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人善畫

一士人善畫

選自曾敏行《獨醒雜誌》。大致意思為一個東安士人贈送一幅畫給當地的邑令,剛開始,這位邑令不知道這幅畫的巧妙,後來經由一隻貓發現了這幅畫的巧妙,恍然大悟,於是將這幅畫珍藏起來。

基本信息

原文

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獻之邑令。令初不知愛,漫懸於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於是始知其畫為逼真,乃珍藏之。

譯文

東安有一個小吏擅長作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並且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都是這樣。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畫得很逼真,於是把它珍藏起來。

注釋

(1)東安:縣名,現在湖南省衡陽一帶。 善,精通,擅長。

(2)一軸:畫用軸裝,一軸就是一幅的意思。

(3)邑令:縣令。

(4)漫:漫不經心,隨便。

(5)旦:早晨。

(6)必墜地:總是落在地上。

(7)怪之: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怪,認為······奇怪;感覺奇怪,此處形容詞做動詞,為意動用法。

之,指之前每天畫都掉在地上的情況。

(8)物色:察看。

(9)逮:等到;及。

(10)踉蹌:形容貓跳躍捕捉的樣子。

(11)然:這樣。

(12)為:是。

(13)作:畫。

(14)逐:追逐。

(15)始:才。

(16)善:擅長。

詳細解釋

虛詞解釋

獻之縣令(之):代畫

漫懸於壁(於):在

軸必墜地(必):總是

於是始知其畫為逼真(始):才

莫不然者(然):這樣

屢懸屢墜(懸):掛上

貓則踉蹌逐之(逐):追趕

令怪之,黎明物色(怪):認為……奇怪,認為……與眾不同

句子翻譯

1.令初不知愛,漫懸於壁。(註:“漫”的義項有:1 水漲淹;2 遍;3 無邊無際;4 隨便。這裡選4: 隨便。)

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

2.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

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並且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

3.獻之邑令。

士人把這幅畫獻給縣令。

賞析

一幅掛在牆上的畫,為什麼“屢懸屢墜”呢?原來是貓錯誤地把圖畫中的老鼠當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才弄落到地上的。當縣令舉起畫軸的時候,那貓又“踉蹌逐之”。不止是這隻貓是這樣,而且“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作者從頭到尾始終沒有對圖畫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議論評說,只是藉助貓的錯覺來烘托映襯。貓的眼睛是何等銳利靈敏,然而貓居然多次把圖畫中的老鼠當成真鼠,由此可見,鼠畫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我們在作文描寫刻畫人物、事物的時候,不妨學習作者這種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們筆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動形象。

啟發

側面描寫文中東安人士的畫技超群,其鼠畫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文中卻沒一句話直接介紹或描繪畫面上的老鼠,事實上即使介紹或描繪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筆,因為難於寫得形神皆備。作者巧妙地避開難點,大寫其貓,說貓見了軸上的鼠畫“踉蹌逐之”,“踉蹌”兩字,極力描寫貓的急於追逐,而貓的急不可待又正說明鼠畫逼真,把貓兒的錯覺寫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畫的活靈活現。

哪句話可以體現出畫人高超的技藝?

“逮舉軸,貓則踉蹌逐之。”

相關文章

《獨醒雜誌·序》(楊萬里)

古者有亡書,無亡言。南人之言,孔子取之。夏諺之言,晏子誦焉。而孔子非南人,晏子非夏人也。南北異地,夏周殊時,而其言猶傳,未必垂之策書也,口傳焉而已矣。故秦人之火能及漆簡,而不能及伏生之口。然則言與書孰堅乎哉?雖然,言則怪矣,而言者有在亡也,言者亡則言亦有時而不堅也。書又可廢乎。書存則人誦,人誦則言存,言存則書可亡而不亡矣,書與言其交相存者歟。 廬陵浮雲居士曾達臣,少刻意於問學,慨然有志於當世,非素隱者也。嘗與當世之士商略古今文章,前代之豪傑,知光武不任功臣,而知其有大事得論諫。知武侯終身無成,而知司馬仲達實非其對。知鄧禹之師無敵,而知其短於馭眾。知孫權之兵不勤遠略,而知其度力之所能。若夫以兵車為活城,以紙鳶為本於兵器,談者初笑之,中折之,卒服之。古之人固有生不用於時,而沒則有傳於後,夫豈必皆以功名之卓著哉!一行之淑,一言之臧,而傳者多矣,其不傳者亦不少也,豈有司之者歟?抑有幸不幸歟?抑其後世之傳不傳,亦如當時之用不用,皆出於適然歟?是未可知也。若達臣之志而不用世,是可嘆也。既不用世,豈遂不傳世歟?達臣既沒,吾得其書,所謂《獨醒雜誌》十卷。於其子三聘,蓋人物之淑慝,議論之予奪,事功之成敗,其載之無諛筆也。下至謔浪之語,細瑣之匯,可喜可笑可駭可悲鹹在焉。是皆近世賢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 老之所傳也,蓋有予之所見聞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以予所見聞者無不信,知予之所不知者無不信也。後之覽者,豈無取於此書乎?郭熙乙巳十月十七日誠齋野客楊萬里序。

出處簡介

《獨醒雜誌》,宋史料筆記,十卷。[宋]曾敏行撰。成書於宋淳熙十二年(1186年)。《獨醒雜誌》共十卷,《遂初堂書目》著錄於子類小說家類,《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家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書中多記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間及雜事,亦足廣見聞。於南渡後劉、岳諸將,皆深相推挹。”

《獨醒雜誌》為作者積所聞見而成。據書前楊萬里序,當成書於淳熙十二年(1185)。楊萬里序稱“其載之無諛筆也。下至謔浪之語,細瑣之匯,可喜可笑可駭可悲鹹在焉。是皆近世賢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傳也,蓋有予之所見聞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書中多記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間及雜事,亦足廣見聞。於南渡後劉、岳諸將,皆深相推挹。”《獨醒雜誌》為研究兩宋的典制、故實、詩文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資料。如“李煜”條比較李煜與楊行密為政和百姓對此不同態度,可看出今人所不知的兩人另一面:“江南呼蜜為蜂糖,蓋避楊行密名也。行密在時,能以恩信結人,身死之日,國人皆為之流涕。予里中有僧寺曰南華,藏楊、李二氏稅貼,今尚無恙。予觀行密時所征產錢,較之李氏輕數倍。故老相傳雲,煜在位時縱侈無度,故增賦至是。歐陽謂行密為盜亦有道,豈非以其寬厚愛人乎”。又記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黃庭堅草書長進的經過。書中記徐師川論詩語,言“目力所及,皆詩也”,而不可“自作鐫空妄實之想”。又記王德升“久居玉笥,于山中景物體味頗深,故作詩、評詩自有獨到處。”皆為至語。

通行本有《四庫全書》本、《知不足齋》本、《叢書集成》本。

作者簡介

曾敏行(1118—1175),南宋吉州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字達臣,號獨醒道人、浮雲居士、歸愚老人。與胡銓、楊萬里、謝諤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廢,不能仕進,遂專意學問。亦工畫草蟲。敏行所著文《獨醒雜誌》,其子三聘編為十卷,楊萬里為之序。卒於宋孝宗淳熙二年。 曾敏行從小聰明穎慧,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而父親給他取名為“敏行”。曾敏行十多歲時就日嗜經史,與人評說古今,善於持論。本來他可以參加科擧考試,一擧成名,然而在20歲時患一場大病,使他放棄了擧子業。從此曾敏行悠閒自得地生活,隨意讀書,泰然處世,不求仕進。他專心治學,博覽群書,上自朝廷典章,下至稗官雜記,里讀巷記,無不記覽。他還喜陰陽五行之說,能懸腕作行草書法,工畫蟲鳥花草,還花大力氣研究醫學和建築設計。周必大讚他“有博古通今之學,知幾應變之才”。

獨醒雜誌

曾敏行氣質剛方,識趣超邁。為人慷慨好義,揚善嫉惡,急人所難,把自己的房舍、田地及財物,全部施捨給貧苦的老百姓,自己卻週遊四方。曾敏行一生經歷了宋朝歷史中權奸誤國,異族入侵的動亂,苦難時期,目睹了由北宋衰敗到南宋偏安偷生的種種醜行,也看到了愛國軍民的反抗鬥爭。他漫遊江湖間,平生隱居不仕,著書自樂。其子三聘將他平日的筆記加以整理,編成《獨醒雜誌》10卷。楊萬里作序,周必大、尤袤諸名人寫了題跋。此書後來收入《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書中255條,大部分內容都是有益的。其中近半的條目記述了江西的風土人情、山水名勝、歷史遺蹟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各種人物情態,並涉及到宋朝各階層著名人物的遺聞逸事和宋朝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更為可貴的是把農民起義領袖方臘的事跡寫進書中,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方臘的事跡寫進歷史書中的人。該書於兩宋軼聞,可補史傳之闕。 淳熙二年十月二十九日(1175年12月13日),曾敏行與族姻宴請,觀如平時,迨暮夜,呼紙筆書二十餘言,囑諸子以力學,投筆即寢,倏然而逝。楊萬里在《曾達臣輓詞》中,對他的一生作了中肯的評價:“議論千千古,胸懷一一奇。非關時棄我,不肯我乾時。老鶴雲間意,長松雪外姿。平生獨知命,冷眼看人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