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而三役濟

一舉而三役濟

宋朝中宗年間,一次宮中失火,主持修繕工作的丁謂通過巧妙的想法和設計,開溝注水、水運資材、填渠成街,一舉多得,為政府剩下巨額費用,極大的減少了勞動人民的負擔,為後世工匠的楷模。

作者簡介

沈括像 沈括像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沈括的傳世著作。它遍及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冶金、機械營造、造紙等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道理

做事情要學會合理安排,科學調度。

原文

祥符中,禁中火,時丁晉公主營復宮室,患取遠土。公乃令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塹。乃決汴水入塹,引諸道竹木排筏及船運雜材,儘自塹中入至宮門。事畢,卻以斥棄瓦礫灰壤實於塹中,復為街衢。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

譯文

祥符年間,宮中失火。那時,丁晉公奉命主管修復被燒毀的宮室,但是取土很遠是個困難,丁晉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沒過幾日,大街就成了深溝。丁晉公命令工匠將汴河河水引進溝中,再用很多木排竹筏和船將修繕宮室要用的材料順著溝中的水運進宮中。宮殿修完後,再把廢棄的磚瓦、灰土等填到深溝里,又把它恢復為街道。做了一件事卻解決了三件費力的事,節省下來的錢用億萬計算。

字詞翻譯

禁:皇宮。

火:失火。

患:憂慮,擔心。

不日:短期,沒幾天。

畢:完成。

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的年號。

禁:古時皇帝住的地方為禁中。

丁晉公:名丁謂,北宋大臣。

主營:主管。

盡:全部。

復:修復。

實:填充,填塞。

濟:受益,成功,完成。

通衢(qú):大路,幹道。

塹(qiàn):溝,深溝。

決:疏通水道。

斥棄:拋棄的。

三役:三件工程;指取土、運輸材料及處理瓦礫灰壤。役:工程。

為:變成。

舉:行動。

計:核算。

有關詞語

[一舉多得]

英文釋義:answer multiple purpos

中文釋義:做一件事得到多方面的好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