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厚本

丁厚本

丁厚本(Ding Hou-Ben),男,1940年1月生,漢族,安徽合肥人,研究員、教授。1958年8月由合肥一中保送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核物理專業。師從國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教授。畢業後一直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為國際輻射物理學會會員,中國核物理學會會員,中國體視學學會理事,安徽省核學會副理事長。

基本信息

簡介

1958年8月由合肥一中保送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核物理專業。1963年畢業後,一直從事國防科技工作,參加過我國第一顆核子彈試驗和第一顆氫彈試驗及多次國家重大試驗。1986年1月至1991年春,任核九院工學院院長,兼任重慶大學和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7月,作為安徽引進的高科技人才調到家鄉合肥,在省外貿工作,任計算中心主任和國際貿研所所長以及達豐國際貿易公司總經理,直至1995年春。後任蘇州蘭博高科技企業集團副董事長和總經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ICT研究開發公司副董事長和總經理,合肥東方輻射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他還被聘任為東北大學教授和四川大學教授,四川大學工業CT技術中心主任,國際輻射物理國核物理學會會員,中國體視學學會理事,安徽省核學會副理事長等,我國工業CT學科帶頭人。

主要榮譽

他繼承北大嚴謹治學和求實、甘做“書呆子”的傳統,深感“什麼都不缺,就缺時間”,牢記著名科學家王淦昌為其題寫的座右銘——“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在科技方面孜孜以求,不斷攻關進取,獲得過多項國家發明獎和重大科技成果獎,發表過近百篇論文。所編著的《中子源物理》(1984年,科學出版社)被評為優秀科技圖書,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他被列入多種名人錄和辭書,中央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作過多次報導和專題介紹。他作為國家級火炬計畫項目——工業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技術(ICT)的項目和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於1993年主持研製成功我國首台ICT商業樣機,以著名科學家王淦昌院士為主任,王大珩、朱光亞、聞邦椿和王乃彥等院士為副主任的鑑定委員會對此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填補了我國工業無損檢測領域的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4-1995年又主持研究了γ射線康普頓背散射掃描(CBS)技術,於1995年6月研製成功我國首台CBS——TICT兩用機,8月研製成功國內外首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解析度、攜帶型CBS機,均通過國家鑑定,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獨創性,被評為“亞洲CT科技十大進展”第一名,分別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該產品出口俄羅斯。1998年獨自研製成功基於CBS原理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攜帶型炸藥/毒品報警儀,並已投產。2000年獨自研製成功袖珍式炸藥/毒品探測儀。2001年獨自研製成功輕便台式安檢裝置。2002年獨自研製成功攜帶型油氣輸送管道測厚儀,攜帶型車廂內隱慝人員檢查報警儀等。2003年8月研製成功通道式安檢裝置,於2004年1月通過國家鑑定,國際先進水平,且具有獨創性。2004年3月研製成功帶保溫層壓力管道線上檢測儀(為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004年6月通過國家鑑定,也為國際先進水平,核心技術具有獨創性。現已獲得近三十多項中國專利,均為第一發明人,並榮獲多項國際性獎勵。

大事年表

1940年1月生漢族,安徽合肥人

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1993年主持研製成功我國首台ICT商業樣機

1995年6月研製成功我國首台CBS—TICT兩用機

1995年8月研製成功國內外首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解析度、攜帶型CBS機

1998年獨自研製成功基於CBS原理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攜帶型炸藥/毒品報警儀,並已投產

2000年獨自研製成功袖珍式炸藥/毒品探測儀

2002年獨自研製成功攜帶型油氣輸送管道測厚儀,攜帶型車廂內隱慝人員檢查報警儀等

2003年8月研製成功通道式安檢裝置

主要著作

1、基於CBS掃描數據的多層表面體繪製,《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7卷第2期,2008年6月(P46~50) ;

2、基於錐束CT的小型部件檢測系統設計,《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5卷第4期,2006年10月(P18~21) ;

3、圖像分割多閾值法研究,《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5卷第4期,2006年10月(P13~17) ;

4、帶保溫層壓力管道掃描成像檢測裝置研究,《第六屆全國壓力容器學術會議壓力容器先進技術精選集》2005年 ;

5、基於CBS的帶保溫層壓力管道線上檢測裝置研製,《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3卷第4期,2004年11月(P26~30) ;

6、γ-射線安檢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現,《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3卷第2期,2004年5月(P21~23) ;

7、多速度安檢系統的圖像實時校正算法,《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2卷第4期,2003年11月(P5~9) ;

8、射線透射圖像中輕物質自動識別算法的研究,《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2卷第4期,2003年11月(P1~4) ;

9、帶保溫層壓力管道CBS檢測軟體系統設計,《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2卷第2期,2003年5月 ;

10、射線透射成像中重物質遮擋下的輕物質檢測技術研究,《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1卷第2期,2002年5月(P19~21) ;

11、數位化射線照相技術對輕物質的判斷,《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1卷第1期,2002年2月(P10~12) ;

12、CBS掃描圖像的重建與處理,《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0卷第4期,2001年11月(P26~30) ;

13、基於卷積反投影法重建康普頓背散射掃描圖像,《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10卷第4期,2001年11月(P22~25) ;

14、一種新型的公路核子檢測儀,《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9卷第4期,2000年11月(P19~22) ;

15、用於攜帶型γ射線康普頓背散射掃瞄器的多道分析器研製,《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7卷第2期,1998年5月 ;

16、γ射線康普頓北散射掃瞄器測量的信噪比研究,《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7卷第1期,1998年2月 ;

17、一種攜帶型高解析度康普頓背散射掃瞄器,《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5卷第3期,1996年8月(P37~44) ;

18、CBS圖像重建中的數據修正,《CT理論與套用研究》第7卷第1期,1998年2月 ;

19、工業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機械工程》1991第2卷第5期(P43~44) 。

對外合作項目

可燃冰探測項目

新型輕便式多功能微劑量醫用CT項目

綠色通道檢測系統項目

水質檢測項目

岩芯三維顯微CT系統項目

袖珍式台式液體安檢儀項目

新型通道式安檢機項目

優秀專家盤點21

鄧澤林
鄧運松
鄧運亮
鄧躍南
丁繼明
丁繼列
丁繼紅
丁季達
丁吉剛
丁慧敏
丁慧芬
丁慧芳
鄧遠輝
丁惠昌
鄧遠福
丁輝海
鄧元明
丁煥明
丁懷山
丁華樹
丁華林
丁虎威
丁厚祥
丁厚本
丁鴻瀛
丁洪奎
鄧毓漳
| 丁洪斌
丁宏業
丁宏奇
丁宏才
丁紅光
丁恆順
丁恆菊
丁恆才
丁合共
丁漢東
丁海林
丁國友
丁國鑫
丁國維
鄧譽久
丁國強
丁國光
丁桂祥
丁貴洲
丁貴文
丁貴清
丁廣學
丁光躍
丁光武
丁光謙
丁光輝
丁冠甲
丁公雲
丁庚富
丁福蘭
鄧文珊
丁鳳岐
丁鳳飛
丁斐之
丁凡璋
丁恩正
丁篤厚
鄧文全
鄧育桂
鄧玉敏
鄧玉坤
鄧文凱
鄧佑華
鄧幼平
鄧又拓
鄧有輝
鄧有成
鄧永興
鄧永高
鄧永福
鄧永池
鄧文福
鄧文斌
鄧蔚文
鄧偉祥
丁朝忠
鄧偉烽
鄧鐵保
鄧維鑒
鄧旺興
鄧旺享
丁昌民
鄧萬學
丁彩香
鄧萬廷
鄧萬凱
鄧一泓
鄧業林
丁伯連
鄧業光
鄧耀華
鄧仰智
鄧揚名
鄧揚成
鄧焱東
鄧延熙
鄧延年
鄧亞維
鄧雅俐
鄧雪昭
丁桂培
鄧學文
鄧學初
鄧宣志
鄧土德
鄧修文
鄧修科
鄧庭文
鄧新亞
鄧新學
鄧廷洲
鄧孝萬
鄧孝軍
鄧曉全
鄧曉玲
鄧曉琳
鄧小敏
刁澤霖
刁在祥
刁余文
刁有會
刁文生
刁田丁
刁書仁
刁世銘
刁紹華
刁榮琦
刁慶宏
刁利紅
刁立響
刁魁生
刁家浩
刁佳振
刁佳春
刁貴君
刁福清
刁福林
刁德山
鄧小芳
刁岩
刁克
鄧祥茂
地學雷
地盧光堯
底嘉慶
底傑
邸增芬
邸元春
邸文學
邸金友
邸愛英
迪里夏提·蘇里坦
迪仕
鄧羨釗
鄧憲陵
鄧賢榮
鄧先雄
鄧先秋
鄧先玲
鄧先紅
鄧夏生
鄧細和
狄富成
鄧喜娃
鄧希文
鄧嗚柏
鄧文治
鄧文知
鄧宗鳳
鄧自學
鄧自初
鄧子友
鄧子明
鄧卓海
鄧準德
鄧柱中
鄧竹青
鄧珠次仁
鄧侏全
鄧鍾靈
鄧忠元
鄧忠新
鄧忠祥
鄧忠善
鄧中相
鄧治華
鄧志忠
鄧志銅
鄧志鵬
鄧志軍
鄧志昌
鄧知瑞
鄧芝高
鄧振常
鄧兆均
鄧文珍
鄧澤普
丁家欽
丁家健
丁繼忠
丁繼永
丁惠敏
丁會文
丁黃芳
丁洪基
丁國清
鄧一平
丁東林
丁東湖
丁德雅
丁德生
丁德林
丁德花
丁德才
丁道民
丁大洋
丁存麟
丁翠芬
丁春森
丁春奎
丁春俄
丁垂德
丁傳男
丁崇良
丁崇標
丁朝銀
丁朝榮
丁常正
丁長興
丁昌五
丁昌漢
丁才偉
丁步洲
丁伯平
丁伯良
丁伯華
丁伯昂
丁炳啟
丁秉瑞
丁必成
丁本洪
丁保朕
丁保立
丁寶財
丁邦明
丁阿岐
丁智
丁正
丁琰
丁旭
丁雄
丁全
丁奇
丁櫱
丁節
丁澴
丁功
丁福
鄧修元
丁春
刁振陽
刁振揚
刁承才
店住就
狄允凡
狄友聯
狄義忠
狄武馨
狄萬君
狄水鳳
狄樹亭
狄淑臣
狄留卿
狄常友
鄧杏林
狄野
狄海
鄧祖興
鄧肖琳
鄧裕華
鄧郁友
鄧維禮
鄧映林
鄧穎文
鄧英聯
鄧應權
鄧應求
鄧應發
鄧印華
鄧裔超
鄧益君
鄧義昕
鄧義初
丁福虎
丁楓
狄保法
鄧澤順
鄧佑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