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戀》

《青山戀》

《青山戀》是一部中國大陸黑白電影,由趙丹、艾明之、徐韜、錢千里等人編導,於1964年上映。影片講的是一個復員老紅軍回到家鄉,幫助林場年輕人成長的故事。

基本信息

影片資料

《青山戀》海報
導 演:趙丹 徐韜 錢千里
編 劇:艾明之 趙丹 徐韜 錢千里
主 演:趙丹 高博 祝希娟 吳文華 黃達亮 (更多)
上 映:1964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團隊

職員表
趙丹 .... 導演
徐韜 .... 導演
錢千里 .... 導演
艾明之 .... 編劇
趙丹 .... 編劇
徐韜 .... 編劇
錢千里 .... 編劇
邱以仁 .... 攝影
范厚勤 .... 攝影
沈建華 .... 製片人
林秉生 .... 錄音師(收音)
周鼎文 .... 剪輯
黃劍鋒 .... 美工
王雲階 .... 作曲
上影樂團 .... 伴奏
陳傳熙 .... 指揮
周夢蕾 .... 化妝

演員表

趙丹 .... 路春
高博 .... 詹國才
祝希娟 .... 山雀
吳文華 .... 徐英
黃達亮 .... 寄望
周康瑜 .... 王德華
祁明遠 .... 馬根全
謝怡冰 .... 林大媽

故事梗概

青山戀青山戀

1959年春天,五十多歲的老紅軍路春懷著建設社會主義的滿腔熱忱,復員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家鄉。在浩瀚林區,他準備創建伐木場。路春的家鄉是革命老根據地,老戰友詹國才和烈士的女兒山雀,積極支持他的建場工作。不久,伐木場來了一批上海知識青年。路春對這些知識青年寄以厚望,並以勤務工的身份親自端茶送飯,熱情照料。知青們到場後特別想見場長,與他談談自己的志願和理想。結果,他們就在老路面前批評場長有官僚主義,沒想到老路就是他們的場長。路春考慮到青年們初到林區,首先要提高他們熱愛林區的思想,他處處以身作則,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還派山雀擔任上海青年組組長。山雀的父母當年在紅軍撤走後,被反動派燒死在伐木場的一棵大樹上。小山雀由黨和民眾撫養長大,她是人民公社的優秀共青團員。開始,這批上海青年熱情較高,山雀的組長工作做得比較順利,特別是與徐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這批青年在思想上出現分化,有些人對伐木場的工作有正確認識,能夠安心工作;有些人則輕視體力勞動,強調個人才能和興趣,不安心工作。經過路春的不斷教育和幫助,多數上海青年的思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少人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徐英調到氣象台工作,寄望被聘請為工人上技術課。伐木場為提高運輸能力,計畫在兩山之間建一座橋樑。寄望用自己學過的橋樑學知識,畫了一張水泥鋼骨的大橋圖樣。工人們認為這種橋基太大,不適合實際需要,建議修一座木結構便橋。寄望不相信工人土法木結構架橋方法,思想情緒低落,結果在運木料時,因粗心造成了翻車事故。寄望對自己的錯誤未能汲取教訓,並勸徐英跟他一起回上海。徐英對他提出批評,他十分任性地拒絕了徐英的善意勸阻,擅自離開伐木場。當他走到山雀父母犧牲的大樹前,想到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不惜犧牲一切,思想上展開激烈鬥爭,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山雀趕來,把他帶回伐木場。路春和工人們修建的大木橋完成了,一輛輛運木車安全快速地從這個山頭運到那個山頭。這座橋的建成給寄望很深刻的教育,使他認識到勞動實踐的重要意義,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把青春獻給林區。在路春領導下,伐木場大批青年茁壯成長,鍛鍊成材。

導演簡介

徐韜,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徐保齋,1910年5月生於江蘇邳縣糖坊村。1930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學習。結識了同學趙丹、王為一、吳天等人,共同投身進步戲劇活動,曾任美專劇團團長,1932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在工廠,學校組織排演進步戲劇,1935年上海成立業餘劇人協會,徐韜擔任理事,實驗劇團演出部主任。曾執導《娜拉》《我們的故鄉》《回春之曲》等劇目。“七·七”事變後,參與導演話劇《保衛蘆溝橋》。1938年在武漢任抗敵演劇一隊隊長,1940年組織旅行劇團赴新疆開拓戲劇運動,僅演出《夜光杯》一場戲,就遭軍閥盛世才迫害,入獄五年。1945年,在重慶加入中國藝術劇社任導演兼演出部主任,並參加話劇《清明前後》的演出。1946年任崑崙影業公司編導,執導影片《關不住的春光》 ,並參與創作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 。1950年到1953年,徐韜先後導演了《大地重光》《草原上的人們》。《草原上的人們》在廣闊的背景上,盡情地抒寫了牧民的勞動喜悅和保衛勝利成果的戰鬥精神,精獷豪放和優美抒情融合在一起,影片獲文化部1957年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1956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粵劇戲曲片《搜書院》 ,畫面處理優美,演員演技精湛,在東南亞頗有聲譽,1957年拍攝《海魂》,影片酣暢洗鍊,自然凝重,嚴謹而不乏跌宕,細膩而不失磅礴,在捷克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為世界和平而鬥爭”二等獎。1958至1963年,他先後拍攝了《小康人家》《聰明的人》《關漢卿》等多部影片。1966年6月,文革開始後投錢塘江而死,享年五十六歲,徐韜的創作大部分是反映革命鬥爭和民眾生活的現代題材,貫穿著鮮明的思想性,在藝術上承繼了三十年代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努力探求民族化和大眾化,在風格上深沉凝鍊,自然暢達,但又縱橫有效,充滿生活情趣。
錢千里,中國導演,演員。1915年3月生於江蘇南通。1930年肄業於南通崇敬中學,在就讀中學時,他就酷愛文藝表演,與同學趙丹、顧而己、朱今明等組織“小小劇社”,演出田漢的《南歸》、《蘇州夜話》等舞台劇。1935年參加上海業餘劇人協會,1936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演員,三十年代初,錢千里到上海後活躍於影劇界,他以特有的務實精神和超人的智慧,深受朋友們喜愛。
1937年8月加入上海救亡演劇四隊,後在中央攝影場、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演員。這期間,他參加演出了《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多部影片。抗戰爆發後,他到重慶繼續從事進步文藝工作,參加了《火的洗禮》《青年中國》《氣壯山河》《還我故鄉》等影片的表演。
抗戰結束後,1947年錢千里到了香港,在永華、大光明等影片公司任演員,參加演出了《水上人家》《冬去春來》《結親》等影片。<
1949年建國後,錢千里回到上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致力於新中國的電影事業,曾參與演出《李時珍》等影片。 
1958年後,轉嚮導演工作,獨立執導的影片有《孫安動本》《山城雪》 、 《聶耳》、《農家寶·兩壟地》等故事片和戲曲片,通過幾十年不斷創作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業務知識是老一輩中少有的能演,善導,會編的全才。

演員介紹

祝希娟 ,中國影視女演員。原籍江西南昌,生於江西贛州。國中時被選入趙丹導演的影片《為孩子們祝福》中飾演一個小角色。1856年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59年,因在影片《紅色娘子軍》中出演女主角吳瓊花,獲首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1960年畢業後到上海青年話劇團任演員。演出了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莫里哀的《吝嗇鬼》、《南海長城》、《劉胡蘭》等。1962年成為受文化部表彰的二十二個明星之一。出演了不少影片。1983年任深圳電視台副台長。這期間因扮演話劇《裂變》女主角夏雨於1987年獲第二屆廣東藝術節表演一等獎。1989年任深圳電視藝術中心主任,又因在電視劇《法人代表》中成功地塑造了鄭虹,獲1991年第五屆中南區電視劇金帆獎優秀女演員獎。
趙丹 ,中國電影演員。原名趙鳳翱。原籍山東肥城,生於揚州,後居南通。自幼在父親開設的影劇院中接觸電影和戲劇。中學時曾與顧而已、朱今明、錢千里等組織"小小劇社"。1931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習國畫。同時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曾在工廠、學校演出宣傳抗日救亡的劇目《亂鍾》、《決心》、《SOS》等。1933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默片《琵琶春怨》中飾演角色。後相繼在《上海二十四小時》、《清明時節》、《小玲子》等二十餘部影片中飾演角色。其中在《十字街頭》中飾演的失業大學生和在《馬路天使》中飾演的吹鼓手,均獲成功。同一時期,還參加新地劇社、上海業餘劇人協會,演出話劇《娜拉》、 《大雷雨》 、《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抗日戰爭爆發後隨上海救亡演劇三隊赴武漢、重慶,演出話劇《塞上風雲》、《上海屋檐下》、《全民總動員》等,並在影片《中華兒女》中飾演角色。1939年赴新疆開拓戲劇運動,遭軍閥盛世才迫害,入獄五年。1945年重返上海,先後在中電二廠、崑崙影業公司任演員,主演的影片有《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等。1949年在《烏鴉與麻雀》中成功地塑造了都市小市民的典型人物蕭老闆的形象,1957年於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先後主演《武訓傳》、《李時珍》、《林則徐》、《聶耳》等影片,創造了一系列獨具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其表演富有激情,善於刻畫人物心理。著有《銀幕形象塑造》、《地獄之門》,以及《趙丹書畫選》等。

※※※※※※※※※※※※※※※※※※※※※※※※※※※※※※※※※※※※※※※

主演故事片有《武訓傳》、《李時珍》、《林則徐》、《聶耳》、《青山戀》、《在烈火中永生》等,塑造的李時珍、林則徐、聶耳、許雲峰等藝術形象,博得了國內外觀眾的讚許。
1960年出席全國文聯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曾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創作人員獎。著有:《銀幕形象創造》、《地獄之門》。
1980年10月10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5歲。
1993年11月2日,銅像在母校南通實驗中學落成揭幕。
1995年12月獲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而特設的“中國電影世紀獎”。
妻子:黃宗英。
女兒:趙青;
兒子:趙矛

幕後花絮

電影《青山戀》在福建省順昌縣(原建西縣)大曆公社下坑和洋敦之間的大坪伐木場的洋敦林區拍攝的,但有一少部分在萬木林(現屬建甌房道)拍攝。因此《青山戀》的故鄉是在福建林區對吧?!當時那裡有許多國營林場、伐木場,建有森林鐵路,森林小火車成為當地重要的運輸工具。許許多多的上海知青在那裡成為林場伐木場職工。
據《綠色記實8篇》介紹:萬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保存最久的人工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據縣誌記載,元朝末年(公元1360年前後)建甌一帶連年旱災,農民糧食歉收,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而元朝官吏非但不聞不問,反而加倍地敲詐勒索。這時有個鄉紳楊達卿,為了拯救鄉親於水火之中,傾其全部家財,以摱匪謚曄鰏的辦法,招募四鄉饑民,在大富山種樹。因他的本意是救濟饑民,種樹只是用來防止官吏加罪的藉口,所以無論誰只要到山上種一棵,也不論此樹是否種活,都可以領一斗粟去。出人意料的是,一種完樹天就下了雨,因此滿山樹苗全部成活。他的仁義高德得到了農民們的衷心愛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