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綱四目

一綱四目

一綱四目是指1956年的春天,毛澤東委託赴章士釗轉去一封中共中央致蔣中正的信。信中提出了和平統一台灣的具體辦法。 一綱: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一、除外交統一於中央外,其他台灣人事安排、軍政大權,由蔣中正管理;二、如果台灣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撥款予以補助;三、台灣社會改革從緩,待條件成熟,亦尊重蔣中正意見和台灣各界人民代表進行協商;四、國共雙方保證不破壞對方之事,以利兩黨重新合作。

提出背景

國內外環境

“一綱四目”提出的國際背景是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

台灣的歸屬本來是很明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實際上已經解決。但是,1947年台灣二·二八起義後,美國開始試圖託管台灣。但遭遇到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不約而同地反對,美國被迫改變了立場,放棄託管台灣。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悍然入侵台灣海峽,構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裝備難以逾越的障礙,武力解放台灣實際上已不可能。把本屬於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複雜化。

1958年,美國逼迫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以實現其“劃峽而治”的圖謀。毛澤東同志敏銳地捕捉到美國人的真實用意,站在戰略的高度,改變了原來的先收沿海島嶼再解放台灣兩步走的方針,認為把金門、馬祖放在蔣介石手裡,是對蔣介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支持。

而台灣當局的主要領導人蔣介石、陳誠、蔣經國等也更加堅定了“一個中國”的信念。蔣介石堅決不讓美國人指揮其軍隊,甚至對美國記者明言:我們反攻大陸,無須美國直接參戰;還公開發表談話說,在是否撤退金、馬駐軍問題上並沒有接受杜勒斯談話的義務。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加大了對島內外“台獨”勢力的打擊力度,逮捕、分化“台獨分子”和有“台獨”傾向的人,取締其組織和活動,始終不讓“台獨”勢力成氣候。

蔣介石反對美國企圖託管台灣與製造“兩個中國”的客觀作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1959年12月14日,周總理說:“民族立場很重要,我們對蔣介石還留有餘地,就是因為他在民族問題上對美帝國主義還鬧點彆扭,他也反對託管,反對搞兩個中國。”

兩岸協商

“一綱四目”是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正式提出的。其實早在1956年黨中央就通過非正式渠道提出了類似構想。1956年4月,章士釗到香港,交給許孝炎一封黨中央專門寫給蔣介石的信,許直接交到了蔣介石的手中。信中主要內容與後來的“一綱四目”相差無幾。這是毛澤東和黨中央關於“一國兩制”的最早構想。1956年10月7日,毛澤東、周恩來再次接見曹聚仁時初步提出了“和平解放”後的內外政策:“如果台灣回歸祖國,一切可照舊。”這是我黨最早公開的“一國兩制”構想。

1957年黨中央通過宋宜山,向國民黨當局轉達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意見,標誌著我國政府和平解放台灣的政策有了進一步的深化。1958年10月13日接見第五次來京的曹聚仁時,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台灣可以保留軍隊:台灣如果回歸祖國,可以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蔣介石可以搞他的一套;關於軍隊問題,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

20世紀60年代初,黨和政府根據變化的形勢,正式提出了“一綱四目”,標誌著對台政策正式從“和平解放”調整為“和平統一”。1960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毛澤東和黨中央根據國際形勢和海峽兩岸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對台工作的總方針,內容與後來的“一綱四目”完全一致。1961年6月13日毛澤東第一次公開對外談及容許台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如果台灣歸還祖國,那么台灣的社會制度問題也可以留待以後談。我們容許台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台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

內容

“一綱四目”由毛澤東同志率先提出,周恩來同志歸納總結的。

一綱四目最初提出:

一、1956年的春天,毛澤東委託赴章士釗轉去一封中共中央致蔣中正的信。信中提出了和平統一台灣的具體辦法:

(一)台灣統一於中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中正;

(二)台灣所有軍政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註:當時台灣每年赤字約8億美元);

(三)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待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中正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

(四)雙方互約不派遣特務,不做破壞團結之舉(註:毛澤東一再表示,台灣當局只要一天守住台灣,不使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就不改變目前的對台政策)。

1963年,周恩來將中共的對台灣政策的歸納為”一綱四目”(其中“一綱”指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也是“一國兩制”的前身。

二、1965年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談到香港問題,他說,他們可以考慮在1997年以後讓香港仍然實現資本主義制度。

影響

默契反分裂

“一綱四目”的提出,促進了國共兩岸默契配合,共同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企圖。

1958年8月23日,正值美國為了製造“兩個中國”而竭力勸說蔣介石撤退金門、馬祖之際,我軍開始炮轟金門,海峽炮戰自此開始。當蔣介石得到我軍炮轟金門的訊息時,連聲說:“好!好!好!”因為這正是蔣介石拒絕撤退金門、馬祖的最好藉口。

為了貫徹“一綱四目”主張精神,10月25日,我方向駐守金門的國民黨部隊宣布:今後,“單日打炮,雙日不打”,“以利你們長期固守”;在給養方面,你們“如有不足……我們可以供應”。為了反對美國迫使蔣介石撤退金門、馬祖,海峽兩岸默契配合,雖然後來炮戰依然硝煙瀰漫,但雙方都不打對方陣地與居民,都只打對方海灘。

1961年下半年,美國採取了拉陳抑蔣的策略,邀請陳誠訪美,離間蔣氏父子與陳誠的關係。毛澤東、周恩來洞燭美國之奸,決定以加強台灣內部團結作為當時台灣工作的重點。周恩來坦誠地向台灣建言:應加強內部團結,也就是蔣氏父子與陳城的團結;要把軍隊抓在手裡。

在陳誠訪美期間,美國政府將自1955年以來中美大使級談判記錄給他看,以達到拉陳之目的。陳誠看後曾對人說:中共拒絕美國的做法,不受奸詐,不圖近利,是泱泱大國的風度。他說,他也要站在維護祖國統一的立場之上。陳誠還表示:國民黨也要向歷史作交代。返台後的陳誠向蔣介石匯報了訪美經過。

蔣介石在稍後的國民黨八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表示了維護一個中國,反對分裂祖國的立場。

影響深遠

“一綱四目”的提出,還促使蔣介石產生了與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合作的念頭。

在“一綱四目”主張的感召下,蔣介石於1956年曾選派宋宜山來到大陸進行國共再次合作方面的“摸底”;1975年春節前後,他還秘密囑託台灣“總統府資政”陳立夫,通過秘密渠道邀請毛主席訪問台灣。陳立夫接受這個秘密囑託後不久,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文章說:他們“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和人民……開創(國共兩黨)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一國兩制”構想,其內容與“一綱四目”主張十分相似,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演進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