻子但被挖穿敞氣的地方,是絕對不會長出三壩菇的!有經驗的撿菇人,撿了三壩菇後會留下標記,防止螞蟻螻子被耕作或牲畜踩踏而破壞,只要精心保護好螞蟻螻子,來年的三壩菇生長季節又三晴兩雨,到老地方撿三壩菇就十拿九穩!六說能撿到三壩菇是有“口食份”,即有食運。撿到三壩菇是大家的食運來了,是眾口之福,撿菇人回家後會安排女主人烹製好,再準備幾斤包穀好酒,邀上要好的左鄰右舍共品美味,喝好酒,話家常,祝來年再遇此口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