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秋輪台》

《首秋輪台》

《首秋輪台》歌頌了封常清的戰功和唐軍的勇武,運用了想像和誇張的手法,把邊塞上大自然的劇烈變化,同聲勢浩大的行軍場面融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他還別開生面地描寫了火山雲、天山雪,熱海水的炙熱,瀚海水的奇寒,北風捲地,黃沙入天。

詩詞正文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異域陰山外,孤城雪海邊。

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

雨拂氈牆濕,風搖毳幕膻。

輪台萬里地,無事歷三年。

詩詞注釋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首秋:初秋之意,為陰曆七月。

輪台:為北庭州屬下轄一縣,今新疆烏魯木齊附近,具體位置至今未得確定。

陰山:今烏魯木齊以東之天山東段山脈。

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為當時輪台北面之沙海。

氈牆:氈帳之圍牆。

毳幕:氈帳。

詩譯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身居異域在那陰山西面,

輪台孤戰位於雷海旁邊。

秋季已到只見行行飛雁,

夏日剛過不聞聲聲鳴蟬。

秋酉時時打得氈牆潮濕,

秋風陣陣吹過帳幕腥腔。

輪台之地距離家鄉萬里,

邊地元串已經過去三年!

寫作背景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初秋,岑參是年四十歲,距第二次赴北庭整三年。
至至德元年秋,岑參在西域北庭已度過三年時光。第二年,即至德二年六月,岑參已回到內地鳳翔,經杜甫等舉薦,授右補闕。根據上述時間推算,岑參作《首秋輪台》之時,應該是已經做好了返囬內地之準備,因此,詩歌短短五言八句,卻似總結西域生活一般,使人讀之,馬上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需要說明,很多專家認為,唐時候輪台雖隷屬於北庭都護府,但在岑參之詩歌當中,北庭與輪台為相互包含之兩個地名,讀岑參詩過程中,此兩地方之名稱是互相適用的。

簡析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這首五律為天寶十五年(七五六)詩人居輪台時所作。詩人自天寶十三年赴北庭,至今已歷三年,詩中描繪初秋邊塞景物.抒寫久居邊塞的惆悵心情。

詩的開頭面句從地點“輪台”落筆寫。地為“異域”,城為“孤城”,而又位於明山之外,雪海之邊,兩句互相補充,各分三層以寫邊地荒遠苦寒,起調極為沉重。

詩的次兩句則從時間“首秋”落筆寫。“秋來”和“夏盡”點明“首秋”,雁為北地之氏“唯有雁”照應“孤城”二字;蟬為家鄉之物,“不聞蟬”照應“異域”二字。“唯有”、“不聞”.從所見所聞,一正一反兩個方而來寫邊地荒遠苦寒。

詩的五、六兩句從居住環境方面寫。邊地的秋風秋雨侵襲著詩人居住的蓬帳,氈牆已經潮濕,帳幕發出胞氣。上句景物訴諸視覺,下旬景物訴諸嗅覺,可見詩人置身子怎樣的氛圍之中。一‘撈”一“格”,寫邊地初秋氣候的惡劣,點染秋B氣氛,勾劃出一個極為悽苦的環境。

詩的最後兩句仍從地點時間兩方面著筆來寫。“輪台萬里地”,寫邊塞地點之遠;“無事歷三年”,寫戍邊時間之長。環境苦寒,秋日又至,家鄉萬里,歸去無期,思念家鄉宅切是不言而喻的。因面這兩句實為詩人之所感。

這首詩由詩人所居異域而及詩人首秋所見,而及詩人邊地所居,而及詩人心中所想,由遠及近,層層寫攏來,久居邊塞的苦悶心情在首秋輪台的景物描繪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詩詞賞析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首句為地理環境,異域,有別於內地,且在陰山之外;孤城雪海,竟然為沙漠之中的一塊綠地。次句為氣候環境,輪台之夏和秋季很短,夏季聽不見蟬鳴,秋季看不見大雁,一不留神便進入冬季。三句為居住環境,住用氈帳,不防雨。結尾為總結感嘆,茫茫萬里遼闊之輪台,拜拜在這呆了三年。能看出來,岑參此時有些傷感,不知是對此西域輪台不滿意,還是因為未能建功立業長嘆息。

輪台為古單于之地,風物民俗盡殊,即古之所謂異域。作者《輪台即事》破題即曰:“輪颱風物異,地是古單于。”本篇即寫其風物之異,與異域之感。結句平實,然平中有奇,實中有虛。無事而於此偏遠荒漠之地度過三年。其難熬可知,其感觸可會,句外有無窮之意。

作者簡介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岑參(715—770),南陽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以後曾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關於輪台

《首秋輪台》《首秋輪台》
輪台縣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314國道、南疆鐵路塔克拉瑪乾沙漠公路與縣境相連。全縣總面積14789平方公里,轄7鄉4鎮3個農牧場,總人口11.3萬人,有維、漢、回等7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人口7.61萬人。全縣非農業人口5萬人。

輪台國(《史記》作侖頭)地處西域中部,為絲綢之路北道要衝,漢代是西域36國中的城邦之一。輪台國於漢太初三年(前102年)被李廣利所滅,漢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復國為烏壘國。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境內設西域都護府,歷時72載,統領西域諸國。唐時屬龜茲都督府烏壘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置輪台縣,民國時期先後隸屬阿克蘇道和焉耆專區。新中國建立以後,1960年隸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輪台縣境內分布著眾多的漢唐古城遺址、古代墓葬以及伊斯蘭文化遺物

輪台是聞名中外的塔里木石油開發主戰場和“西氣東輸”首站,塔里木油田已探明可控制的石油儲量為3.5億噸,其中輪台境內1億噸;天然氣5000億立方米,其中輪台境內1000億立方米。全縣煤炭儲量6.43億噸,晶鹽儲量845萬噸。全縣森林面積220.8萬畝,草場面積1507萬畝。有國家級保護動物20多種。塔里木河沿岸有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第三紀活化石”——天然胡楊森林43.6萬畝,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