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基本信息


一竅不通拼音yīqiàobùtōng

釋義

一個心竅都沒有通。語本《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後用「一竅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一無所知」。

典源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註解
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詳。商王紂的叔父,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諫紂不聽而被殺。
不適:不合乎義理。
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不直呼他的名字。
竅: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典故說明

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書證

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一折》:「阿,這老爹一竅也不通!樂歌錢是和小娘每吃酒耍子,樂人彈唱伏侍的。」
明.張景《飛丸記.第二三出》:「嚴家這個賤人,我到憐他溫柔窈窕,將他做個媳婦,他偏一竅不通,返排出許多架子來。」
《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這蕭穎士又非黑漆皮燈,泥塞竹管,是那一竅不通的蠢物。」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譬如此刻叫我做生意,估行情,我也是一竅不通的。」
《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人數多了,自難免魚龍混雜,賢愚不分,盡有中文一竅不通,借著遊學到海外玩耍的。」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固執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我們老董固執得一竅不通,要說服他得多費唇舌。
我看他是一竅不通才會反對,得讓他知道事情有多嚴重。
語義說明比喻人對某事完全不懂。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現代人對法律常識不能一竅不通。
我是個計算機盲,對計算機一竅不通。
包粽子我一竅不通,但是吃粽子我行。
老王只知埋首書堆,人情交際一竅不通。
我對圍棋實在一竅不通,無法陪你下棋。
我對數學真是一竅不通,怎么學都學不會。
他對做家事一竅不通,連用電飯鍋煮飯都不會。
他只是個讀書人,對作生意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他說他對音樂一竅不通,可是鋼琴卻彈得這么好。
大家以為他對國劇一竅不通,那知他竟是個大行家。

辨識

近義矇昧無知、一無所知
反義無所不知
「一竅不通」及「一無所知」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一竅不通」側重於心智方面的不通達;「一無所知」側重於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
他固執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你對他一無所知,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
參考詞語
一隙不通
釋義義同「一竅不通」。
不通一竅
釋義猶「一竅不通」。
一竅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 釋】 竅:心竅,洞。比喻什麼都不懂,閉塞,愚鈍。
【出 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註:“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用 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茅盾《子夜》:“雖然他是~的渾蟲,可是雙橋鎮上並無'鎮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
【近義詞】 一無所知目不識丁
【反義詞】 無所不知、全知全能
【歇後語】 十竅通九竅;大桿杖吹火;扁擔吹火;眼瞎耳聾鼻塞嘴啞 ;棒槌吹火
【燈 謎】 十孔九漏;半邊鼻塞

典 故

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註:“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後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閒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