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病原學高等》

《食源性病原學高等》

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李蓉主編的《食源性病原學高等》一書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預防醫學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各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醫學微生物學、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寄生蟲病學和公共衛生學以及上述領域生產、科研和管理工作者參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食源性病原學高等》《食源性病原學高等》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08-04-01
·版次:1
·總頁數:224
·印刷時間:2008-04-01
·印次:1
·字數:319000
·ISBN:9787503849459
·大小:大16開
·裝禎:簡裝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

《食源性病原學高等》一書全面、系統地對食源性病原學進行了闡述。全書共9章,前5章為總論,後4章為各論,既深入淺出地加強了對理論性內容的闡述,又有機地結合實踐,匯總了食品安全學者對生物病原體研究的成果,有豐富的國內外資料。

目錄

第1章緒論
1.1食源性病原學的概念及內涵
1.2食源性病原學的形成與發展
1.2.1食源性微生物學的形成與發展
1.2.2食源性寄生蟲學的形成與發展
1.3食源性病原學的相關學科
1.3.1微生物、寄生蟲生態學
1.3.2衛生學相關學科
1.3.3病原(醫學)生物學
1.3.4衛生微生物學
1.3.5其他相關學科
1.4食源性病原體的危害性
1.4.1近20年發生的重大事件
1.4.2食源性病原體感染率
1.4.3食源性疾病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影響
1.5食源性病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1.5.1病原學研究
1.5.2生態學研究
1.5.3污染途徑和危險性分析研究
1.5.4檢測、監測和溯源技術與方法研究
1.5.5控制污染的對策和方法研究
1.6食源性病原學的研究展望
1.6.1新發食源性病原體的深入研究
1.6.2食品中真菌和細菌毒素的深入研究
1.6.3食源性病毒和寄生蟲的深入研究
1.6.4食源性病原體監測、檢測技術的深入研究
1.6.5食源性病原體耐藥性的深入研究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2章微生物和寄生蟲生態
2.1基本概念和相互關係
2.1.1生態學
2.1.2微生物生態學
2.1.3微生態學
2.1.4寄生蟲生態學
2.2微生物與寄生蟲生態的基本規律
2.2.1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
2.2.2演化的自然選擇與適應
2.2.3生物間相互作用的基本生態規律
2.3生態平衡與失調
2.3.1食品生態平衡與失調
2.3.2人體微生態平衡與失調
2.4食品微生物和寄生蟲生態研究與套用
2.4.1在食源性病原學研究中的套用
2.4.2在食源性疾病研究中的套用
2.4.3在食品保藏研究中的套用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3章環境中微生物和寄生蟲的主要類群
3.1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分類及命名方法
3.1.1分類方法
3.1.2命名方法
3.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3.2.1細菌
3.2.2放線菌
3.2.3鞘細菌
3.2.4滑動細菌
3.2.5藍細菌
3.3真核細胞型微牛物

3.3.1真菌
3.3.2藻類
3.3.3原生動物
3.4非細胞型微生物
3.4.1病毒的一般特徵
3.4.2環境中的病毒
3.5寄生蟲類生物
3.5.1原蟲
3.5.2蠕蟲
3.5.3病媒節肢動物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4章衛生指示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體限量標準
4.1衛生指示微生物的概念及其選擇標準
4.1.1衛生指示微生物的概念
4.1.2衛生指示微生物的選擇標準
4.2常用衛生指示微生物
4.2.1一般衛生狀況指示微生物
4.2.2糞便污染指示微生物
4.2.3其他指示微生物
4.3衛生指示微生物檢測原則
4.3.1標準方法的選擇與執行
4.3.2實驗室質量控制
4.4食源性病原體及其毒素限量標準
4.4.1限量標準制修訂原則——基於風險評估的原則
4.4.2食源性病原茵限量標準
4.4.3食源性真菌及其毒素限量標準
4.4.4食源性寄生蟲限量標準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5章食品生物污染概論
5.1食品生境特點
5.1.1營養組成
5.1.2水活性
5.1.3理化性質
5.1.4天然防禦結構
5.2食品生物污染物特徵
5.2.1污染來源與途徑
5.2.2變敗微生物常見種類
5.2.3種群的變化與消長規律
5.2.4經口攝入後的變化
5.3食品變敗
5.3.1變敗的類型
5.3.2變敗的條件
5.3.3變敗的生物化學過程及其控制
5.4食源性疾病
5.4.1食物中毒
5.4.2食源性傳染病
5.5食品保藏
5.5.1低溫保藏
5.5.2高溫保藏
5.5.3乾燥保藏
5.5.4醃漬保藏
5.5.5輻照保藏
5.5.6煙燻保藏
5.5.7提高酸度保藏
5.5.8添加化學防腐劑保藏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6章食源性致病細菌
6.1腸桿菌科細菌
6.1.1沙門菌
6.1.2變形桿菌
6.1.3志賀菌
6.1.4大腸埃希菌
6.1.5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
6.1.6坂崎腸桿菌
6.2弧菌科細菌
6.2.1副溶血性弧菌
6.2.2霍亂弧菌
6.3芽孢桿菌科細菌
6.3.1蠟樣芽孢桿菌
6.3.2產氣莢膜梭菌
6.3.3肉毒梭菌和肉毒毒素
6.4其他科細菌
6.4.1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腸毒素
6.4.2a群鏈球菌
6.4.3空腸彎曲菌
6.4.4李斯特菌
6.4.5椰毒假單胞菌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7章食源性病毒
7.1肝炎病毒
7.1.1A型肝炎病毒
7.1.2戊型肝炎病毒
7.1.3其他肝炎病毒
7.2杯狀病毒
7.2.1norovirus
7.2.2札幌樣病毒
7.3其他重要的食源性病毒
7.3.1星狀病毒
7.3.2輪狀病毒
7.3.3腺病毒
7.3.4prion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8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8.1黃麴黴及其毒素
8.1.1種類與結構
8.1.2理化性質
8.1.3毒性、毒害機制與代謝途徑
8.1.4研究現狀與限量標準
8.2青黴及其毒素
8.2.1種類與結構
8.2.2理化性質
8.2.3毒性、毒害機制與代謝途徑
8.2.4研究現狀與限量標準
8.3鐮孢菌及其毒素
8.3.1種類與結構
8.3.2理化性質
8.3.3毒性、毒害機制與代謝途徑
8.3.4研究現狀與限量標準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相關連結
第9章食源性寄生蟲
9.1原蟲
9.1.1溶組織內阿米巴
9.1.2藍氏賈第鞭毛蟲
9.1.3剛地弓形蟲
9.1.4隱孢子蟲
9.1.5肉孢子蟲
9.1.6貝氏等孢球蟲
9.1.7微孢子蟲
9.1.8人芽囊原蟲
9.1.9結腸小袋纖毛蟲
9.2蠕蟲
9.2.1吸蟲
9.2.2絛蟲
9.2.3線蟲
9.3食品中病媒節肢動物
9.3.1蟎類
9.3.2昆蟲
思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

圖書摘要

第1章緒論
自然界生物體種類繁多,僅微生物就至少有10萬種以上,其中絕大多數對人類是有利的,在物質的循環和轉化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與食品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人類套用生物技術於食品製造業,製造出許多營養豐富、味美可el的食品。而能夠威脅人類健康的生物體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種類上,都只是一小部分。但由於生物體特有的繁殖性和傳播性,人類自古以來就與病原生物體進行著不懈的鬥爭。
在導致食源性疾病的病因中,病原生物是最主要的因素。已知200種以上的疾病可以通過食物傳播;致病因子有250種之多,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毒素、金屬污染物、各種有毒農藥和其他化學物質,但在已報導的食源性致病因子中,大部分屬於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病原生物體。
人類控制食品有兩個目的:一是預防與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避免人類健康通過食品受到威脅和損害),二是減少食品的腐敗、變質(即避免造成經濟損失),最終達到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
食源性病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食品控制的理論和實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課程。
1.1食源性病原學的概念及內涵
食源性病原學(foodborneetiology)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及其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在食品鏈各階段中的生存、流行、變異規律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預防控制策略的一門學科。它是食品控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