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義·多念義

名詞解釋

一念義·多念義
日本佛教用語。法然門人對念佛往生所持的不同主張。一念義,為成覺幸西及法本行空之主張。即將彌陀的本願稱為‘一念’,認為凡夫的信心與彌陀智慧的一念相應,相契合,因此,能信(凡夫)與所信(佛)相一致,能度與所度為一體。決定凡夫實現往生淨土的,實在於這一念之時。因為凡夫的信心與彌陀智慧的一念是相應的,能與所是一體、一念相續的,所以能往生真實報土。
多念義,為長樂寺派隆寬之主張。隆寬將彌陀淨土分為報土及化土二種;因為念佛是本願之行,所以修念佛這一行可得往生報土,而諸行不是本願之行,修諸行只可往生化土,不能往生報土。又主張︰念佛雖是本願之行,可以得到往生淨土的報應,但在生時卻不能得到往生淨土。往生淨土的實現,只限在命終之時。就是說,如在平時不懈地勤修稱名念佛的功業,其效驗定不落空,臨終之時,必得往生淨土、面見彌陀佛。
法然對於上述看法,主張‘信一念而行多念’。又,親鸞在《一念多念文意》一書中,也論及一念多念之義。

其他流派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九章(摘錄)
隆寬律師這一派(長樂寺派),也同鎮西、西山派一樣,採取諸行非本願說。但它與這兩派所不同的是,把彌陀的淨土分為報土和化土;因為念佛是本願之行,所以修念佛這一行可得往生報土,而諸行不是本願之行,修諸行只可往生化土,卻不能往生報土。又主張,念佛雖是本願之行,可以得到往生淨土的報應,但在生時卻不能得到往生淨土。往生淨土的實現,只限在命終之時。就是說,如在平時不懈地勤修稱名念佛的功業,那么其效驗是不會落空的,當他在命終之時,可以得到往生淨土、面見彌陀佛的必然報應。因此,其他派別稱此派為‘多念義派’。但從隆寬律師的‘一念多念分別事’的話來看,他還不主張‘多念義’,這恐怕是出於他的門徒敬日等人的說法。但從古以來都把隆寬律師的長樂寺派稱為‘多念義派’。
覺明上人的一派(九品寺派),與其他各派都不一樣,單獨創立‘諸行本願義’。他們認為,彌陀的四十八願當中,雖然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之願,但第二十願卻是諸行往生之願。既然在念佛往生之願之外尚有諸行往生之願,那么,也不必選擇是念佛還是諸行,只要依照人們自己的力量,不必偏重那一方,能修持這二類功業而祈願往生淨土的話,依靠彌陀的願力,是一定會達到往生淨土的結果的。因此,這也是主張‘二類各生說’,完全與鎮西派相同,然而在‘諸行即本願’這一點上,這兩派是大不一樣的。大抵淨土宗各派都互相稱對方‘違背師說,自立新義’,但對於覺明這一派的‘諸行即本願義’和成覺那一派的‘一念義’,反對的呼聲最高。
成覺上人的這一派(一念義派),把彌陀的本願叫做‘一念’,認為凡夫的信心與彌陀佛智慧的一念相應,相契合,因此,能信(凡夫)與所信(佛)相一致,能度與所度是一體。決定凡夫實現往生淨土的,實在這一念之時。既然這一念之時能夠實現往生淨土,那么也就無需‘多念’的稱名念佛了。聖道門的諸行是‘聖頓’,淨土門的念佛是‘凡頓’。因此與聖道門諸宗的‘一念成佛’一樣,淨土宗的真意在於‘一念往生’。因為凡夫的信心與彌陀智慧的一念是相應的,能與所是一體和一念相續的,所以能往生真實報土。此派不顧善導和法然先師的解說,創立了自己的新義。因此其他派稱他們是一念義的邪義異執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