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釅茶

《一壺釅茶》是中國國家話劇院表演藝術家杜澎筆下的一部經典之作,由大眾文藝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壺釅茶一壺釅茶

當然,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著名演員,杜澎擁有自己長長的舞台人物畫廊。在古今中外的著名劇目中,他創作出眾多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夏衍的《上海的屋檐下》中作為矛盾焦點的核心人物匡復;田漢的《文成公主》中出使大唐、力主迎親的首席大臣祿東贊;易卜生的名劇《娜拉》中引發娜拉情感波瀾的朗克醫生;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中已被杜澎染上中國人思想感情特色的主人公伽利略;此外,還可以歷數在《西望長安》、《麗人行》、《紅色風暴》、《降龍伏虎》、《中鋒在黎明時死去》……等劇中的許多角色。顯然。在中國話劇史以及國家話劇院院史中,杜澎自有其重要的地位。在他離休後,仍在影視話劇舞台上不懈努力,繼續創作,特別是在電視劇《四世同堂》中扮演的大義凜然的愛國詩人錢默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這裡,我還要說"藝如其人"。杜澎這位表演藝術家,在戲劇人物的創作中,是以他的全部精神力量,以及他本人的形象氣質,使這些角色在舞台上靈動起來。這不僅不削弱杜澎戲劇表演藝術家的光彩魅力,相反,使他在眾多戲劇表演藝術家中,更流露出與眾不同的平民氣質和與觀眾的親近感。

作者簡介

杜澎,中國國家話劇院表演藝術家。榮獲文化部頒發的“藝術工作50周年金質獎章”、中國話劇研究會頒發的“最高終身榮譽金獅獎”。

1921年5月出生於河北省饒陽縣,原名王潤泉。1927年隨家遷居北京定居,曾在北平美術學校從師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學習國畫。學生時代愛好曲藝、戲劇。1949年初參加“華北革命大學”文工團,1954年隨團併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5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先後塑造了眾多鮮活的舞台藝術形象和影視藝術形象。如:老舍先生名劇《西望長安》中的公安處長唐石青;夏衍先生名著《上海屋檐下》中的匡復;易卜生名劇《娜拉》中的朗克醫生;布萊希特名劇《伽利略傳》中的伽利略。在電影《上海姑娘》中飾演王工程師;在中日合拍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飾演琴師關小舟;在根據老舍先生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中扮演詩人錢默吟等。先後獲文化部頒發的話劇匯演表演獎和觀摩評比演出獎。75歲高齡後,又先後主演了話劇《誰都不賴》、《冰糖葫蘆》、《找不著北》等劇目,為活躍當時幾盡凋零的話劇舞台做出了特殊貢獻。

在長期的舞台生涯中充分發揮表演才華的同時,杜澎又成功地執導了話劇《泥人常》和曲劇《曹雪芹》等劇目,獲得同行的讚譽和觀眾的好評。

杜澎崇尚民族傳統藝術,在表演領域異常活躍的同時,廣積博學,創作了眾多薈萃眾說的曲藝作品,形成了活潑、詼諧、真摯、深邃的藝術風格。如:《四枝槍》、《雙窩車》、《一盆兒飯》、《不打自招》等,既散發出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又烘託了時代的主旋律,成為曲藝作品中的精品。

杜澎曾擔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朗誦藝術學會顧問、北京語言學會學術顧問、中國老教授協會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執委,並曾在中央戲劇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藝術學校教授表演和台詞課程.

杜澎在日以繼夜的繁忙的排練、演出、創作等活動的同時,還多次主持大型至國家、中型至部委、小型至單位的文藝晚會,如《奧林匹克頌》和《慶香港回歸》等。2000年,已屆八旬的杜澎忍住失去愛子的.切膚之痛,仍舊站在演出的第一線,擔當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5周年》大型文藝演出的節目主持人.並親自撰寫了精彩的串聯詞,博得廣大觀眾和有關機構的讚賞。2004年8月,杜澎還獲得了老教授協會頒發的“老教授事業貢獻獎”。

前言

眼前厚厚一摞書稿,第一頁醍目地寫著四個大字:一壺釅茶。好書名!以之比擬作者本人的品格和文章都很貼切。味香、爽口、止渴、清心;餘味淳厚,如對嘉賓;妙語提神,解頤開心;有巾國特色,有平民文化風格;書名如其人,文風如其人。

杜澎(原名王潤泉)和石梅(原名王蘊華)、藍天野(原名王潤森)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杜澎是大哥。1946年,我與石梅、藍天野姐弟倆同在祖國劇團,石梅又是該劇團中共地下黨的負責人,因而很自然就認識了杜澎,也管他叫大哥。這位大哥雖然學美術沒多久,但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居然和幾位夥伴掛起牌子開廣告社,憑畫廣告掙錢養家,是一位敢闖生活、多才多藝的聰明人。他比我大五歲。那年我還不滿20歲,在我眼裡他已經是個很有閱歷的成年人了。“少年子弟江湖佬”,把這七個字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也沒有了。這是我對杜澎能概括的第一個印象。

後來,我在祖國劇團演戲時,常看見杜澎穿著國民黨軍裝在劇場門口幫忙檢票、維持秩序。原來他為了家中能有個穿國民黨軍裝的人走進走出,對妹妹石梅做中共地下黨的工作可以起到掩護作用,當時我們劇團的地下黨支部經常在他家開會。所以他考入國民黨208師政工隊當了演員,既可每月拿到軍餉,又可穿上作為“護家服”的軍裝。由此,我又從心底感激他這種當仁不讓中,舍已為親人、為革命的獻身精神。

……

精彩書摘

我的“擰勁兒

“青藝”有許多老藝術家,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自然使我敬佩得五體投地。隨之而來的便是相形見絀,自嘆弗如,認為自己的條件要達到那種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我還只有33歲,還沒有完全擺脫掉血氣方剛、爭強好勝的擰勁。我暗自思忖:難道演員是另一種人?知識是可以學到手的,素質是可以提高的。既然來了,埋下頭來花費些精力,積累些知識,悟出些道理,在實踐中摸索出個“所以然”來! 我這個人從小有股擰勁兒。凡是我愛上的事兒,別人能,我就不信我不能。上國小的時候隔壁鄰居有個老頭會拉京胡,我硬是在白塔寺買了一把胡琴,隔著牆憑耳音愣是學會了二簧、西皮。上中學的時候,一次春節逛天橋,看見一個騎獨輪車賣藝的,從此我愣是取消了每日早點,攢錢買了一輛獨輪車.找個沒人的地方“摔”會了。那時候是隔著牆愣練,找個地方愣摔。而今守著這么多老藝術家,別說不能當面受益,就是偷偷兒“捋葉子”(曲藝界把偷藝的事叫做“捋葉子”)也能捋出點學問來。這時我想起中學時學過的清代彭端敏《為學》中的名言:“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我深深懂得,要做一個真正的話劇演員,光靠以往的“大膽兒”、“小聰明”是不行的。表演藝術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