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啟示錄》

《陝北啟示錄》

《陝北啟示錄》是中國陝西省委宣傳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確定的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紀錄片總共6集,於2010年6月開機,歷時一年完成。將為觀眾展示一個真實的陝北,全新的陝北,一個可歌可泣又發人深思的陝北。

基本信息

簡介

影視評論家張阿利左與總導演康健寧暢談《陝北啟示錄》【影視評論家張阿利左與總導演康健寧暢談《陝北啟示錄

2011年7月15日,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省林業廳、省環境保護廳、榆林市委宣傳部、延安市委宣傳部、陝西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陝北啟示錄》陝西電視台開播儀式隆重舉行。

據了解,《陝北啟示錄》是陝西省委宣傳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確定的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紀錄片總共6集,於去年6月開機,歷時一年完成。六集電視系列片《陝西啟示錄》是一部涉及陝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綠色為主體,用思辨的方式探討、歌頌陝北這一特殊區域在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道路上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和偉大實踐,以及給人們帶來啟示的電視系列片,通過該片將為觀眾展示一個真實的陝北,全新的陝北,一個可歌可泣又發人深思的陝北。

《陝北啟示錄》開播儀式上,一段濃郁特色的陝北說書拉開了《陝北啟示錄》開播儀式的序幕。總導演康健寧、學者張阿利、肖雲儒,以及治沙英雄石光銀、延安寶塔區川口鄉棗元村村主任文彥順、高級工程師、黃龍山林業局黨委書記曹旭平等作為訪談嘉賓,先後與觀眾分享了《陝北啟示錄》的創作感想,解讀了該片的深刻內涵,並揭秘該片台前幕後的感人花絮和難忘瞬間。

《陝北啟示錄》以紅色、綠色、金色三條線為主題框架結構,以聖地延安成就的紅色革命為鏇律,以陝北今天呈現的綠色生態為主色調,以豐富的金色能源儲備為騰飛號角,從自然環境、民族命運、國家戰略等方面深入探討了陝北對共和國的昨天、今天及未來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特殊貢獻和偉大實踐,以及由此帶給人們的深刻啟示。

據悉,《陝北啟示錄》繼2011年7月7日至12日在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之後,將於18日起每晚19:50在陝西衛視播出。

精彩劇情

《陝北啟示錄》《陝北啟示錄》

第一集 魂兮高原

以展示、分析黃土高原地質地貌的成因為切入點,結合陝北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記錄了自1998年實施退耕還林以來,陝北地區由黃變綠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帶給人們的深刻啟示。

第二集 風流人物

描述范仲淹、顧炎武、李自成、劉志丹、毛澤東、蔣介石等眾多歷史人物與陝北這片神奇土地結下的不解之緣。將這些不同時期的人物集合在陝北高原,這一在他們生命歷程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地方,展現他們對中華民族產生的深遠影響。

第三集 風雲激盪

以悠遠的《黃河大合唱》、《黃土地》等與陝北黃土高原、黃河有密切關係的文藝作品為載體,通過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折射出的思想潮流以及它們對中華民族產生的深遠影響,揭示黃土高原在民族危亡、社會變革等重要歷史時期,迸發出的巨大能量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

第四集 綠色長城

以陝北榆林地區人民數十年堅持造林治沙、保護環境的偉大成就為背景,展現榆林人民建設跨區域國家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造綠色長城所取得的輝煌業績。通過講述牛玉琴、石光銀、張應龍以及女子治沙連等感人事跡,展現陝北人民為防沙治沙、綠蔭後輩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第五集 保衛黃河

以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泥沙淤積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關係為切入點,感慨陝北米脂縣高西溝村幹部民眾幾十年因地制宜,堅持退耕還林還草的歷史過往;特別是他們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保持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獨立思考,所帶來的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啟示。

第六集 多彩陝北

通過解剖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陝北吳起縣“從紅色革命的搖籃到綠色革命的典範”這個事例,深刻闡釋退耕還林與科學發展,退耕還林與經濟富民的關係;這一走在全國前列的舉動,是陝北人民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重新定位,是陝北實現可持續發展、走向生態文明的發端。

主創人員

《陝北啟示錄》《陝北啟示錄》

總顧問:胡悅

總策劃:劉斌段先念張社年何發理

總監製:任賢良王勇顧令陽

總統籌:晏朝劉偉馬湘雲李孝廉

出品人:王廣群

總製片人:王渭林

總導演:康健寧

總攝像:楊光

撰稿:田瑜

製片人:孫傑

監製:齊雅麗周冰嚴秉勛

其亮點

《陝北啟示錄》《陝北啟示錄》

1、取片名花了7個月用“顯微鏡”看陝北

“如果說以前講述陝北的影視作品,不是用放大鏡,就是用望遠鏡來看的話,那么《陝北啟示錄》將是用顯微鏡來審視陝北。所展現的元素都是最真實的。”陝西電視台副台長、《陝北啟示錄》總製片人王渭林說。

“顯微鏡”的態度,最初表現在片名上。一開始,該紀錄片的名字是《大陝北》,和此前在全國引起強烈關注的《大秦嶺》,屬於同一個系列。但所有創作人員都對這個名字不滿。“大不大,不是自封的。”在王渭林等人看來,陝北對於新中國,對於陝西,不能簡單用一個“大”字來囊括。經過7個月的權衡、篩選,最終將片名確定為《陝北啟示錄》。發生在陝北的一切,是人類自然、落後的社會秩序、文化觀念之間的搏鬥,對中國、人類同樣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2、紅、綠、金是主色調重點解讀“延安精神”

一提到陝北,很多人都會想到“黃”和“紅”兩種顏色。“黃”是黃土高原,“紅”是革命聖地。但提前看過《陝北啟示錄》的觀眾卻發現,“黃”並不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色調。“紅”、“綠”、“金”才是該紀錄片的本色。

在片中,會出現目前存放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毛澤東親手題寫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很多人都知道‘延安精神’,卻不知道其靈魂就是實事求是。”王渭林介紹,紀錄片中,對於曾經的革命史實做了闡述,也就是紀錄片的“紅”。其中“延安精神”的解讀是重點,也是對“延安精神”的重新理解。

王渭林透露,紀錄片的6集中,後三集幾乎都在闡述“綠”,“‘綠’代表著人類的生存和希望。”提前看過紀錄片的大多觀眾覺得這段尤為感人,是所有陝北人構築綠色長城的縮影。

“金”則特指陝北豐富的油、煤、鹽等資源。在第一集《魂兮高原》中,“金”為全片埋下伏筆:這是一塊寶地,但還不為人知……

3、鏡頭不用“原景重現”音樂表達衝擊人心

拍攝紀錄片,在面對過去的歷史時,很多攝製方喜歡用“原景重現”、“角色扮演”等方式來表現,以取得更直觀的效果。但在《陝北啟示錄》中,“原景重現”卻成了“禁忌”。

“真實的東西,無需用角色扮演來達成想像效果。”王渭林表示,《陝北啟示錄》採用的是解說、闡述結合實景、遺址等同步,同時套用三維、動畫、歷史文獻資料補充說明等方式來展現,更直接更能打動人。

《陝北啟示錄》有很多亮點,除了獨特的內容,音樂也是主要亮點之一。“紀錄片一開頭,陝北說書藝人深具陝北特色的說唱,一下就將人帶進了歷史。”王渭林介紹,該片的音樂全部由著名作曲家張大為製作,中國交響樂團演奏,悲壯、深邃、激越,激盪人心。其中,陝北民歌元素將通過現代樂器,給人一種傳承歷史,又超越傳統的感受。

精彩解讀

《陝北啟示錄》《陝北啟示錄》

陝北,是一塊紅色的土地。

陝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陝北是中國革命的聖地。1935年-1948年,毛主席、黨中央在這裡生活了十三年,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取得了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在這裡,無數革命先輩和英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我們後代留下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和永遠值得尋訪緬懷的紅色聖地。毛澤東同志當年東渡黃河時,望著陝北的山山水水,曾經深情地說:“陝北時個好地方!”

陝北,是塊金色的土地。

陝北是國家“西煤東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的重要源頭和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陝北創造了一系列的“世紀之最”和“中國之最”;年產原煤超過2000萬噸的大柳塔煤礦是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礦,神華-陶氏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是世界單體最大的化工項目,長慶第一天然氣淨化廠是亞洲最大的天然氣淨化廠;兗礦60萬噸甲醇是中國最大的單套甲醇裝置。陝北是個蘊藏著無價之寶的好地方。

陝北,是一塊綠色的土地。

1997年,黨中央在這裡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構思和“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宏偉目標。從此,陝北開始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革命。

胡錦濤總書記曾兩次到陝北關心革命老區建設,指導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工作,給陝西人民以極大地鼓舞和殷切的期望。

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曾感慨的說:我們做事要“順天而行”不能“逆天而動”,過去盲目開荒種地,違背了自然規律,日子越過越窮,如今退耕還林,民眾的日子過好了,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不懈,鞏固成果”要求,一屆接著一屆乾,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大力發展後續產業,促進人和自然地和諧。

退耕還林使陝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昔日的黃土高原已經是滿眼蔥綠,陝北開始向黃土地高原的“黃”色告別,今天的黃土高原,山綠了,水清了。人富了。人人誇她是塞北江南,人人都說陝北好風光。

相關評價

《陝北啟示錄》《陝北啟示錄》

在網上收看了六集電視系列片《陝西啟示錄》,讓人更加深刻就了解了陝北。而那些激動人心而又耐人尋味的滄桑往事,以及發生在今天可歌可泣而又發人深思的創新壯舉,都深深的感動著人們。這是一部涉及陝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綠色為主體,用思辨的方式探討、歌頌陝北在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道路上所做出的特殊貢獻和偉大實踐,以及給人們帶來啟示的電視系列片。

《陝北啟示錄》塑造了一個新陝北的形象,影片採用倒敘的方法,從改革開放回溯到革命歷史,再到上古時期。既有使人感懷的歷史過往,也有令人自豪的當代輝煌,更有催人奮進的未來前景。該電視系列片向我們全面勾勒出了一個風雲歷史、變幻滄桑的陝北,更展現出一個全新奮進的陝北。

陝北位於黃土高原的中心地理位置,又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原中之原。在這塊黃土地上的陝北卻有著傳奇的歷史,在古代,這裡還是一片原始森林,是人類的開發和索取,才讓這塊神奇的土地裸露變黃。在歷史上,由於歷朝歷代的開墾砍伐,陝北這塊神奇的土地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才會形成我們印象中的黃土高坡。陝北也是一塊紅土地,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在這裡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取得了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在這裡,無數革命先輩和英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我們後代留下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和永遠值得尋訪緬懷的紅色聖地。現在的陝北還是一塊綠地,片中講述牛玉琴、石光銀、張應龍以及女子治沙連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陝北人民為防沙治沙、綠蔭後輩所付出艱辛與努力精神,都是我們所敬仰和學習的。陝北榆林地區人民數十年堅持造林治沙、保護環境,建設跨區域國家級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造綠色長城所取得的輝煌業績,讓這塊黃土地重新煥發綠姿。

紀錄片《陝北啟示錄》以冷峻的視線、獨特的視角和思辨方式,對發生在陝北高原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及風雲人物進行了全新解讀,是繼《望長安》、《大秦嶺》之後的又一力作,也是為慶祝建黨90周年精心打造的獻禮之作。影片中通過歷史時代背景,講述陝北人民治沙綠化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來了陝北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揭示厚重的黃土高的人民發出的巨大能量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思考。

《陝北啟示錄》主題框架結構是以紅色、綠色、金色三條線鎖,以延安聖地成就的紅色革命為鏇律,以陝北現在的綠化生態為主色調,以豐富的黑色能源儲備為騰飛號角。該片從自然環境、民族命運、精神家園、歷史人物文藝作品等多角度、多方面入手,為我們解讀一個全新的陝北。

相關評論

紀錄片《陝北啟示錄》,是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資助項目,是繼《望長安》、《大秦嶺》之後的又一力作,也是為慶祝建黨90周年精心打造的獻禮之作。這部作品從創意到策劃,從內容選定到藝術表現都得到了省委領導的高度關注,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鬍悅同志親自指導,多次聽取匯報,提出修改意見,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啟迪性。電視紀錄片《陝北啟示錄》在央視正式開播,這既是陝西省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又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對陝西影視水平和實力的一次檢閱,更是陝西文化發展中的一件喜事幸事。

這部紀錄片從去年6月開機拍攝,歷時1年,攝製組7次北上,走遍了陝北千溝萬壑,走訪了上百位專家和當地民眾,查閱了大量文獻典籍,詳盡記錄了那些激動人心而又耐人尋味的滄桑往事以及發生在今天可歌可泣而又發人深思的創新壯舉。可以說,這部作品是大家共同協作的成果,它凝聚著省委領導的殷切希望,凝聚著主創人員的辛勤勞動。

陝北是中國的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過13個春秋,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的陝北,是一個充滿綠色又絢爛多彩的美好家園。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退耕還林為陝北披上了綠裝,生態建設為陝北發展添上了騰飛的翅膀。今天的陝北,也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經濟重要增長極,在現代化進程中愈來愈凸顯其重要地位。紀錄片《陝北啟示錄》以獨特的視角、思辨的方式,對發生在陝北高原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及風雲人物進行了全新解讀。

從空間上看,既對陝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了全景式展現,又重點突出,對陝北紅色文化、綠色革命、金色資源進行了著力闡述;從時間上看,既有使人感懷的歷史過往,也有令人自豪的當代輝煌,還有催人奮進的未來前景。作品通過挖掘陝北歷史遺存,總結現代進程,展望未來前景,謳歌了陝北在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道路上所進行的偉大實踐以及帶給人們的深刻啟示。這些啟示告訴我們,在新時期必須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並使之發揚光大,永葆其政治本色;這些啟示告訴我們,在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做好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加快生態建設;這些啟示告訴我們,在工業化高速發展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與惠及民生的關係;這些啟示也告訴我們,在西部強省建設的進程中,必須要注重民眾素質培養和提升,樹立和塑造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陝西人新形象。同時,《陝北啟示錄》的播出,對推介陝北、宣傳陝北、發展陝北紅色旅遊、加快陝北經濟發展也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到:“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一定要進一步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把體現陝西特色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深入挖掘、潛心創作、提煉加工,努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展示綠色、現代、和諧、開放、奮進新陝西的文藝精品力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