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钁柄韓寶山》

《钁柄韓寶山》是張石山在1980年著的小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钁柄韓寶山钁柄韓寶山

張石山1947 年生於山西太原市。幼年曾在家鄉山西盂縣紅崖底村讀國小。那是一個“三天不吃糠,肚裡沒主張”的窮山溝。1960 年在太原讀中學,1966 年高中畢業,不幸趕上十年內亂,荒廢了學業。1968 年參軍,當了一名偵察兵,在大西北邊疆經受了酷暑寒冬的鍛鍊。1970 年復員回太原,當了太原機車車輛廠的機車司爐。這時,亂糟糟的所謂“革命”鬥爭使他煩悶,索性一頭扎進書堆。他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對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立志拿起筆來,反映他熟悉的、經過思考的、有意義的生活。1973 年他開始學習文學創作,並發表小說。1978 年,告別了揮鍬燒火的工作,調入省作協機關刊物任小說編輯。1980 年發表於《汾水》第8 期的短篇小說《钁柄韓寶山》獲全國第三屆優秀短篇小說獎。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單身漢的樂趣》、《母親穿譜》等。1982 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4 年入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讀書深造,後又轉插北京大學作家班。 現任《山西文學》主編。

結構布局

《钁柄韓寶山》是山西青年作家張石山的成名之作。這篇小說在結構布局上很有特點。為了從多側面的社會關係中突出中心人物,作品在結構布局上採取了中國古代戲曲中“立主腦”的傳統手法,全文只為一人——韓寶山而設,只為一事——钁柄脾氣而設,寶山媽、耿玉京、鄰居二嬸、海棠姑、牛玉屏等主要陪襯人物的出場與活動,都與韓寶山的“钁柄”脾氣密切相關。

比如,先寫“擔水”一事,母子一個誇張,一個抬槓,由寶山媽說出:“钁柄脾氣!得理不讓人,和你爹一個樣。钁柄!”接著,通過派飯一事,由上面下來的工作人員耿玉京加以強調:“你真是一根钁柄!怪不得你找不下對象哩!徹頭徹尾的钁柄!”然後,通過“說親”一事由二嬸出面做個“總結”:“怪不得耿工作員罵你‘钁柄'!怪不得人家料定你找不下對象!’钁柄‘就是光棍,光棍就是’钁柄‘!”後來,海棠姑也說,寶山“肩上壓著擔子也忘不了抬槓”,牛玉屏也說:“你呀!真不虧人家叫你钁柄!”作者屢次三番地通過陪襯人物之口強調寶山的“钁柄脾氣”,就是為了一個目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人物性格的社會意義。小說“一線芽到底”,從序幕到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乃至尾聲,一直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寶山的“钁柄脾氣”究竟有什麼特點?這種脾氣好還是不好?

戲劇化的場面構圖

張石山張石山

儘管整篇作品的情節發展曲折多變,然而這個“主腦”(一人一事)卻始終不移。給讀者的感覺是主旨明確,線索清晰,人物個性鮮明突出,時代色彩也非常強烈。作者還特別注意通過戲劇化的場面構圖來加強情節的典型性。這種戲劇化的場面對於突出作品的思想意義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這篇作品的又一個鮮明的藝術特色。例如“派飯”那場“戲”,作者用重複、排比的手法,從相同或相似的角度讓飯食的花樣,耿工作員的表情,寶山的動態及他的挖苦話重複出現了三次,矛盾衝突逐步升級,直到雙方攤牌,在頗具喜劇色調的畫面上塗上一層“滑稽”的美感。三次進山說親,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法,從主人問話、寶山答話到二嬸的焦急心情,用相似的構圖布局,使氣氛逐漸緊張,藝術效果非常強烈。

“玉屏被打”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安排了一個較大的民眾場面,氣氛緊張激烈,正氣與邪氣、幹部與民眾、舊俗與新風、玉屏的勇敢表白與寶山的羞怯逃避等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戲劇衝突”的容量達到了飽和的程度。第六節“這不是我的汗巾子!” 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在喜慶、平和的氣氛中,作者不露形跡不動聲色地描繪著一個喜劇性的場面。作者根據在場人的不同關係,將其分為三組,各行其事:寶山媽和玉屏媽笑談親事的籌備情況;鄰居二嬸和海棠姑被作者調開去看二嬸養的豬娃;寶山和玉屏留在“吃飯那廂”定下終身;然後,讓熱心、爽快、頗有點喜劇人物性格的快嘴二嬸突然間回首一顧,一聲驚呼,挑明一切。

最後,大幕重啟,在“鑼鼓震耳,嗩吶喧天”的熱烈場面中,把此時已然變成“滑稽人物”的耿工作員推到前台,與主人公韓寶山再度對話,顯示韓寶山寬厚但直不記前嫌的性格特點,進一步完成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

《杴柄韓寶山》的語言氣息和風格色調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那幽默的筆法、漫畫式的構圖,那山西衣尺言談舉止的特有氣質,那大眾化和風情化的敘述語言,使人聯想到蜚譽文壇的“山藥蛋”派的風格特點。可以這樣說,張石山是以趙樹理同志為首,以馬烽、西戎、孫謙等老作家為代表的“山藥蛋”文學流派的一名後起之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