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佐成

丁佐成

丁佐成,儀表專家,中國現代儀器儀表業的先驅。創建了中國第一家儀表製造廠——中華科學儀器館(成立於1925年10月,後改名為大華儀表廠),組織生產了中國第一隻國產電錶,為中國儀表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丁佐成 丁佐成

丁佐成(1897-1966),浙江省鎮海縣下邵鄉丁家山村人,生於1897年6月11日。他排行第四,上有二兄一姊,下有三弟。其父系清朝秀才,在本村開辦私塾,為本村子弟啟蒙教育。由於家庭人口眾多,束修之資不足以養家,故其母製作錫箔,作為副業。

丁佐成幼年在其父所設私塾就讀。年稍長,課後進山砍柴,至市上變賣,貼補家用。後去四明中學讀書,因秉性誠實,聰明好學,為一美籍教師讚賞。中學畢業後,由彼資助考入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1918年畢業,留校任教三年。在任教期間,見學校實驗室所用進口儀器損壞後無人修復,擱置不用,深感可惜;更感當時國家工業落後,不會製造儀表,一切依賴進口,利權外溢,由此萌發研究儀表,創建民族儀表工業的志願。

金陵大學 金陵大學

丁信奉基督教,得教會資助,於1921年至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電器工程專業。1923年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一年。後去西屋電器公司任工程師,了解到電錶設計和製造工藝。他曾去威斯登電錶廠要求參觀,被拒之門外,並遭諷刺:“中國人想製造電錶,還要等30年。”丁氣憤之餘,激發了自力更生志氣,立即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於1925年3月回國。

無線電收發報機 無線電收發報機

回國後,從事儀表工業的開拓工作,買下了美國人在上海博物院路20號(今虎丘路131號)修理幻燈機的廠房和設備,建立中華科學儀器館,資金6000元,職工4名,設備僅一台台鑽及少量手工工具。建館後曾研製成功船舶和航空用無線電收發報機,承包了當時中國航空公司兩條航線上的通信設備,還親自為招商局輪船裝置收發報機,為發展中國航空航海事業通信設備作出了貢獻,同時獲利14萬元。因經營有方,寧波商人朱旭昌集資和他合作,於1927年組成大華科學儀器廠股份有限公司。丁出任經理,朱任董事長,王性堯任秘書。因營業蒸蒸日上,1928年職工人數增至60人左右。其後,無線電收發報機製造權被美商亞洲電氣公司以15萬元代價收買。丁以此作為製造電錶的資金,於1929年10月製造成功R301型直流電錶。以後又擴大品種,先後製造了多種類型、規格的交、直流電錶及電力表、功率因數表,還自行設計製造了供學校物理電學實驗用的電阻箱、分流器、檢流計、可變電阻器等,實現了用國產儀表裝備學校實驗室的願望。在此期間,丁還為美國西屋電氣公司、鮑西·勞姆光學儀器公司等代理遠東經銷業務。

中華科學儀器館及其後的大華科學儀器廠的創建,在中國儀表工業史上寫下了三個第一:中國第一位儀表專家——丁佐成;中國第一家儀表製造廠;中國第一隻國產儀表——R301型直流電錶。

日本侵略軍侵華期間,工廠產銷發生困難。丁一面經商,一面辦廠,以商養廠,慘澹經營。丁拒絕與日本人合作製造航空儀表,堅持了民族氣節。

丁佐成 丁佐成

抗日戰爭勝利後,丁再度去美,收取代銷佣金,併購買製造電錶用的原材料,陸續寄回國內,準備繼續大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親朋勸他去台灣。丁拒絕離滬,說:“我的事業在中國上海。”並毅然將多年贏利購買地產,購置鋼材、設備。上海解放後,立即在上海東大名路1188號建造裝配大樓、車間、食堂。當時的廠房、設備,在國內儀表行業中是第一流的,電工儀表的產量、品種也居全國第一。

1954年,丁佐成回響政府號召,積極參加公私合營。大華科學儀器廠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大華儀表廠,丁任總工程師,負責全廠技術工作。1958年,大華儀表廠試製成工業用自動記錄儀表。以後又從電子管儀表發展到電晶體儀表,進一步發展為積體電路儀表,連上了三個台階。丁佐成在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開發成功並生產的智慧型化儀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儀表已廣泛套用於冶金、化工、石油、機械製造等領域。大華儀表廠已經發展成為儀表行業的骨幹企業。丁佐成為大華儀表廠和中國儀表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海解放後,市場上儀表需求激增,大華生產的產品供不應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丁佐成便加快興建東大名路新廠房。當時建築材料緊缺,他到處奔走籌辦,還抽空到工地檢查施工質量和進度。經過一年多施工,一座四層樓的新廠房拔地而起。1951年8月,大華搬進新廠房,在人民政府的扶植下,生產發展很快,業務蒸蒸日上。

新中國要走一條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丁佐成創辦儀表事業之初就立志要做中國的鮑西、勞姆,建立一個如鮑西·勞姆(博士倫)光學儀器公司那樣的跨國大企業。這使他對新政府的一些做法一度產生一些不理解。但矢志不移的振光中國的理想,加上政府的幫助和教育,最終仍使丁佐成一步一步從不理解甚至是消極消沉的狀態,走向公私合營,無私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磨軸尖機 磨軸尖機

過去大華曾有過規定,儀表裝配車間的女工結婚後不得繼續工作。等到1951年新廠房落成,增加了許多新工人,組織起了工會籌備會。過去一些被大華辭退的女工便通過工會向廠方交涉,要求回廠工作。經過勞資雙方多次協商,同意女工回廠工作,這場風波得以圓滿解決。

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中,大華工人在黨的領導下,揭發出一些公司在資本主義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雖然後來政府本著實事求是和過去從寬的精神,還是評定大華公司為完全守法戶,但丁佐成並沒有看清自己的前途,拒絕承認“剝削”,對工人階級領導也不服氣。他不再理會廠里的生產,成天在廠里的空地上種花蒔草,成了一個花園工程師。工廠生產很快停頓下來,一座可以容納四五百人的廠房裡空蕩蕩的只有七八十個職工,百分之七十的資金積壓,百分之六十的機器設備停工。最後丁佐成向董事會推薦王性堯擔任廠經理職務,自己只作為總工程師,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工作。

1953年,公私合營過程中,丁佐成也一度想不通。他的學生——新華電器廠的邵鶴年帶頭申請公私合營,以此推動大華參與。邵鶴年對丁佐成說:“新華如被批准合營,必然能優先得到國家訂貨,那時候,大華就只能吃些剩羹殘菜了。”這番話打動了他,沉思半晌,終於表示大華願意申請公私合營。

1954年秋,政府批准大華、新華、太平洋、中國磁鋼4廠合併合營。四廠共有職工368人,大華廠資產達到380萬元,由原第一重工業局派駐大華的特派員施家溥任公方代表兼廠長,丁佐成任私方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性堯任經理,陸仁和、邵鶴年兩人任副經理。

合營後不久,施家溥奉調離開,原永新電工器材廠公方代表劉友諒轉任大華公方代表兼廠長。這兩位公方代表對丁佐成的幫助和聽取勞資雙方意見,使廠里的生產有了轉機。他對丁佐成十分尊重,遇事先和他商量,諄諄善誘,因勢利導,不但使丁佐成對他的看法由原先的看不起轉為非常欽佩,也使丁佐成逐漸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劉友諒更是和丁佐成一見如故,他認真貫徹黨的對私改造政策,熱情關心丁佐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積極支持他的新產品設計。他與丁佐成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共同研究修訂新的規章制度,成立新科室,把企業納入社會主義軌道,從而激發全廠職工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

丁佐成被感動了,他看到自己的技術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重視,他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動了。他和職工一起積極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試製各種自動化儀表,合營第一年就試製出新產品11種,其中有的支援第一汽車製造廠建設,有的到萊比錫國際展覽會參展。

在公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合營後在大華也煥發出新的青春風采。他們自製成功磨軸尖機,一次磨製的軸尖相當過去手工磨製一年的數量。他們改變沖模工序,沖制零件從每月9萬件提高到20多萬件,不必再依靠外包加工。像這樣經過工人們創造革新將生產效率提高1倍到30多倍的事例不生枚舉。剛合營時,第一季度只生了2000隻電錶,其中100多隻返修;三季度起,每季主量就增至8000隻左右,須返修的只有幾隻。1954年,大華廠人均年產值為5385元,1955年猛增至12170元。1954年,4廠(大華、新華、大平洋、中國磁鋼)合計年產值937000元,1955年合營後同樣的人力和設備,年產值達到207萬元,產品的價格平均降低51·7%,還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利潤指標。合營3年,就試製成功了0·2級電錶,而這種電錶,美國威斯登公司開廠17年後才能生產。

看到如此巨大的變化,丁佐成感嘆道:“私營三十年不如合營一年。”他真正認識到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1956年,他被提名為全國政協委員,到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回來之後,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勁頭更大了,他主動向上級領導提出要培訓青年,決心為祖培養更多的儀表製造人才。

就在1956年丁佐成加入了中國民主建國會,先後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常委會、全國工商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三第四屆委員。1966年,由於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他於12月6日不幸去世,終年70歲。1979年8月16日,上海市儀器儀表工業公司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鄭重為其平反,恢復名譽,骨灰移葬上海市龍華烈士公墓。

成就榮譽

丁佐成是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執行委員和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當選為上海物理學會理事。 組織生產了中國第一隻國產電錶,為中國儀表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評價

綜觀丁佐成的一生,是為中國儀表製造事業奉獻的一生。幾十年來他以高超的科學理論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中國的儀表生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儀表專家。 丁佐成平易近人,自奉甚儉,中午在廠內用餐,經常是蛋炒飯加清湯。但對職工的困難,常能鼎力相助。他的長兄丁立成學醫,在寧波創立華美醫院,任院長。丁佐成在辦廠有一定成就後,曾以醫療儀器設備資助,使該醫院的設備在當時達到一流水平。丁佐成對廠內職工患有肺結核病者(這在當時是重症),送至該院治療,一切醫療費用由丁負責支付。又資助某職員子女就讀大學,完成學業。

“文化大革命”中,丁受到迫害,於1966年12月病逝。1979年,由上海市儀器儀表公司為其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