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橋

七里橋

七里橋,坐落於古馬城縣治西南七里之青河上,為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多孔平梁石橋。七里橋遺址,今已是低於地面兩米的乾涸坑塘,波濤不再。青河上游七里橋段已不辨舊貌,僅見舊橋址西幾十米處南北走向窪地一片,蓋為改道後之青河遺蹟。

基本信息

七里橋七里橋

七里橋從山城昌化鎮往西,沿老杭徽公路行七里處,有一座造型精美別致的大石拱橋——七里橋。該橋長60餘米,寬約8米,兩車交會綽綽有餘。橋兩邊是近1米高的石攔桿,上面雕刻著精美的人物花鳥圖案。八根橋欄石柱上蹲著八隻雕琢得形象逼真的青石獅子,或戲繡球,或撫幼獅,只只憨態可掬,栩栩如生。據傳有一隻石獅得了靈氣,每逢皓月當空的晴朗之夜,會跳下石柱到田莊稼地里翻滾戲耍。那么這畈田的莊稼就會長得特別好,這年定然是個豐收年。
七里橋建於清朝光緒初年,經百餘年風雨滄桑,至今仍巍然屹立,風彩依舊。七里橋的建成,給當地帶來了吉祥福氣。原來這裡交通不便,河堤常被洪水沖毀,遭災歉收,村民生活貧困。自七里橋建成後,河堤固若金湯,再大的洪水也沖不垮,林茂糧豐,村民生活逐年改善,這裡成了鍾靈毓秀富庶之地。百姓都說得益於七里橋的靈氣,因此,人們都十分關愛這座七里橋。
據傳,有一徽州朝奉途徑七里橋,覺得這裡祥光四射、紫氣繚繞,就駐足細細觀察。最後對橋上八隻石獅發生了興趣,接連數天都來橋上左看右看、橫看豎看,而且對每隻獅子都仔仔細細揣摩察看,終於發現有一隻特別傳神。他的舉動引起了村人的疑心,於是上前盤問,這個徽州朝奉只得怏怏離去。但他並未去遠,而在離此三里之遙的白牛橋鎮住了下來。為了避嫌,他在旅店裡閉門不出。數天后的一個深夜,他偷偷溜出旅店來到七里橋,只見橋上紅光一閃一閃的,一隻石獅眨眨眼睛,搖搖腦袋,抖抖身子,從石柱上跳將下來,到麥田裡翻滾戲耍起來。看它前翻後滾,騰挪跳躍,好不快活,徽州朝奉大喜,立即拿出一隻青布大口袋,反套在石柱上,然後下橋去捉拿獅子。獅子見有人來,大吼數聲,逃回橋上,縱身跳上橋欄石柱。徽州朝奉立即翻起青布袋,獅子正好裝入其中,就樂滋滋地背起布袋往西疾走。
是夜,村人在睡夢中被獅吼聲驚醒,靜心細聽,獅吼聲來自七里橋上。人們甚感奇怪,不約而同來到橋上,見石獅子少了一隻。大家議論紛紛:石獅哪裡去了?人們橋上橋下、田畈路邊尋覓,不見蹤影。這時人們想到了前不久有個徽州朝奉接連多日在橋上轉來轉去,東看西摸的情景,甚為可疑,斷定是這個人偷去了。“追!”一夥年輕人拔腿就朝西大路急急追去。
再說這個徽州朝奉背著獅子快步疾行至龍崗石壁灣,急聽得背後人聲沸鼎,回頭一看,燈籠火把無數,不禁叫了聲“糟了,這么多人追來,咋辦?”話音一落,只覺得青布袋一下子沉重起來。伸手一摸,原來溫乎乎的石獅子已變成了冰冷硬邦邦的石獅子。一隻石獅少說也有幾百斤重,他如何背得動。一下子掉在地上再也提不起來,眼看追趕的人越來越近,他只得撒手倉惶逃竄。追趕的人們見路中有一隻青布口袋,打開一看,裡面正是被竊的石獅子。那徽州朝奉早已逃得不見蹤跡。這伙年輕人像打了勝仗似的抬著石獅子高高興興回來,把它重新鑲嵌在橋欄石柱上,此後獅子不再現形了。
這雖是個不可信的民間傳說,但足見當地民眾對石橋的珍愛之情。據說,橋上確有一隻石獅似乎不是原裝的,看上去有重新鑲嵌的痕跡。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寇沿杭徽公路西進,上級命令炸毀七里橋。當時昌化縣縣長是個頭腦清醒,且口碑較好的縣長。他一面令人在橋墩上安放好炸藥,派專人看守,作好隨時炸橋的一切準備,同時表示,聽命令,不到萬不得以非炸不可的緊急關頭是不炸的。所幸日軍未能到達昌化(只到河橋)就戰敗投降,因此昌化七里橋得以保留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