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嗣賢

丁嗣賢,中央大學、 安徽大學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南京校友會發起人之一, 中國化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 中國化學工程雜誌社發起人之一 。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2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回國後在中央大學工學院任教, 丁嗣賢還兼任了麻省理工學院南京校友會理事的職務,曾多次向留在美國的同學、學弟們寫信, 希望他們返回家園報效祖國。 1931年底,丁嗣賢在清華學校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的同學杜長明,應邀回國在安徽大學任教。

主要經歷

丁嗣賢 丁嗣賢

1931年日本發動了東北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發動了上海一二八事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932年8月初,當時的教育部在南京召開化學討論會, 討論化學譯名、國防化學及課程標準。 來自全國各地曾留學歐美和日本的化學工作者丁嗣賢、王箴、陳可忠、陳裕光、曾昭掄、王璡、姚萬年、鄭貞文、吳承洛、李運華等45人,在會議討論過程中, 一致認為, “九一八”、“一二八”事變日軍侵占我國大片國土, 國家民族處於危難關頭, 愛國的化學工作者應立即組織起來, 共同為發展我國化學科學教育事業, 以“聯絡國內外化學界同仁共圖化學在中國之發展及套用”為宗旨,發起成立了中國化學會, 努力為抗日救國貢獻力量。

丁嗣賢等中國化學會的發起人, 在短短的4天內, 先後召開了籌備會、成立會、選舉會和理事會議。從學會的組織原則、機構設定、起草會章、創辦會志等開始,直至學會的定名、譯名、會址、經費等具體問題,都進行了討論,做出了決定, 丁嗣賢擔任了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 之後中國化學會不斷發展壯大到今天,成了國內最權威的化學學術團體。 1931年,在丁嗣賢、顧毓珍、曾昭掄、吳承洛等人共同倡議以中國化工界名義,團結全國力量,成立中國化學工程雜誌社,1934年6月在天津創立並出版《化學工程》雜誌,由此開創了我國近代化學工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