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鎮

三口鎮

三口鎮坐落在世界著名風景區——黃山東北麓,南接黃山風景區,東依譚家橋鎮,西靠耿城鎮,北鄰仙源鎮、新明鄉。103省道和銅黃高速公路橫貫全境,距城區和高速入口不足4公里,總面積60平方公里,下轄5個村65個村民小組71個自然村,戶籍人口9287人。2002年8月16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鎮政府駐地白果樹村。三口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千年古鎮,遺留下眾多人文自然景觀,有建於唐宋年間的福固寺、仙皇殿、松山寺、西鋒庵等佛教寺院,有建於明清年間的金墩橋、洞青橋、喜雨亭、汪氏宗祠、毓青堂等。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三口鎮三口鎮
三口鎮位於黃山區東南面,是2002年8月16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鄉建制而設立的,始建於唐天寶11年(752),歷史已逾千載。全鎮轄7個村65個村民小組71個自然村。總面積60平方公里,總人口9494人,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土家、侗、壯、苗共5人。

全鎮地形地貌以丘陵及河谷盆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溫和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適中,年均氣溫15.5℃,年日照1672小時,全年無霜期約210天,年均降水量1556mm,光、熱、水條件充足,適宜水稻、油菜、茶葉等農作物生長。

三口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千年古鎮,曾經是歷朝歷代區、鄉級政權機構駐地。三口陳姓宋初由吳興遷至洞青山麓,汪姓元代由徽州呈坎遷至汪家村定居,繁衍至今,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有陳綬、陳士儒、陳移忠(原名陳士孝)、陳契孫四進士,及汪棣章、王玉屏等經商名士。深厚的文化積澱,遺留下眾多人文自然景觀,有建於唐宋年間的福固寺、仙皇殿、松山寺、西鋒庵等佛教寺院,有建於明清年間的金墩橋、洞青橋、喜雨亭、汪氏宗祠、毓青堂等。經歷鹹豐同治年間的兵燹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只留下遺址,卻是三口悠久歷史的見證。先後開發修建的夫子湖,中國黃山龍裔公墓、夫子峰景區等新的自然人文景觀,是三口豐富的旅遊資源。

三口鎮夫子山
境內多山,有夫子山、仙王山、虹山、尚書嶺,糧、茶、林等資源豐富。水系網路發達,有麻川河、蘆溪河、東西乾渠、小型水庫3座,山塘54口,建有中小型水電站5座,裝機容量500千瓦,年發電量50萬千瓦時。四通八達的水系,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旱澇保收的保證。通過實施糧食自給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和旱育秧、拋秧等實用新技術,以及小型農機具的普及,農業由傳統產業成為支柱產業。2002年,全鎮糧食總產5144.5噸,其中水稻4483噸,茶葉產量77噸,其中優質茶6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671元。是黃山區重點糧倉和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

金墩街曾是三口經濟、文化、貿易中心,經過五十年的變遷,現已形成以103省道沿線為主軸,東南向“三夫”新街延伸,西北與三口老街銜接的格局。確立了以項目發展和集鎮建設為工作重點的經濟思路,集鎮規劃區面積1.65平方公里。現已投入資金1168萬元,建成商住樓111間,建築面積23280m2,已形成一定規模。並投資504.2萬元,加大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現集鎮建設已向村級延伸。

到2002年,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組組通電話、電燈,並建立了移動和聯通2個基站,覆蓋全鎮絕大部分地區。便利的交通、通訊,帶動了經濟的振興,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0.8:60.9:8.3,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79.19萬元,純收入53.45萬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達103.3萬元。同時,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全鎮擁有中學1所、國小3所,國小教學點2個,中國小師生1459人,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在全區鄉鎮學校均屬一流水準。衛生院擁有床位12張,大型醫療儀器28台,年門診10841人次。業務量在全區鄉鎮衛生院中居於前列。計畫生育工作2001年全區考核第三名,2002年全區考核第二名。三口鎮先後被命名為市級“六好”鄉鎮黨委、綜治模範鎮、村民自治示範鎮。

自然環境

三口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適中,年均氣溫15.5℃,年日照時間1672小時,全年無霜期約220天,年均降水量1556毫米。光、熱、水條件適宜。境內生態環境完好,物產豐饒。所屬黃山區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區,空氣和水質常年達到國家一級一類標準。聳立於本鎮汪家橋村境內的黃山夫子峰軒轅峰遙相呼應,發源於黃山的麻川河與蘆溪河蜿蜒穿行其間。鎮內林木蓊鬱,有林地5259公頃(其中公益林3745.4公頃),森林覆蓋率87.6%。盛產毛竹、茶葉,天然珍稀樹種有銀杏天竺桂、南方紅豆杉、鵝掌楸等,可謂“秋至滿山多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野生動物品種繁多,其中短尾猴、杜鵑、啄木鳥、岩羊等尤為珍貴。

旅遊資源

三口鎮龍裔公墓

三口鎮是環黃山五鎮之一,位於黃山東北麓,中國黃山龍裔公墓座落境內。由福建鳳山石材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夫子山旅遊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約1.5億人民幣,占地總面積3000畝,主要利用該地域內豐富的旅遊資源開發夫子山旅遊、風景湖度假、龍裔公墓建設及農家樂旅遊等,建設以休閒、度假、養生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度假區。項目主要部分的夫子峰景區位於黃山東北麓,是黃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天寶11年(公元752年)始建道泰鄉,歷史已逾千載。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名人輩出,遠有宋代四進士陳綬、陳士儒、陳移忠(原名陳士孝)、陳契孫和經商名士汪棣章、汪玉屏等諸多名人雅士,近有牛花子、葉桂枝等革命先烈和吳茂權、王天賜、喬水生、吳宗祥、陽水輪、丁秀蓮等英雄模範人物。悠悠歷史留下了唐宋年間修建的福固寺、仙皇殿、松山寺、西峰庵等佛教寺院遺址和明清時期修建的金墩橋、洞青橋、甘露亭、黃昏洞、汪氏宗祠、毓青堂、陳氏宗祠等人文古蹟。與福固寺一橋之隔的軒轅峰因軒轅黃帝游感於此的傳說而得名,峰頂有石仙室、石油座,傳為軒轅黃帝受胎息於容成子之所。峰腰有神仙洞,峰麓更有傳說黃帝飛升之遺址(即福固寺),稱為“仙境”,長年玄光籠罩,靈氣逼人,周圍景色更是幽邃迷人。峰下有紫芝源,《周書異記》載軒轅黃帝煉丹時常於源中所采的紫芝,至今仍有生長。還有紫雲溪、滴翠潭等諸多名勝。這些都是三口鎮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見證,更是三口鎮豐富的旅遊資源。

1978年修建而成的夫子湖,面積40公頃,蓄水量達604萬立方米,湖水碧波瑩瑩,四周青山環繞,峰巒疊翠,兩岸有青松、翠竹、綠柳、紅梅,茶園、花圃、水榭。水中一亭台,名曰“鳳兮”,六角形狀,新安書畫社副社長汪則之先生書寫“軒轅悟道乘龍去,赤子歸根駕鶴來”於兩側亭柱上。

位於風景湖北岸的中國黃山龍裔公墓是民革安徽省委和黃山市人民政府(現黃山區政府)於1987年春合作建設。主要殯葬對象為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及海外華人在中國的親屬,現歸三口鎮人民政府管理。龍裔公墓位於三口鎮夫子峰下風景湖北岸,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公墓入口處用粉紅色花崗岩石料砌成的高大牌坊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寫的“中國黃山龍裔公墓”8個金色大字,背面刻有“永饗馨香”4個楷書大字。著名華裔學者蘇光平及其祖父、父親和台灣著名小說家江南先生等海內外僑胞及多位著名人士安息於此。2007年設計興建的總圖幅165幅、總長1.8公里的黃帝文化牆在以該公墓為核心的夫子山旅遊景區正式亮相,文化牆以黃帝征戰一生的故事為背景,是打造軒轅黃帝旅遊文化品牌的精品之作。

城鎮建設

三口鎮三口鎮
三口鎮集鎮規劃區面積1.65平方公里,現已形成以103省道沿線為主軸,東南向“三夫”新街延伸,西北與三口老街銜接的格局。已建成商住綜合樓162間,建築面積達36840平方米。集鎮基礎設施也得到很大改善,並向村級延伸。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組組通電話,建有移動和聯通3個基站,實現了固定電話和移動通訊全覆蓋。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教育、文化、科技事業的發展。全鎮擁有中學1所、國小3所,中國小師生1260人,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在全區鄉鎮學校均屬一流水平。建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8所,擁有床位18張,大型醫療儀器28台,衛生院業務量和診療在全區兩類衛生院中居於前列。

2006年,全鎮共有15個農業農村項目通過臨安市級立項,分別是煉川村新農村重點整治項目,煉川村生態村珠塢村園林綠化村、臨安宏立奶牛養殖場“糞尿污染綜合治理”3個生態項目,下錢村直陽塢康莊工程油路澆築項目,大青、蔥坑2個村農民飲用水工程,花橋至蔥坑畈土地整理、煉川村低產田改造、下錢村直陽塢水庫除險加固3個基礎設施改造項目,界聯村毛竹筍材兩用林園區建設、樟塢村香榧基地建設、蔥坑村楊梅基地建設等5個農業產業化項目。2006年底,15個基礎項目全部完成,並通過上級驗收。

經濟發展

三口鎮夫子湖
三口鎮先後被黃山市委命名為市級“六好鄉鎮黨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和“村民自治示範鎮”;榮獲2005年全區綜合考核“經濟和社會發展紅旗鄉鎮”(三類鄉鎮)和2006年、2007年全區綜合考核“經濟和社會發展先進鄉鎮”(二類鄉鎮)榮譽稱號。

2006年農業總產值7326萬元,比上年增長12%。糧食複種面積3976畝,糧食總產量1881噸,平均畝產473公斤。糧經比21∶79。重點發展優勢毛竹、香榧楊梅等產業,新種毛竹350畝,低產毛竹林改造500畝,界聯村毛竹筍材兩用林示範園區通過臨安市驗收,毛竹總產值831萬元。樟塢村新種香榧200畝,建成香榧基地;長明村、杭州佳禾園藝有限公司兩大香榧苗木繁育基地出售香榧苗木1.5萬株,香榧產量3噸,產值逾50萬元。蔥坑村白楊梅基地通過臨安市驗收,楊梅產量60噸,產值78萬元。收穫油菜子138噸、茶葉137噸、鮮筍2984噸。奶牛存欄300頭,生豬飼養量1619頭,波爾山羊飼養量188隻(年末存欄數114隻),家禽年出欄10177羽。木材採伐量824立方米。

全鎮有企業249家,其中,工業企業106家,從業人員858人。工業總產值4.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17%;工業銷售產值4.13億元,增長18.42%;實現利稅2970萬元,增長10%;完成外貿出口交貨值2544萬元,增長23.8%;實現工業投入2244萬元,增長18.1%。杭州騰飛鏈條管業有限公司完成“鏈條大管生產”技改項目,銷售產值5900萬元,增長23.4%;杭州百孚竹製品有限公司啟動“刨切微薄竹生產”技改項目,出口交貨值2600萬元,增長44%;臨安華立塑膠有限公司廠房整體搬遷,銷售產值1265萬元,增長20%。

百舸爭流奮楫者當先,萬木競秀傲寒者奪魁。三口鎮將以“生態最美、環境最佳、山區最富”為目標,朝著生態、活力、效益、和諧的發展目標,乘風破浪,與時俱進,爭先趕超,力爭成為安徽省“兩山一湖”黃金旅遊熱線上的經濟發展重鎮和休閒旅遊度假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