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烈士陵園

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又稱黃花崗公園,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先烈中路,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紀念公園。

簡介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失敗,骨幹會員犧牲百餘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殮烈士遺骸72具,叢葬於黃花崗。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這座烈士陵園。七十二烈士陵園布局莊嚴雄偉,既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這在中國是罕見的。現陵園面積已擴大到16萬平方米,園內栽有各種開放黃花草木和木本植物,例如:黃素馨、黃穗冠、黃芍藥、黃菊、黃梅、桂花以及黃花、夾竹桃等。四季黃花不斷,象徵烈士精神不朽。崗頂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繞以鐵鏈欄桿。上有四柱方形鐘頂碑亭,樹“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後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紀功坊。上半部以72塊矩形石塊,砌疊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一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別具一格,頗為壯觀。坊額鐫有章太炎所題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坊後還立有詳細紀錄武裝起義經過的石碑。南墓道為碑林,鐫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鈞。兩條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龍柱,夾道相對。整個墓園占地約3 萬平方米,園內蒼松翠柏長青,繁花並茂,還建有黃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是革命紀念地,也是參觀遊覽的名勝景點。 此外,烈士陵園內還有馮如(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墓、潘達微墓等。 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維修,使浩氣重現,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黃花浩氣”。

主要景點

浩氣長存竣工於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正門牌坊長31米、寬3米、高13米。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從詞義上說,浩氣就是正氣。七十二烈士之墓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喻培倫、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100多人殉難,潘達微先生將收殮的72具遺骸營葬此地。默池建於1921年(民國十年)。默池正面正處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經之道。遊客走上拱橋,由於斜坡的作用,便會不由自主地把頭低下,就像低頭默念,使人肅然起敬。紀功坊於1921年(民國十年)建成。紀功坊由前後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徵72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時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紀功坊上的橫額,是12個字的篆文:“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書寫。獻石堆頂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鬥的革命思想。紅鐵門石牌坊公園南墓道入口。黃花亭建於1926年(民國十五年)。黃花園風景區四季如畫,風景怡人。龍柱國民黨安南黨部於1926年3月(民國十五年獻造)。用著名的連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為倒卷的青龍,柱底為鯉魚躍龍門。這對龍柱,體現了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奮鬥的磅礴氣勢。四方池建於1921年(即民國十年)。當時民國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池壁上刻著七十二烈士廬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孫中山手植樹它出自孫中山先生手澤,是黃花崗墓園繁多的樹木中最有歷史意義的封植。1912年陵園初建時,兩粵廣仁善堂恭請孫中山先生手植松樹四棵,這是僅存的一棵。潘達微墓潘達微,廣東番禺人,1906年參加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後,他冒死發動廣仁善堂收集烈士遺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購得東郊紅花崗,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從這以後,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碑廊碑廊里是後人為紀念緬懷死難烈士所立的碑。紫羅蘭網球角擁有兩千平方米綠化面積的園林式西餐廳和茶藝室,內設國際標準的網球場。

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所埋屍體共72具,故後人便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相稱,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黃花岡上勒石記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貫:廣東人: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廣滔徐臨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滿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輝徐容九徐進照徐褶成,徐應安,李柄輝,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陳春,陳潮,陳文褒,羅仲霍,羅坤,龐雄,周華,游壽,江繼復,郭繼枚,勞培,杜鳳書余東雄馬侶,黃鶴鳴,饒輔廷,張學銓,周增,林修明福建人:方聲洞,馮超驤,羅乃琳,卓秋元,黃忠炳,王燦登,胡應升,林覺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時爽,劉六符,劉元棟魏金龍,陳可鈞,陳更新,陳與焱陳清疇陳發炎廣西人: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韋統鈐,李德山,林盛初四川人:秦炳,喻培倫,饒國梁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寬

七十二烈士墓七十二烈士墓

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經3個月的籌劃準備,黃興於8日在香港召開統籌部發難會議,將在廣州舉事的時間定在13日,並擬分10路進攻。由於溫生才行刺孚琦,廣東當局加強了戒備,加之部分款項、槍械未到,原定計畫被迫延期。23日,黃興潛入廣州,成立起義指揮部。廣東當局已風聞起義,加強了防備,並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26日晚,黃興召集會議倉促間決定起事。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親隨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東奔西突,終因兵力嚴重不足而潰敗。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被捕殺,死難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並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提示

1、交通:6、11、16、27、65、122、223、72、192路公車黃花崗站下。
2、門票:8元
3、開放時間:9:00~17:00
4、電話:8767212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