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原文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1
美人2為政本忘機,服藥求仙事不違。
葉縣3已泥丹灶4畢,瀛洲5當伴赤松6歸。
先師有訣神將助7,大聖無心火自飛。
九轉8但能生羽翼9,雙鳧10忽去定何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唐河南道汴州陳留郡有雍丘縣。
美人:此指品德美好的人。
葉縣:今河南葉縣。
丹灶:煉丹用的爐灶。
瀛洲,海中仙山。
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
神將助:葛洪《抱朴子》:“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山神必助之為福,藥必成。”
九轉:九轉丹。道教謂經九次提煉,服之能成仙的丹藥。《抱朴子》:“九轉之丹服之,三月得仙。”
《抱朴子》云: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轉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轉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轉之丹服之,二十日得仙。八轉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魏文帝詩:“服藥四五日、身輕生羽翼。”
雙鳧:《後漢書·方術傳》載,王喬為葉縣令時,每朔望朝覲時乘雙鳧飛來。後以“雙鳧”用為地方官的典實。此詩中指崔明府。《風俗通》:俗說孝明帝時,尚書郎河東王喬遷為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嘗詣台朝。帝怪其來數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常有雙鳧從南飛來,因伏伺,見鳧舉羅,但得一雙舄耳。使尚方識視,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白話譯文

有德能者為政本無機心,服藥求仙亦並行不悖。
葉縣的丹灶已經泥好,該在瀛洲與赤松子結伴而歸。
先師有訣神必將相助,聖人無心任爐火自飛。
服下九轉丹能生翅成仙,崔明府乘鳧忽去將依何地?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天寶四載(745)游梁宋期間所作。此時李白對道教興趣正濃,故詩中表現了對服藥求仙的嚮往。同時,詩人還認為從政與成仙並非不可調和,表現了與眾不同的情趣。

作品鑑賞

“美人為政本忘機,服藥求仙事不違。”借服藥求仙喻已,暗寓有德能的人不會有違心意。
“葉縣已泥丹灶畢,瀛洲當伴赤松歸。”陳述詩人丹灶已泥好、結伴赤松仙人回歸的景致,流露出與眾不同的情趣。
“先師有訣神將助,大聖無心火自飛。”描繪一幅山神助藥成丹、爐火自飛飄逸的幻美仙境,宛如“若有道者登居之,則山神助福”一般。
“九轉但能生羽翼,雙鳧忽去定何依。”刻劃出李白超凡脫俗的想像力,也借雙鳧的典故,暗寓從政與成仙並非不可調和的。
前四句前解,煉丹的爐火不必一定確有其事,即使真的沒有,也沒有需要說清楚,留給與詩人一般的有德能的人,寄託內心處的雄心,悠然自得,閒情自樂。雖說這樣,成仙還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是否妥當,方相適應。正如深山閒院,是地利;晚年絕欲,是人和;長夏涼風,是天時;卻病攝心,是妥當。除了這四個因素之外,就不要妄意成仙了,甚至如崔,現為雍丘,而署安丹灶,這真是老大不方便啊。看詩人這四句詩意,全是滿肚不悅的情愫,也隱隱流露出詩人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不甘之情。
一二句,說從政久早已忘機,與仙理冥合,合乎情理;三四句,說現今從事煉丹,一定能夠超凡脫俗而離去,反之便是服藥求仙不是為政之道,雍州公廨不是燒丹的地方。而其詞令乃更委婉,這不是其他詩人所能醒悟的。
後四句後解,只為要問他“但”字、“何”字,言崔信慕既篤,功夫轉深,神必將助,火必自飛,理之自然,固不必說。但不知既生羽翼,乃欲何去?雍州蒼生,又如之何?真是教他撟舌抵齒,無法應對,妙絕妙絕。
解讀此詩,始知全集中有無數神仙丹藥之妙語,皆是當日雄心寄託。所謂世上絕頂聰明男子,則如先生者是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