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

七十年來,長征已經成為革命教育的典範,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紅色經典史詩《長征組歌》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長征艱難的歷程,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先進性本質。

基本信息

時代背景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偉大長征。紅軍超乎尋常的毅力,戰勝了幾十萬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圍追堵截,越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經歷十個省、二萬五千里的征途。終於到達目的地-------陝西省北部。196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曾參加過長征的蕭華回顧他在長征中的真實經歷、歷時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史詩。隨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選擇其中的10首譜成了組歌,分別描繪了10個環環相扣的戰鬥生活場面,並巧妙地把各地區的民間曲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曲調融合在一起,最終匯成了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
http://www.oldmusic.com.cn/Album/31.htmlhttp://www.oldmusic.com.cn/Album/31.html

組歌介紹

整個組歌共分為《告別》、《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和《大會師》10個部分,以深刻凝鍊的語言,優美動人的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不屈不撓、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歌頌了紅軍指戰員艱苦卓絕、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頌揚了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傳奇色彩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幾十年過去了,《長征組歌》已經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其中的許多唱段家喻戶曉,傳唱至今。在這熟悉的鏇律中,閃
劇照(10張)動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已誕生了三十多個春秋,當年,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三十周年,由肖華作詞,晨耕、生茂、唐訶、遇秋作曲,唐江指揮,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劇場成功地舉行了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首場演出。

《長征組歌》在創作、排練、演出過程中,得到了周恩來、鄧小平、賀龍、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北京軍區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指導,是傾注了領導、專家、民眾心血的優秀藝術作品。她以深刻凝鍊的辭彙,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和指揮下,歷盡艱險,不屈不撓,英勇作戰,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頌揚了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傳奇性的壯麗史詩,氣勢磅礴,感人肺腑。當年在京、津、滬、寧等地演出後,獲得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一些歌曲在廣大民眾中迅速傳唱,被譽為是我國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並已入選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

《長征組歌》於1966年奉周總理指示,列為他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赴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隨訪藝術團的重要劇目,爾後曾多次復排演出,並攝製成音樂藝術片,成為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30年來的重點保留節目。

《長征組歌》的詞作者肖華參加長征時才十八歲,過草地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二師政委;1964年9月任總政治部主任。1964年4月,肖華同志患肝炎到杭州療養。他憶起那些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倒下去的戰友,經常夜不能寐,往往夜裡從床上爬起來奮筆疾書,寫詩作詞,激情的淚水濕透了紙背。

為了創作《長征組歌》,肖華同志在杭州西湖水畔的一座小樓里,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長征的論述,研讀了古今中外的詩詞歌賦,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體重減輕了好多斤。幾個月後終於寫出了《長征組歌》初稿,又反覆徵求意見,於1964年11月中旬基本定稿。

《長征組歌》以深刻凝練的歌詞、清新優美的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謳歌了紅軍歷盡艱險、終獲勝利的革命精神,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意志。長征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寶貴財富,而且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民族意志的集中表達,正如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高仁祀所言:“長征精神民族之魂”。因此,《長征組歌》40年來演出千餘場,歷演不衰,成為中國合唱史上的精品,被選為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

《長征組歌》歌詞

告別

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

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

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

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

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

烏雲遮天難持久,紅日永遠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勝利,敵人終將被埋葬。

突破封鎖線

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

紅軍夜渡於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

三十晝夜飛行軍,突破四道封鎖牆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後繼殺虎狼。

全軍想念毛主席,迷霧途中盼太陽。

遵義會議放光輝

苗嶺秀,旭日升。百鳥啼,報新春。

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

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

雄師刀壩告大捷,工農踴躍當紅軍。

英明領袖來掌舵,革命磅礴向前進。

四渡赤水出奇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zhòng)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chóng)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飛越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凶。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浪殲敵兵。

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過雪山草地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鍊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到吳起鎮

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

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雲梯。

六盤山上紅旗展,勢如破竹掃敵騎。

陝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 

 南北兄弟手攜手,擴大前進根據地。

祝捷

大雪飛,洗征塵。敵進犯,送禮品。

長途跋涉足未穩,敵人圍攻形勢緊。

毛主席戰場來指揮,全軍振奮殺敵人。

直羅滿山炮聲急,萬餘敵兵一網擒。

活捉了敵酋牛師長,軍民凱歌高入雲。

勝利完成奠基禮,軍民凱歌高入雲。

報喜

手足情,同志心。飛捷報,傳佳音。

英勇的二、四方面軍,轉戰數省久聞名。

歷盡千辛萬般苦,勝利會聚甘孜城。

踏破岷山千里雪,高歌北上並肩行。

邊區軍民喜若狂,紅旗招展迎親人。

大會師

紅旗飄,軍號響。戰馬吼,歌聲亮。

鐵流兩萬五千里,紅軍威名天下揚。

各路勁旅大會師,日寇膽破蔣魂喪。

軍也樂來民也樂,萬水千山齊歌唱。

歌唱領袖毛主席,歌唱偉大的共產黨。

藝術成就

1976年拍攝的這部電影,不是簡單地把這組聲樂套曲搬上銀幕,而是加入了很多電影化的表現手法。眾所周知,把歌曲改編成電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僅僅因為歌曲有其抽象、象徵的藝術特點,而且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政治壓力,要想把組曲所具有的藝術水平形象地表達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本片基本達到了畫面與歌曲的完美融合,二者水乳交融,這和導演精巧的藝術構思是分不開的。

首先,電影加入了很多實景,使極端抽象化的歌曲得以有具象的景物來烘托,達到寓情於景的作用。採用實景與布景相結合的手法,加入江水奔騰的鏡頭,巍峨群山的鏡頭,梅花盛開的鏡頭,還有打仗時燃燒的煙火,甚至採用了一定的故事情節來烘托歌曲。

另外,為了避免畫面的呆板枯燥,導演根據歌曲精心構思了畫面的運動方式和景別,而且根據唱詞和音樂的節奏剪下畫面,儘量使畫面節奏配合原曲的節奏。演員調度也是本片的一大創新。本來一部組曲沒有必要有那么大幅度的演員調度,舞台表演的空間也限制著演員的表演空間。在電影中,導演充分利用鏡頭的優勢,使得演員走位靈活,更好地發揮了演員的表演潛力。

創作背景

1976年,是中國翻天覆地的一年。1月8日,周恩來在京病逝,終年77歲。4月5日,人民民眾為悼念周總理,擁護鄧小平掀起“四五”運動。7月6日,朱德在京逝世,享年90歲。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二十四萬多人死亡,十六萬多人受傷。9月9日,毛澤東在京逝世,享年83歲。10月5日,中共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人召開秘密會議,決定逮捕“四人幫”。10月6日,“四人幫”被逮捕並接受隔離審查,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10月21日,北京150萬軍民舉行聲勢浩大的慶祝遊行,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

197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40周年,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鄧小平同志不顧“四人幫”的阻撓,決定復排《長征組歌》。演出結束後,有關領導又指示八一電影製片廠在此基礎上拍攝電影,因此現在所有《長征組歌》的DVD、VCD和CD基本上都是1975年的版本,它可稱之為《長征組歌》歷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版,也是一直關心、熱愛、支持著《長征組歌》的周總理生前看到的最後一個版本。

據當時的工作人員回憶:“在‘文革’期間,中國的文藝只有8個樣板戲,人民的精神生活十分匱乏,而《長征組歌》的復排演出無疑如甘霖滋潤了人們久旱的心田,偉大的長征再一次振奮了民族精神、激勵了革命鬥志。更重要的是,組歌的再次唱響讓人們看到了一絲光亮,相信陰霾很快會散去,希望就在前方。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多少文藝作品可與《長征組歌》媲美!”

1976年1月,《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組歌》拍攝完成,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給予當時的國人莫大的鼓舞和激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