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細菌

哺乳動物大腸中的厭氧微生物能發酵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SCFA),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其中丁酸是結腸能量的首選來源,對腸黏膜修復及結腸炎和結腸癌的預防起作用.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關於腸道產丁酸菌種類、數量及發酵特性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

名詞解釋

丁酸細菌 butyric-acid bacteria
使糖類發酵形成大量丁酸的細菌。代表種是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1933年由日本宮入近治博士首先發現並報告的。其活菌製劑作為整腸劑在日本使用已有50年。丁酸梭菌是革蘭陽性厭氧芽孢菌,在人體腸道內是非常住菌,其芽孢對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較強,由丁酸梭菌芽孢製成的微生態製劑耐貯存。日本對丁酸梭菌的生物學特性、生理功能做過大量的研究。將其作為微生態調節劑使用已有50年。泰平片是含有丁酸梭菌活菌的微生態製劑,給小鼠灌服後,腸道內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的數量明顯增加。同樣在人體試食試驗中,每日服用3片泰平片後,腸道菌群發生了有益的變化:糞便中的有益菌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的數量明顯增加,腸球菌腸桿菌以及有害菌產氣莢膜梭菌的數量無明顯變化。

相關條目

細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