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

《高更》

保羅·高更(P.Gauguin ,1848-1903年)與塞尚、梵谷同為美術史上著名的“後期印象派”代表畫家。他的繪畫,初期受印象派影響,不久即放棄印象派畫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東方繪畫的線條、明麗色彩的裝飾性。他到法國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島——布爾塔紐(Bretagne),與貝納、塞柳司爾等先知派畫家一起作畫,成為這個“綜合主義”繪畫團體的中心人物。他也到過法國南部的阿爾,與梵谷共同生活兩個月,但卻導致梵谷割耳的悲劇。

基本信息

簡介

高更Gauguin (1950)高更Gauguin (1950)
高更Gauguin(1950)
導演:阿倫·雷乃
主演:吉恩·塞維斯
類型:短片
國家/地區:法國
類型:短片
片長:11分鐘/葡萄牙:14分鐘(originalversion)
對白語言:法語
發行公司:PanthéonDistribution

演職員表

編劇Writer:
*GastonDiehl....idea
*PaulGauguin
演員Actor:
*JeanServais吉恩·塞維斯JeanServais....Récitant/Narrator(voice)
製作人Producedby:
*PierreBraunberger....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DariusMilhaud
攝影Cinematography:
*HenryFerrand
剪輯FilmEditing:
*阿倫·雷乃AlainResnais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PanthéonProductions[法國]
發行公司:
1.PanthéonDistribution[法國]
2.Ripley'sHomeVideo(2007)(Italy)(DVD)(withHiroshimamonamour)

介紹

紀錄片,用高更的畫作連綴而成的簡要生平。與前兩部短片的激情四溢相比,這部片子是蒼涼沉鬱的,解說也換成了一個蒼老的聲音,他敘述了這個前證券經紀人一意孤行的生命旅程,拋棄了妻兒老小,拋棄了中產階級生活,走向了他的塔希提。

劇情

阿倫雷乃簡潔完整的向我們講述了高更的一生,仍然是用他所有的畫作來講述,不摻雜半點雜質,從高更作為一個“業餘畫家”開始(傳說由於馬奈偶然誇獎了他這個時期的某一幅畫,從而使他走向藝術家生涯的),中產階級閒適生活的調味品,風景畫中的碼頭,樹,房子,人物畫中呆滯的雙眼,學識告訴我,這個時期的高更繪畫,受了印象主義的影響,但是隨著電影鏡頭一點點轉移或凝視,風景里一絲陰鬱出現了,總有那么些不尋常,似乎有個幽靈已經徘徊在他的畫作里了,甜蜜的陽光照不到密林的深處,建築物的背面,高更敏感地看到了這些不安但卻深遠的因素,因此他不能在重複證券經紀人的習慣生活。

關於導演

阿倫·雷乃阿倫·雷乃
中文名: 阿倫·雷奈
英文名: AlainResnais
別名: 阿蘭·雷斯奈斯/亞蘭雷奈/阿倫·雷乃
籍貫: 布丹
性別: 男
國籍: 法國
出生年月: 1922年6月13日
星座: 雙子座
所處時代: 現代
職業: 演藝導演  
阿倫·雷奈(AlainResnais,1922年6月3日-),法國電影導演,新浪潮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與霧》《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等。他和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攜手,拍攝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形成左岸派。在電影史上的位置絲毫不亞於戈達爾。在2009年5月26日,第62法國屆坎城電影節上,獲得大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背景人物

高更作品高更作品
高更Gauguin,Paul1848-1903
19世紀下半葉法國後印象派著名畫家。他反對那種認為繪畫是真實景物在鏡子中的反映的觀點,在表現方法上採用理性的方法。
1848年生於巴黎,17歲起乘貨船和軍艦在全球航行了6年。保護人古斯塔夫·阿羅薩啟發了他對藝術的興趣。1883年決定“每天畫畫”,1885年決定犧牲一切從事藝術。由於生活於赤貧與失望之中,產生了鄙視歐洲和人類文明的想法。1886年在嘗試修拉和西涅克的畫法後,高更在巴黎與凡·高相識,但最終不歡而散。1887年去馬提尼克島,發現了熱帶燦爛的色彩和動人的光線,決定通過繪畫尋找感情的解放,從而導致與印象主義的決裂,不再使用線條和色彩組合,改用平塗來創造真實景物。形式變成概念,色彩引起抽象的聯想。提倡“原始主義”,認為它可以創造更易被人理解的帶
裝飾性的形象,色彩單純和諧。
高更自稱“文明使我痛苦,野蠻卻使我返老還童”。1899年起病重,1903年5月8日病逝於阿圖阿納。受他影響的畫家有塞律西埃、C.菲利格、德尼、維亞爾和勃納爾,還有蒙克、馬蒂斯和畢卡索。
主要作品有《四個布列塔尼女人的舞蹈》(1886)、《黃色的基督》(1889)、《海灘上的塔西提女人》(1891)、《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1898)、《白馬》(1898)、《兩個塔西提女人》(1899)、《野蠻人的故事》(1902)。

影片賞析

畫外解說引述高更的自述:“從現在開始,不介意貧窮,拋棄家庭,拋棄財富,拋棄習慣…………”
高更的妻子曾在信中說:“每當我想起他極端的自私,我就憎恨他……”,這裡我不想為藝術家辯護,我不置可否,但是高更真的就那么遊蕩在了巴黎,同時期,梵谷,塞尚這三位現代藝術的巨匠都聚集到了哪裡,當時這夥人卻窮困潦倒,成了名的印象主義畫家畢沙羅曾經十分信任高更,希望他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印象主義”畫家,但是高更走了另外一條不同的路,這使畢沙羅十分失望,連塞尚也覺得“高更不是個藝術家,他只弄了些中國玩意兒”,現代主義的派別分野從這裡開始。
高更在自述里說:“誰也別想打敗我………,自我犧牲是必要的……”的確,高更在這個時期的畫作中,常出現受難基督的形象,在提名為“黃色基督”的畫中,高更在前景挑釁地看著世人,在他的後面就是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形象,畫家自比基督,驚世駭俗!“雅戈與天使的搏鬥”“哀悼基督”等畫已經清晰地看出象徵主義的手法,畫家仿佛縹緲在人世之上,用自我犧牲來做一個藝術的受難基督。
“高更先生早上好”一畫中,高更帶著軟帽,脖子縮在大衣斗篷里,眼睛微閉著,一個女人在柵欄外面跟他打招呼,電影鏡頭一次次投向了這幅畫中高更,他怕冷似地緊鎖著脖子,仍然孤傲的臉,但是那上面分明對現實已經厭倦和疲憊!
他去了大洋州的一個小島——塔希提,也是隨波逐流到那裡的,那個熱帶島嶼上甚至都不用穿衣服,伸手就可以摘到樹上的果實,高更興致勃勃地拿起了畫筆。
在塔希提島上的畫充滿了肉慾色彩,無度地揮霍熱帶島嶼所感受到的風情畫面,他把自己的象徵主義手法灌注到了熱帶風物中,使水果都充滿肉慾的,和享樂的色彩,無窮無盡的植物出現在他的畫面上,接著,是女人,裸體的塔希提女人。高更這個來自文明世界的野蠻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塔希提。
女人們永遠都處在在風景之中,這個時期畫作中的人和環境是和諧的,共處一體,繁複的植物,動物,人,熱帶掛毯上的圖案,這個在大洋州上的小伊甸園。似乎整個畫面都可以聞到芬芳的氣息,肉體,水果,植物。
但是,幽靈仍徘徊在畫面里,從沒離去過,掛毯上的圖案是暗示不詳的符號,處在暗部的女巫的臉,眼睛,一雙雙眼睛全都有神秘的恐怖,疾病是悲劇的隱喻,受難的基督終於要被釘上十字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他最後一幅大型創作,正中一個裸體女人正在摘樹上的果實,旁邊就是一座可怕的巫術雕像,所有的女人,或躺或坐,年輕的,衰老的,這裡面有太多漂流後的追問,關於終極問題的追問,人類的未來,文明去向?
高更死在了塔希提,臨終前的一幅畫,他遙想巴黎的冬天,落雪的風景,未完成!  

影評

阿倫雷內讓我看到了那個時代是怎樣做紀錄片的,或者說是怎樣看待藝術的,高更與梵谷兩位大師短促的藝術生涯(梵谷開槍打死自己時,37歲,六年的創作時間,)大量的作品,開宗創派,阿倫雷乃用自己的攝影機鏡頭在他們的畫面上停留,一點點細緻的探尋,並未摻雜一點其它的雜質,大師們也的確擔當得起如此的注視與探尋,而我們的時代,名人軼事和符號重複充斥了世界,耽於享樂的背後是乏味的重複,原則與自律讓位於市場的需要,我們只看見所謂逍遙的嘴臉不斷出現,“業餘畫家”(葉永青語)成了自我標榜的帽子。但是你們總在辦派對,我們也可以認為那僅僅是吃喝玩樂,央視十套《人物》欄目是這個時代精英傳媒的經典樣式,朋友圈子分別敘述這個人的特點,玩法,喝得臉通紅,唾沫星子四濺,我不信任這樣的“人物紀錄”,我認為它掩蓋了藝術的貧乏和製作人知識儲備的不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