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糟民》

《食糟民》是宋代詩人歐陽修所作詩詞。

作者

歐陽修

詩詞正文

田家種糯官釀酒,椎利秋毫升與斗。
酒沽得錢糟棄物,大屋經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湯,東風來吹酒瓮香。
累累罌與瓶,惟恐不得嘗。
官沽味醲村酒薄,日飲官酒誠可樂。
不見甲中種糯人,釜無糜粥度冬春。
還來就官買糟食,官吏散糟以為德。
嗟彼官吏者,其職稱長民。
衣食不蠶耕,所學義與仁。
仁當養人義適宜,言可聞達力可施。
上不能寬國之利,下不能飽爾之飢。
我飲酒,爾食糟,
爾雖不我責,我責何由逃。

注釋

[1]糟:酒糟。釀酒剩下的渣滓。

[2]糯:即糯稻。是釀米酒的好原料。

[3]榷利:指官方釀酒專賣取利。《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時官方釀酒賣酒,各州各鄉設酒務。偏僻之地或許民釀,但須納稅。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這裡比喻極微薄的利。

[4]沽(gū):賣酒。

[5]酒醅(pēi):已經釀成但尚未過濾的酒。瀺灂(chánzhuó):水聲。這裡指濾酒的聲音。

[6]累累:形容很多的樣子。

[7]官沽:官家賣的酒。醲(nóng):酒味醇厚。

[8]糜(mí)粥:即粥。

[9]就:向。

[10]德:恩德。

[11]長(zhǎng)民:為民之上。

[12]養人:指愛人。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適宜:行事正當。

[13]聞達:使上面了解下面的實際情況。力:能力,魄力。

[14]“上不能”二句:上不能擴大國家的利益,下不能使老百姓吃飽肚皮。

[15]我:我們。泛指官吏。因作者是官吏的一員,故用第一人稱。

[16]不我責:不責備我們。

[17]我責何由逃:我們的罪責是沒有理由可以逃脫的。

作品譯文

農民辛苦種糯稻,官府把酒釀造,壟斷賣酒,與民爭利至分毫。賣酒得錢,酒糟成為廢棄物,大屋子常年堆積漸漸爛掉。官酒味濃,村酒淡薄,天天有官酒喝當然快樂。哪裡知道種植糯谷的人,鍋里無粥,日子怎么過?還得向官府買糟當飯吃,官吏賣糟,還認為是為民造福。可嘆那為官作宦的人,被稱為萬民之長,吃穿不靠自已養蠶種桑,仁與義是他們學習的治國之方。仁,應讓百姓能夠活命,義,應該讓百姓享受安康。手握權柄可行使政令,還可以向皇上反映情況。可他們上不能使國家富強,下不能使百姓免遭饑荒。我在這裡喝酒,你在那裡吃糟,即使你不譴責我,自我譴責縈心上。

作品鑑賞

此詩開頭至“官吏散糟以為德”寫官民生活的對比。作者用冷峻的寫實筆法,一方面揭示官府既借釀酒專賣取利,又終日飲酒作樂,另一方面描述種田的百姓無米下鍋,只得買糟食度日。兩相對比,官府只知盤剝百姓,腐敗享樂的無“德”,百姓遭遇的悲慘表露無遺。“嗟彼官吏者”八句對官吏雖為民之上卻不耕而食、離棄仁義、上不能為國謀利、下不能為民造福的行為嚴加痛責,義正詞嚴,對腐敗官吏的痛恨、對百姓的同情體恤之情躍然紙上。結尾四句,作者表明,包括自已在內的封建官吏都應對百姓的悲慘遭遇負責,這既是對不良官吏的當頭棒喝,也體現出詩人傲立同群的高尚人格。歐陽修曾長期任地方官,每至一地,都關心民眾,頗多德政,深得當地百姓愛戴,這首詩所表露的為政思想可說是其從政的重要準則,這在封建社會是特別難能可貴的。本詩句法極盡變化,所抒發的感慨以議論為詩,而不露痕跡,可謂開宋詩新風。

作者簡介

歐陽修出生於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涪城區內),祖籍:江西永豐,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諡號文忠,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柳,歐,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北宋歐陽修、蘇軾)。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蘇轍二兄弟、蘇洵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歐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