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大卷》

《雲門大卷》是黃帝時代最早的禮儀性樂舞,發展到西周成為六大樂舞之首,用於祭祀天神。

簡介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各族共同的始祖神,號為軒轅氏或有熊氏。傳說中黃帝的這部樂舞,古書中也有簡稱為“雲門”,或叫做“承雲”的。

《雲門大卷》是黃帝時代的樂舞,黃帝時命伶倫造律,依鳳凰之鳴分為十二音階,於是就產生了古代最早的禮儀性樂舞《雲門大卷》。

在周代制禮作樂時,被列為“六代樂”之首,用於祭祀天神。編這部樂舞的目的,據說是為了頌揚黃帝創製萬物,團聚萬民的盛德,就像能帶來潤育萬物之雨露的雲那樣,無處不在,無所不施。同時也有“圖騰膜拜”的含意。

發展

商朝末年,周聯合了西方的部落,東向討商。武王克商,於公元前1047年建立了周王朝。為了鞏固社會秩序,強化統治力度,強調樂舞的教化作用,西周政權吸取前代經驗教訓,在因襲夏、商禮儀樂制的基礎上,增訂修改,制定了一整套法定禮樂(舞)制度,即史書盛傳的周公"制禮作樂"。

"樂"在周代屬於"禮"的一部分;"樂"指樂舞,而"禮"指禮儀,所謂禮樂指的就是"禮儀性樂舞"。周人認為,禮用以辨異,分辨貴賤的等級,使人們明理;而樂是從感情上求得人與人相互間的協調中和,使人們融洽。禮嚴肅形於外,樂和順存於內。

周初,統治者將黃帝、堯、舜時代的《雲門》、《鹹池》、《大韶》三部樂舞,與夏商周三代的宮廷樂舞《大夏》、《大濩》、《大武》合為"六代之樂",簡稱"六樂"或"六舞"。

其中,"六舞"共同的內容特徵,是歌頌君王的賢德和功績,包括:

《雲門》,又叫《雲門大卷》,相傳是黃帝時的樂舞,歌頌黃帝創造萬物,團聚萬民。周朝用於祭祀天神;黃帝時命伶倫造律,依鳳凰之鳴分為十二音階,於是就產生了古代最早的禮儀性樂舞《雲門大卷》。

《大章》,又叫《鹹池》,相傳是堯修訂黃帝時的樂舞。章者,彰也,言堯德彰明於天下也。周朝用於祭祀地神;

《大韶》,相傳是舜時代的樂舞,韶言之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周朝用於祭禮四望(即四方神,為日、月、星、海);

《大夏》,相傳是夏禹時代的樂舞,歌頌大禹治水。周朝用於祭祀山川;

《大濩》,相傳是商湯時代的樂舞,是表現戰爭、廝殺、格鬥的舞蹈。周朝用於祭祀先妣(女性祖先);

《大武》,是歌頌周武王伐紂的樂舞,用於祭祀先祖。

傳說

這個樂舞的來歷據說與黃帝以“雲”為圖騰有關。《史記》張守節正義說,黃帝的母親“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生了黃帝。軒轅氏受命稱帝時,天上有彩雲飄過,被視為祥瑞之兆,就以云為氏族的圖騰標誌了,並以雲紀事,以雲命官。比如,春官稱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叫白雲,冬官是黑雲,中官作黃雲等。並且編制了一部以云為內容的樂舞,用來祭雲,以祈願祥雲福佑中華大地,使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雲門》的內容據說是歌頌黃帝創製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雲一般。又有人說:由於黃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世間萬物沒有不受到他的恩澤的,所以這個樂舞也叫《鹹池》,“鹹池”也就是“鹹施”。這些解釋肯定有後世儒家附會的成分。而從另一些傳說看,如《左傳·昭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黃帝是受天命治理天下時,天上有祥雲出現,所以以雲記事,以雲命官。關於《鹹池》也有另一種說法,唐人司馬貞認為:鹹池是西宮星名,“主五穀,其星五者各有所職。”和農作物的豐歉有關。根據這些記載,可以構想這一樂舞原是黃帝族祭祀雲圖騰的一種圖騰舞,以後又用來謳歌黃帝的功德,作為祭祖和祈求豐收的祭祀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