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辯

七辯,佛教謂解說佛法的七種辯說之才。亦泛指種種無礙辯才。《敦煌變文集·維麾詰經變文》:“必知菩薩,問得 維摩 ,二空之理既同,七辯之詞不異。”

基本信息

詞語·七辯

【拼音】:qī biàn
【注音】:ㄑㄧ ㄅㄧㄢˋ
【解釋】:佛教謂解說佛法的七種辯說之才。亦泛指種種無礙辯才。
【出處】:語本《大智度論》卷五五:“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絕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說趣涅盤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示例】:南朝 梁 簡文帝 《玄圃園講頌序》:“摳談永日,講道終朝;賓從無聲,芳香動氣;七辯懸流,雙因俱啟;情游彼岸,理愜 祗園 ;靈塔將涌,天華乍落。”《敦煌變文集·維麾詰經變文》:“必知菩薩,問得 維摩 ,二空之理既同,七辯之詞不異。”

佛教·七辯

[出華嚴經疏] 一捷辯謂菩薩智慧。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捷如影響。故名捷辯。(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二迅辯謂菩薩明於事理。心無疑暗。善赴機緣。隨問即答。語言迅疾。猶若懸河。故名迅辯。三應辯謂菩薩以一切文字名義。莊嚴種種法語。應時應機。無有差異。隨其所問。應答無窮。故名就辯。四無疎謬辯謂菩薩隨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皆契真理。無有差失。故名無疎謬辯。五無斷盡辯謂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相續連環不斷。故名無斷盡辯。六多豐義味辯謂菩薩能知名數事理。其義無礙。其味無窮。答問辯說。皆無有量。故名多豐義味辯。七最上妙辯謂菩薩所說諸法。分別明了。清澈遠聞。聲如頻伽。眾生樂聽。最勝無比。故名最上妙辯。(頻伽。梵語具雲迦陵頻伽。華言妙聲鳥。)

《七辯》 張衡

無為先生,祖述列仙,背世絕俗,唯誦道篇。形虛年衰,志猶不遷。於是七辯謀焉,曰:「無為先生,淹在幽隅,藏聲隱景,劃跡窮居。抑其不韙,盍往辯諸,乃階而就之。」
虛然子曰:「樂國之都,設為閒館。工輸制匠,譎詭煥爛。重屋百屋,連閣周漫。應門鏘鏘,華闕雙建。雕蟲肜綠,螭虹蜿蜒。於是彈比翼,落鸝黃,加雙軍,經鴛鴦。然後擢雲舫,觀中流,搴芙蓉,集芳洲,縱文身,搏潛鱗,探水玉,拔瓊根。收明月之照曜,玩赤瑕之?豳,因飆拂其寮,蘭泉注其庭。此宮室之麗也,子盍歸而處之乎?」
雕華子曰:“玄清白醴,蒲陶醲廬。嘉肴雜醢,三臡七菹。荔支黃甘,寒梨乾榛。沙餳石蜜,遠國儲珍。於是乃有蒭豢腯牲,麋麛豹胎。飛鳧棲鷩,養之以時。審其齊和,適其辛酸。芳以姜椒,拂以桂蘭。會稽之菰,冀野之梁。珍羞雜沓,灼爍芳香。此滋味之麗也,子盍歸而食之?” 
安存子曰:「淮南清歌,燕余材舞,列乎前堂遞奏代敘。結鄭、衛之遺風,揚《流哇》而詠《激楚》。鼙鼓口吹,竽籟應律。金石合奏代敘妖冶邀會。觀者目,衣解忘帶。於是樂中日晚,移即香庭。美人妖服,變曲為清,改賦新詞轉歌流聲。此音樂之麗也,子盍歸而聽諸?」
闕丘子曰:“西施之徒,姿容修嫮。弱顏回植,妍夸閒暇。形似削成,腰如束素。淑性窈窕,秀色美艷。鬒髮玄髻,光可以鑒。靨輔巧笑,清眸流眄。皓齒朱唇,的皪粲練。於是紅華曼理,遺芳酷烈。侍夕先生,同茲宴。假明蘭燈,指圖觀列。蟬綿冝愧,天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子盍歸而從之?”
空桐子曰:“交阯緅絺,筒中之紵。京城阿縞,譬之蟬羽。制為時服,以適寒暑。駟秀騏之駁駿,載軨獵之輶車。建采虹之長旃,系雌霓而為旗。逸駭飆於青丘,超廣漢而永逝。此輿服之麗也,子盍歸而乗之?”
依衛子曰:“若夫赤松王喬,羨門安期。噓吸沆瀣,飲醴茹芝。駕應龍,戴行雲。桴弱水,越炎氛。覽八極,度天垠。上游紫宮,下棲崑崙。此神仙之麗也,子盍行而求之?”先生乃興而言曰:“吁美哉!吾子之誨,穆如清風。啟乃嘉猷,寔慰我心。”矯然傾首,邪睨玄圃。軒臂矯翼,將飛未舉。
髣無子曰:“在我聖皇,躬勞至思。參天兩地,匪怠厥司。率由舊章,遵彼前謀。正邪理謬,靡有所疑。旁窺八索,仰鏡三墳。講禮習樂,儀則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賞而勸。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於是二八之儔,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後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國而悅遠人。化明如日,下應如神。漢雖舊邦,其政惟新。”而先生乃翻然回而曰:“君子一言,於是觀智,先民有言,談何容易。予雖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