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市政府今天(2010年8月3日)發布的《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明確,北京將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無論是子女入學還是醫療社保都將享受當地市民同等待遇。

簡介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到2020年,北京市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將達42%,人才貢獻率達到60%,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在首次制定的《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人才規劃綱要》)中,為促進人才發展作出了一系列創新與探索——

《人才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為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要求,將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無論是子女入學還是醫療社保都將享受當地市民同等待遇。

近年來,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日漸成型,京津冀三地間的人才資源跟著區域產業調整重組變得活躍起來,一個人才緊跟產業流動、人才流動帶動產業群發展的發展態勢已然形成。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對於區域戶籍自由流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目前,三地就此事溝通順暢,相信不久後便會開始推行。北京要想匯聚一支世界級的高層次人才隊伍,首先必須使包括戶籍、薪酬、稅收、社會保障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措施符合國際標準。只有這樣,北京才能在全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服務綜合配套體系,在日趨激烈的國內外人才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010年年年內,經過認定的200多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將受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在出入境、子女入學、醫療住房等方面享受相關綠色通道待遇,並全部納入本市社會保障體系。

為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按照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要求,特制定本綱要。

此外,針對全球人才競爭連線埠前移,青少年中的好苗子成為人才爭奪新重點的情況,從今年開始,本市將改進小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聯繫和服務方式,每年重點聯繫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機構深造的北京地區學校留學生並進行跟蹤培養,引導其學成後回國發展。

誕生過程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綱要萬餘言字字細斟酌:
從2008年3月《人才規劃綱要》開始編制後,這個萬言綱要誕生的全過程。別看綱要只有薄薄的一本,算上標點才一萬多字,但背後凝聚著各區縣、部委辦局數百位領導幹部和眾多專家學者的心血和智慧。

編制啟動後,小組成員們先是花了近一年時間,仔仔細細地作了首都人才發展總體戰略問題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研究、人才投入問題研究、人才資源統計問題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問題研究等17項戰略專題研究,課題檔案壘起來有一人高。

接著,大家根據專題研究結果,就創新型人才培養,人才國際化、一體化、集群化發展等9個突出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集中攻關,並多次向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區縣,以及胡鞍鋼、王通訊、沈榮華、桂昭明、曾湘泉等國內著名專家大範圍地徵求了意見。

學習、研究、討論、起草,再討論、再研究、再修改、再論證……最終,在經過15次集中研討和寫作後,《人才規劃綱要》出爐了。這個字字珠璣的檔案,前後歷時兩年多,光各時期的修改稿和相關考察資料,就堆滿了一個房間。

《人才規劃綱要》已正式頒布,未來十年如何落實?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綱要中用單獨的一章強調了實施保障,明確提出了建立年度任務檢查評估制度和方法。明年全市還將再細化出一個考核辦法,確保《人才規劃綱要》落到實處。

面臨的形勢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更加凸顯,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國家與地區間競爭的焦點。北京作為國家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人才發展不僅是北京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推動世界城市建設的關鍵,而且關係到全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發展,大力實施以構建現代化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體制為核心的首都人才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與首都特點相適應的首都人才發展觀初步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形成,與人才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引才聚才環境不斷最佳化,與建設現代國際城市需要相適應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在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首都對全國人才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十幾年,是中國基本建成創新型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重要時期,是北京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全面實現現代化和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首都人才發展觀念需要進一步更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創新,人才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最佳化,人才隊伍高端化發展需要進一步推進。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提高認識,搶抓機遇,統籌規劃,銳意進取,大力開拓首都人才發展的新局面。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遵循人才發展規律,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實施首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和首都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加強人才發展法制化建設,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從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為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全面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

指導方針

創新機制。破除影響人才發展的落後觀念,健全有利於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人才寬鬆發展的環境,促進人才全面發展。

服務人才。完善服務內容,豐富服務手段,轉變服務方式,拓展人才發展空間,有效滿足人才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高端帶動。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建設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頂尖人才隊伍,帶動全市人才隊伍建設大發展、大繁榮。

引領發展。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引領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戰略目標

到2020年,首都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最佳化、素質一流、富於創新的人才隊伍,確立支撐世界城市建設的人才競爭優勢,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為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世界級人才隊伍。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2%。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260人年。百萬人年專利授權量達到3000件(其中百萬人年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800件)。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5%,人才貢獻率達到60%。集聚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世界級大師。

世界級人才發展服務體系。以人為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公共服務型人才管理體系。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機制,實現有利於首都發展的高度開放的國際國內人才大循環。全面提升社會事業水準,健全人才社會服務體系,努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環境。

世界級人才聚集發展平台。拓展人才聚集和輻射的全球化空間,提供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平台,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及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舉辦一批高層次國際會議和國際賽事節事,大力吸引國際組織落戶北京,吸引和聚集500家左右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具有總部性質的功能性機構。

戰略部署

(一)確立向人才發展傾斜的資源配置格局
確立人才發展在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重點地位,大力降低人才發展的機會成本,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發展的比較利益格局,引導和鼓勵全社會資源配置向人才發展傾斜,實現人才、資本、知識等要素的有效融通和結合。

(二)確立人才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大力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創新、創業環境,努力聚集人才、解放人才、武裝人才,壯大人才隊伍,提高人才密度,引領首都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率先形成人才驅動型經濟和社會體系。

(三)確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輻射發展格局
轉變人才發展方式,最佳化人才結構和布局,走人才高端、高效、高輻射發展之路,加快形成頂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努力建設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隊伍。

(四)確立人才工作綜合配套推進格局
轉變人才工作方式,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走綜合配套推進之路,加快形成統一有效的人才發展研究、決策、執行、監督長效機制,提高人才工作統籌兼顧、協同推進的能力和水平;大力營造適合人才生活、發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等綜合環境,提升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質,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努力在全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服務綜合配套體系。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人才規劃綱要》由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負責研究制定《人才規劃綱要》的任務分解方案,建立年度任務檢查評估制度和方法,定期跟蹤執行情況,提出改進措施。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人才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和任務分解方案,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時間進度和責任人。

(三)完善運行保障
加強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優先保障規劃實施所需配套資金。加強人才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現有人才開發培養力度,招錄高層次專業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工作者隊伍能力素質。

重大任務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一)發揮教育在人才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推進教育人才體制改革。建立教師和教育管理人才職業發展體系,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和成就事業;完善教師治學體制機制,保障教師有效行使科研和學術自主權;完善教師隊伍的激勵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探索校長及其他管理人才科學選用制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形成教育家不斷湧現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構建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轉變基礎教育方式,明確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加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著力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育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密切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的聯繫,培養一大批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滿足首都高端產業和新興支柱產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改革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建立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鍛鍊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國際一流培養體系,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

(二)發揮人才在自主創新中的決定性作用
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改變以行政權力決定資源配置和學術發展的決策方式,尊重研究人員的科研和學術自主權,保障研究人員自主選題、自主使用研究經費、自主控制研究進程。建立有利於人才自主創新的評價、使用、激勵制度,健全科研誠信制度,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加強對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創新成果轉化套用的支持。鼓勵跨國、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跨單位的產學研創新團隊的發展,推動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合作共享。建立科學有效的支持辦法,加強對高端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和資助力度。
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創新的事業平台。大力推進人才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資本、知識等要素融通結合的體制機制,形成發達的人才金融體系、人才知識體系和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基地落戶北京,加快實施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在雙管高校、市屬高校擇優建設一批首都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大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以及國外和本土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建設,構建世界一流的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研發平台。
建立和完善年輕創新型後備人才的發現培育體系。按照“及早選苗、重點扶持、跟蹤培養”的總體要求,加大對年輕創新苗子的發現、教育、培養和跟蹤工作力度。整合“雛鷹計畫”、“翱翔計畫”和“科技新星計畫”等後備人才支持計畫,進一步完善後備幹部管理機制,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年輕創新後備人才聯繫辦法,在全市範圍內構建年輕創新英才發現培育體系。建立青年英才培養使用工作責任制,保障青年人才健康成才、持續進步,形成愛護青年、關心青年和鼓勵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推進人才國際化發展
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圍繞首都發展需要,持續引進一批能突破關鍵技術、引領新興學科、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堅持引才與引智並舉,建立海外高層次人才特聘專家制度。制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稅收、社會保障、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配套政策。加快本土人才國際化步伐。引導和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跨國跨地區開展學術交流和項目共建,促進各類人才融入國際競爭。加強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的合作,聯合建立一批研發基地,推動首都人才參與國際前沿科學和套用技術研究。建立一批境外培訓基地,擴大境外學習培訓規模。改進低齡出國留學人員的愛國主義教育、聯繫和服務方式,引導其學成歸國和報效國家。拓寬人才國際化平台。發揮首都總部經濟優勢,吸引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總部在京落戶,延伸和拓展人才參與國際競爭的渠道。以高端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培育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在全國率先建成比較完善的國際人才市場。

全面建設人才特區。面向以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國家發展所特需的各類人才,建設“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改革示範區。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構建國內首創、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業體系。繁榮區域創業企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效益。

(四)推進人才集群化發展
發揮大師引領人才集群的作用。實施以領軍人才為主導的人才群發展戰略,圍繞發揮人才領袖在人才群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賦予大師以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完善大師引領體制機制,確保人才集群不斷形成和升級;根據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選送優秀人才、支持合作研究項目、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等形式,有序地組織本地人才群與本領域海外頂級人才群接軌,建立起國際一流的交流合作網路。發揮產業集群促進人才集群發展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總部、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總部等落戶北京,通過產業集群的升級轉型帶動人才集群的發展。支持本土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探索建立“中關村-矽谷-班德魯爾”、“金融街-華爾街”、“北京CBD-曼哈頓”、“中影懷柔-好萊塢”等對口產業集群聯盟,推動人才集群參與制定行業國際新標準。建立健全人才集群發展公共服務平台。扶持和規範產業集群內就業中介機構的運行,整合行業協會在人才集群開發工作中的作用。定期公布產業集群的人才政策、產業發展、科技市場、人才供求信息,通過打造主題會議、俱樂部、智慧財產權轉讓網站和交易中心等交流平台,促進產業鏈各類人才在集群內部流動和成長。
(五)推進人才一體化發展
加快央地人才融合。構建央地共建項目信息平台,實現信息共享。促進中央重大投資項目落地,帶動人才在京聚集。不斷提高國家人才發展平台和品牌體系中市屬成分的比重,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中建立市立學院或研究院所。依託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專項、重點工程項目及其科教資源優勢,通過對口學習培訓、雙向掛職鍛鍊、課題聯合攻關、項目合作等方式,實現和中央單位在人才資源上交流共享,投資建設上合作共贏。發揮首都人才資源對全國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圍繞建設“環渤海經濟圈”,成立區域人才資源合作組織,加強人才資源戰略合作,加快區域人才資源開發一體化進程。結合首都產業的區域轉移,按照“人才+產業”的發展模式輸出人才資源,實現人才緊跟產業流動、人才流動帶動產業群發展。加大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間的人才交流力度,拓寬鍛鍊平台。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才支持力度,通過掛職鍛鍊、交流任職、支邊支教等方式輸送人才資源,推動當地發展。

促進城鄉人才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動就業、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的銜接並軌,建立統一開放的城鄉人才資源市場。制定城區與郊區結對幫扶政策,通過項目共建、掛職鍛鍊、支教、助醫等形式,促進城區人才智力帶動郊區事業發展;通過進修、向上掛職等形式,促進郊區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形成城鄉人才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建立和完善促進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將其納入黨和政府人才工作範圍,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有關人才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人才發展的各種公共資源、激勵人才成長的各項活動,向各類人才平等開放,實現不同所有制經濟組織和不同類型社會組織人才共同發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體制機制
建立和完善人才投入增長機制。各級政府優先保障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教育、科技、衛生支出依法增長。在整合財政性人才投入資金的基礎上,重點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緊缺人才引進、傑出人才獎勵以及重大人才開發項目的經費保障力度。改革人才投入管理制度。探索人才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建立財政性人才投入經費用於人才本身的培養和激勵制度,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中直接用於人才培養和激勵經費比例。市財政撥付項目經費中,在建立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的前提下,為項目科研骨幹設立一定比例的自主支配額度。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人才投入體系。在資金整合的基礎上,設立首都人才發展基金。完善財政投入支持、貸款貼息、質押融資、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導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組織加大人才投入。探索建立人才投入的激勵制度,形成合理的人才投入回報機制,激發用人單位人才投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七)完善人才引進和社會保障制度
完善有利於人才引進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引進綜合評價體系,暢通高層次人才落戶北京的政策渠道,進一步簡化工作程式、改進服務方式,充分保障各類用人單位對高級管理人才和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落戶需求,暢通農村實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引進渠道。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要求,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完善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探索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全市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海外高層次人才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適當延長高層次女性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年限,給予其與現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

(八)最佳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質
提高城市環境對人才的吸引能力。將“人文、科技、綠色”理念更加深入系統地貫穿到城鄉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中,大幅提高城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集約化、精細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以國際一流水平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探索跨文化的人才交流機制。以事業單位錄用人員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實踐跨民族、跨國別用人制度,促進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發展,努力形成多種文化背景人才共存共榮的寬鬆環境。

建設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引進、參與和創建國際賽事、節事、會議、論壇等活動,提高活動效益。鼓勵和支持國內外民間藝術團體來京演出和交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組織創辦不同類型的休閒、娛樂和交流活動,形成各類人才間廣泛聯繫的活動網路和體系。構建廣泛參與的社會環境。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調動用人單位在人才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加大人才工作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引導社會力量加強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首都吸引和凝聚各方英才的能力。

(九)建立人才優先發展工作體系
提高人才工作統籌協調力度。進一步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探索黨管人才實現途徑,在統籌協調上加大工作力度。在巨觀上,要在全市層面進行統一規劃,形成統一完備的人才法規政策體系。在人才發展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上,要通盤考慮,科學設計,有效推進。

提高人才工作規範化力度。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導各級黨委開展人才工作,建立各級黨委常委會聽取人才工作專項報告制度,把人才工作業績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職責績效的重要指標。推動制定《北京市人才發展條例》、《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人才健康發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提高人才工作服務水平。建立市區兩級人才工作定期例會制度,依據不同區縣人才工作特點和需要,制定差異化指導意見,給予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延伸人才工作服務半徑,完善對國際人才和非公有制領域人才的服務辦法和服務方式。編制開發首都人才地圖和人才需求目錄,建立首都人才資源年度統計調查和定期發布制度。

重點工程

《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師培養造就工程
服務“人文北京”建設,通過組織、支持和資助課題研究、學術研討、國際交流、著述創作和舞台表演等手段,有重點地培養扶持和引進聚集一批在人文和社科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和知名度的理論家作家、藝術家、出版家、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工藝美術大師,並授予人文社科領域相應榮譽稱號,不斷豐富北京文化內涵,大幅提升文化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到2020年,得到社會廣泛公認的名家大師達到500名左右。

(二)“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服務“科技北京”建設,促進首都高端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首都科技現代化,加大對科技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到2020年,通過項目帶動、產學研用結合、國際合作交流等形式,培養造就不少於100位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建成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實驗室和科技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三)“綠色北京”人才支撐工程
服務“綠色北京”建設,加快推進綠色生產體系、綠色消費體系、綠色環境體系建設,在新能源節能環保、都市綠色農業等產業中,培養和聚集一批能夠持續提供綠色創新產品的高層次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綠色產業人才隊伍,為北京搶占綠色經濟發展制高點提供人才保證。

(四)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
服務北京世界城市建設,推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加快人才發展國際化步伐。到2020年,聚集10個由戰略科學家領銜的研發團隊,聚集50個左右由科技領軍人才領銜的高科技創業團隊,引進並有重點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來京創新創業,建立1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和吸引上千名具有真才實學和發展潛力的優秀留學人員來京創新創業。

(五)首都名師教育家發展工程
服務首都教育現代化戰略,實施“長城學者計畫”,建立多元化投入體系,設立“長城學者”獎勵基金,培養和資助一批勇於實踐、敢於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青年教育人才;實施“首都教育家發展計畫”,通過探索建立教育管理人才職業化發展方式,促進優秀教育管理人才不斷湧現,設立“首都教育家”榮譽稱號,對為首都教育作出重要貢獻的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和獎勵。到2020年,“長城學者”達到1000人以上,“首都教育家”達到100名。

(六)首都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服務首都衛生事業發展,加大高層次衛生人才開發力度。以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為主線,建設一支適應世界城市要求的專業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較高的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到2020年,培養、選拔和引進20名領軍人才、100名學科帶頭人、500名學科骨幹,建立20個以重點學科為依託、以培養兩院院士等拔尖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平台。

(七)優秀企業家聚集培養工程
服務首都經濟發展,圍繞提升首都企業國際競爭力,加大優秀企業家聚集培養工作力度。到2020年,聚集培養10-20名世界級產業領袖,100名左右職業素養好、開拓能力強、具有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的優秀企業家,1000名左右國際化、專業化、職業化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精通戰略管理、財務法律金融、人力資源管理、國際貿易或國際項目運作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才。

(八)高技能人才培養帶動工程
服務首都產業發展布局,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通過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研修平台,推廣定製化聯合培養模式,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評價、崗位使用和激勵機制,全面推行首席技師制度,鼓勵企業開展職業培訓,促進高技能人才的技術交流和學習,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創新創造能力,帶動整個技能人才隊伍梯次發展。到2020年,實現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30%的目標,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20萬人。

(九)京郊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工程
服務首都新農村建設,完善人才開發培養長效機制,著力開發培養京郊農村實用人才。探索建立農村實用人才等級評價和服務體系,完善農村實用人才激勵政策,不斷拓寬農村實用人才發揮作用的方式和途徑。到2020年,人才總量達到5萬名左右,其中高級農村實用人才達到2000名左右。

(十)首善之區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工程
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發展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制度體系,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8萬人左右,包含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在內的各類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不少於4萬人,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達到1000名左右。

(十一)黨政人才素質提升工程
服務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在高級專業性崗位探索職員聘任制度,在街道、鄉鎮層面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開展大規模幹部教育培訓,加強理論教育、業務培訓、黨性教育,有計畫地組織境外培訓,提高幹部綜合素質和國際化素養。加大實踐鍛鍊工作力度,堅持把現崗位鍛鍊、崗位輪換、掛職鍛鍊、交流任職作為實踐鍛鍊的主要方式,不斷探索和拓寬黨政機關幹部到基層和生產一線鍛鍊的新方法、新途徑,提高幹部的實際工作能力。

(十二)首都青年人才開發工程
服務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立多層次、分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對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青年人才的培養力度。每年在重點學科、重點產業等領域扶持培養100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建設一批優秀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每年組織1000名左右青年人才赴基地開展學習實踐。提升青年人才隊伍國際化素質,每年選派各類青年人才500人赴境外學習交流,每年重點聯繫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機構深造的北京地區學校留學生,並進行跟蹤培養。

亮點

1、北京將描繪“人才地圖”
不久之後,你也許就能像在谷歌衛星地圖上直觀察看北京地形地貌一樣,通過“人才地圖”及時了解首都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人才分布、結構與需求。
人才地圖力爭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啟動研製開發工作。根據《人才規劃綱要》相關規劃,本市將編制開發首都人才地圖和人才需求目錄,為首都人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最佳化配置提供決策依據。為最佳化引才、聚才環境,北京還將大幅提高城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集約化、精細化水平,探索跨文化的人才交流機制,建設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不斷提升地方品質。將以事業單位錄用人員為突破口,探索實踐跨民族、跨國別的用人制度,努力形成一個多種文化背景人才共存共榮的寬鬆環境,提升首都吸引和凝聚各方英才的能力。
2、北京將在北大清華設立市立學院
未來幾年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將會多出一個特殊機構——北京市立學院。為推進央地人才一體化發展,《人才規劃綱要》提出將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中建立市立學院或研究院所,為建設世界城市培育人才,並依託這些市立學院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人才資源整體優勢,更好地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為支持各類優秀人才成長發展,《人才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設立首都人才發展基金。這個基金將在整合現有各類人才資金的基礎上,以財政資金為種子資金,採取社會化模式進行運作,“不單純求回報,只求對首都人才建設有所貢獻。

此外,在市財政撥付的項目經費中,本市將在建立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的前提下,使項目科研骨幹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支配額度,進一步激發人才在科研創新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人才特區將成為中關村“新名片”
未來5到10年內,國家將在北京打造一個面向以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國家發展特需人才的人才特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說,人才特區實行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育、科研和創業制度,將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新名片”。《人才規劃綱要》為我們初步勾勒出人才特區的大致輪廓,特別是將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構建國內首創、國際一流水平的創新創業體系。 《人才規劃綱要》首次提出了探索建立“中關村-矽谷-班加羅爾”、“金融街-華爾街”、“北京CBD-曼哈頓”、“中影懷柔-好萊塢”等對口產業集群聯盟,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中關村、金融街、CBD和中影懷柔基地,勇於面對這些世界頂尖的競爭對手,主動與它們對話、交流,通過產業集群發展促進高端人才集群。

發展目標

2020年的發展目標是經過科學方法測算出來的。《人才規劃綱要》在全面收集了1978年到2008年的有關數據後,編制組採用了國際計量經濟學前沿中用於數據預測的單方程動態模型,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礎上對未來數據進行預測。用過去30多年的數據,推算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可以說是科學的,在實踐中也應是可行的。

事實上,首都人才發展要達到2020年的目標,有難度但並非高不可攀。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首都人才資源總量為337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是27%,人才貢獻率已達35%。
細看這些指標數據,無論是人才總量也好,高素質人才占人口比例也罷,最終體現一個城市人才發展水平高低的還是人才貢獻率。根據學界定義,人才貢獻率就是人才資本作為經濟運行中的核心投入要素,通過其自身形成的遞增收益和產業的外部溢出效應,從而對經濟成長所作出的貢獻份額。

通俗點講,就是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在全社會創造財富中所占有的分量。當前世界已開發國家的人才貢獻率大多在60%以上,如果經過10年努力,北京人才貢獻率達到60%,那時我們可以驕傲地宣布——知識經濟時代,我們來了!

在《人才規劃綱要》中,北京明確提出將努力打造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閆成介紹說,人才之都的概念並非突發奇想,早在2004年發布的《首都人才發展戰略報告》中就提出了建設“人才競技之都”的目標,後來在北京市“十一五”規劃中正式提出北京要建設“人才之都”。

經過幾年努力,首都人才資源總量在2008年達到337萬,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21.8%,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達27%,在國內各大城市中位於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人才之都。

在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後,北京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在全面分析所面臨的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以更高的標準加快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

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是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和控制力的中心城市。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大量聚集,不僅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標誌,也是建設世界城市的必要條件。在反覆斟酌後我們在原有的‘人才之都’的概念前加上了‘世界一流’,以回應首都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意義

全市人才工作會議是首都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才工作面臨新機遇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總結交流首都人才工作經驗,就落實《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都人才工作作出部署。這次會議的召開,對於全面提升首都人才發展水平、打造世界人才之都,加快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力實施首都人才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與首都特點相適應的首都人才發展觀初步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形成,與人才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引才聚才環境不斷最佳化,與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需要相適應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首都對全國人才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當前,首都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形勢、新任務對首都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全市人才工作會議和《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施行為契機,大力實施首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最佳化、素質一流、富有創新的人才隊伍,確立支撐和引領世界城市建設的人才競爭優勢,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在建設人才強國進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人才是世界城市建設的直接推動力。打造世界人才之都,核心是要培養和吸引一支世界級人才隊伍。紐約倫敦東京等大都市的發展經驗表明:離開了世界級的人才隊伍,就難以實現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一方面,要加強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深入實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吸引大批站在國際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的拔尖領軍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國際化步伐,引導和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跨國跨地區開展學術交流和項目共建,推動首都人才融入國際競爭和參與前沿研究。

打造世界人才之都,關鍵是要構建世界級人才發展服務體系。人才國際化的瓶頸,主要在於人才政策本身。要加快轉變人才管理政府職能,建立公共服務型人才管理體系,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培育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建成比較完善的國際人才市場。要制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稅收、社保、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配套政策,提升社會事業水準,健全人才社會服務體系。

打造世界人才之都,重點是要搭建世界級人才聚集發展平台。事業是培養、鍛鍊、激勵人才的最佳手段,只有融入到事業發展中,人才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要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舉辦一批高層次國際會議和國際賽事節事,集聚一批國際組織、世界500強企業總部、跨國公司總部和研發機構。要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海歸人才特區,並將其打造成“海歸人才聚集區、類海外學術區、高端產業創業區、海歸人才宜居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建設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定能進一步開創首都人才事業新局面,在更高的起點上加快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

相關評論

漫畫:《清理》漫畫:《清理》

2010年8月3日,在媒體上看到兩條訊息,都跟北京的“人口”和“勞動力”有關係。其一,《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今後高層次人才在京津冀地區可自由落戶,並在子女入學、社保等方面享受當地市民同等待遇;其二,針對北京人口持續快速增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專題調研,建議對吸納大量流動人口的小企業小門店實行強制退出機制,減少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
高端人才“請進來”、低端勞力“攆出去”,如此“一加一減”,北京人口的整體“素質”勢必提高,北京人口持續快速增長的問題也解決了。看這如意算盤打的!
可是,啥叫“高端人才”,啥又叫“低端勞動力”呢?據說,小企業小門店吸納的大量流動人口就屬於低端勞動力;對“高端人才”的標準,新聞中沒有詳細解說,但從“經過認定的200多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將受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的表述,可以看出,所謂的“高端人才”,當指在國外鍍過金的高學歷者。按照這樣的標準,北京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都會被歸入“低端勞動力”之列,將面臨被掃地出門的命運,而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博士們則會成為得餑餑,得到北京熱烈的歡迎。
但是,那些留洋的博士就真的是有用人才嗎?北京的發展真的不需要“短衣幫”嗎?

最近媒體曝光的“唐駿門”就很說明問題。唐先生有西太平洋大學博士的頭銜,可經查證,所謂的西太平洋大學就是個賣文憑的野雞大學。自從唐駿“學歷門”曝出後,我才終於開了竅,原來所謂的學歷和聲名也不過如此,如果我的臉皮也夠厚,我也可以成為“人才”。我不知道當今中國社會上那些個光鮮奪目的“高端人才”和“精英”有多少此類貨色,但想必不在少數吧。

對於在小企業小門店中就業的那些“低端勞動力”,我想我是有點了解的。我在北京生活的十年間,接觸了無數此類底層勞動者。也許他們默默無聞,也許他們自卑謙恭,但毫無疑問,他們是真正的勞動者,幹著最苦最累的工作。他們用自己的勞動為首都增磚添瓦,首都之花的燦爛輝煌少不了他們的血汗澆灌。然而,他們卻住著首都最差的房子(有的還是地下室和窩棚),吃著最簡陋的飯食,在承受著最沉重的生活壓力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上等人”的歧視。我不止一次想:這些可愛而可憐的勞動者,也許就是新時代的“時傳祥”吧。如果我是城市的決策者,我倒寧可要一位兢兢業業的“時傳祥”,也不想去聽唐駿們的誇誇其談。

當年,時傳祥從山東來到北京,乾起了掏糞工。他不僅沒有被社會排斥,反而被請上了天安門城樓,受到毛主席、劉少奇的親切接見。可今天,“時傳祥”們將面對的,不是榮譽和感激,而是要把他們攆走的掃帚!這怎能不令人寒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