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傳》,英文名:Almost Mr.biography,胡適}先生創作的一篇傳記題材寓言,諷刺了當時中國社會那些處事不認真的人。從處事不認真到處世不認真,許許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過一生。

基本信息

原文節選

差不多先生傳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
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總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話,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題意

胡適曾系統的學習西方近代科學知識與方法,使他眼光敏銳,膽大心細,具有一絲不苟的求實精神,因此他寫這篇諷刺小品,嘲諷那些處事不認真的人,一方面針砭國人敷衍苟且的態度,一方面也可見其弘揚科學精神的用心。魯迅也曾經說過:中國四萬萬的民眾害著一種毛病。病源就是那個馬馬虎虎,就是那隨它怎么都行的不認真態度。(語出日人內山完造所作之魯迅先生一文)正可說明本文的立意。傳,史書的一種體裁,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自從司馬遷史記以本紀來記載帝王,以「世家」來記載諸侯,以列傳來記載一般人物後,傳便成為史家記載人物的體裁。

作者

胡適著作

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嘗試集》(1920)、《胡適文存》(1921)、《胡適文存二集》(1924)、《胡適文存三集》(1930)、《戴東贏的哲學》(1927)、《白話文學史》(1928)、《胡適文選》(1930)、《胡適論學近著》(1935)、《四十自述》(1933)、《藏暉室札記》(1939)、《胡適日記》(1933)、《齊白石年譜》(與黎錦熙、鄧廣銘合編,1949),以及《先秦名學史》(1922)等英文論著等。此外,從1919年起,還陸續翻譯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說(先後編輯為兩集《短篇小說》出版),以及拜侖的長詩《哀希臘》、易卜生的劇本《娜拉》(與羅家倫合譯)等。胡適去世後,台灣編輯出版了《胡適選集》(1966)、《胡適手稿》(10卷,1966-1970)等,大陸出版了《胡適往來書信選》(1979)、《胡適書評序跋集》(1987)、《胡適文集》(12冊,1998)等。

作品賞析

本文的寫作特點:

1、巧用反語的修辭方法。如把差不多先生說的話稱為“格言”;一生沒有功德卻稱讚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卻稱他為“圓通大師”,增加文章的幽默感。

2、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成文,達到對國人的諷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強了諷刺色彩。

3、本文最顯著的特點是深入淺出,語言平易。通篇找不到一個華麗的詞藻,一個難懂的句子。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中說:“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寫下來的文章,而且寫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還說:“文藝工作者的本事就是用淺顯的話,說出很深的道理來。”本文就是這樣一篇典範之作。文章把剖析中國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題用如此淺顯的文字說得清楚明了,真可謂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全篇不僅語言樸實無華,甚至連講述的幾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買糖、念書、記賬、搭車、治病之類。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經歷,人人都明白。這就更有助於人們理解我們中國人處事馬虎、不肯認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讓讀者的心靈於朴樸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強烈的震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