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輻共一轂

三十輻共一轂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基本信息

【出處】道德經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注釋

①輻:車輪中連線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②轂:音gu,是車輪中心的木製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③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⑤戶牖:門窗。
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

引語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後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評析

在《道德經》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過認識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現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並非總在故弄玄虛。馮友蘭先生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係。一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裡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么住進去呢?老子作出結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作者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宮鎮)人。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