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一樣》

《這次不一樣》

《這次不一樣》作者是肯尼思·羅格夫和卡門·萊 因哈特,本書於2009年9月出版。作者回顧了從中世紀到現如今人類歷史上如影隨形的金融危機。闡述金融危機遵循了繁榮過後必定出現嚴重不景氣的規律。認識到這些相似點和先例是改善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一步,可減少未來發生危機的風險,可更好地處理一旦危機發生時的災難。”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作者:肯尼思·羅格夫卡門·萊 因哈特

《這次不一樣》《這次不一樣》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2009年9月
本書回顧了從中世紀金屬貨幣貶值危機到如今的次貸危機,發現過去800年中的金融危機都有著高度相似與重複性。從中世紀到現如今人類歷史上如影隨形的金融危機。書中寫道:“不管最新的金融混亂或危機總是顯得多么與眾不同,與其它國家的以往經歷和歷史上的往事通常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製造金融盈虧的工具隨著時代而變,加劇擴張最終一敗塗地的機構類型亦然。但從古到今,金融危機遵循了繁榮過後必定出現嚴重不景氣的規律。認識到這些相似點和先例是改善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一步,可減少未來發生危機的風險,可更好地處理一旦危機發生時的災難。”歷史的重現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經驗,有助於減少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在災難來臨時也可以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圖書評價

“一本了不起的書。”
——andrew ross sorkin, 《紐約時報》
“必不可少的閱讀……因為它兼具獨創性,以及揭露了令人清醒的金融行為模式。”
—— 《經濟學人》
中譯本已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中譯本推薦

《這次不一樣》《這次不一樣》

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人對我們說,歷史和經驗告訴了我們某某事情不會發生。因為從統計學的意義來講,許多事情都符合大數法則或歷史規律,其演進的假設條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情況下,歷史和經驗會告訴我們後續演化的邏輯結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事情並不是如此,這也是這個世界的魅力,很多事情就因為蝴蝶比較大或蝴蝶的翅膀扇動的頻率和以前不一樣或方向不一樣等因素,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和以前不一樣的假設條件,其演進的邏輯結果或許會突破大數法則,這也是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的。《這次不一樣》一書就是告訴我們歷史和經驗也更需要尊重事實和假設條件的變化,很多危機的形成和發生會與以前不一樣,而人們試圖用“這次不一樣”思路認為可以避免危機的想法卻往往無效,因為危機的影響也許更加廣泛和嚴重。

內容簡介

《這次不一樣》通過嚴謹、詳實但又不失生動的文字和數據為我們揭示了引發幾百年來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危機類型以及危機的後果和應對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對形成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債務不耐和金融脆弱性做了較為深刻的分析。作者用大量的數據、圖表以及文字對逐個國家和諸類危機進行了深入闡釋,其中包括了主權外債危機、國內債務違約、銀行危機、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主權違約這一在以前不可想像的違約,竟然也是在很多國家就存在的,即使現在歐洲的幾個國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書中提到,“對於很多度過新興市場階段的國家來說,違約的一再發生是正常現象,而非個別現象。”“整體上,通過對亞洲和非洲後殖民時期違約記錄的系統性大量考察,得出的結論是,大多數國家並未避免主權違約的威脅。”從書後那個長長的名單,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完全從這部長長的歷史中一直倖免不被危機所波及,當然我們在查閱的時候是多么希望這個名單少之又少,因為那樣的話,我們僥倖的心理會更加有一些支撐,但事實並非我們想的那樣,因為“這次不一樣”。

圖書特點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用定量的語言講述了以各種面目出現的金融危機的歷史。想傳遞的基本信息很簡單:我們曾經經歷過。無論最近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么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家或過去時期所經歷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這種認識,就使得我們朝著完善全球金融體系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使我們能夠降低未來危機的風險,也能更好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妥善應對災難。

編輯推薦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廣泛的研究,翔實的數據。五大洲66個國家和地區,800多年的金融歷史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次貨危機。兩位著名經濟學家經過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驚人的相似。
歷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經驗,《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荒唐史)》揭示了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政策的討論和制定,注定會成為一本重要的書。
2010美國十大暢銷經濟類讀物登入中國,亞馬遜連續8個月經濟學類暢銷書排行前10史。
800年金融歷史跌宕起伏這次真的不一樣嗎?

媒體推薦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馬克•吐溫
這是已出版的金融危機實證分析著作中最出色的一本。萊因哈特和羅格夫憑藉縱貫數百年的數據整合分析,在金融史領域做出了非凡的貢獻。這本書令人嘆為觀止,勝過上千個數學模型。
——尼爾•弗格森(NiallFerguson)哈佛大學歷史和金融教授
本書實在是高妙,恰恰為我們理解當前世界經濟危機提供了視角。如果不對過往的危機進行深度分析,就無法弄清楚當前的危機是怎么回事,而這正是這本優秀而及時的著作的內容。
——羅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耶魯大學經濟系著名教授
想找一本關於金融危機的綜合的、有深度的分析還真不容易。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這本優秀著作對於那些希望了解當前和以往危機的讀者,以及謀劃如何應對未來危機的讀者來說。是必讀之書。
——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EI-Erian)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聯席執行長、《碰撞:世界金融新版圖》的作者
在關於債務和違約歷史的書籍中,本書異常精彩,耐人尋味,也備受爭議,值得每個人收藏到自己的書架上。
——巴里•艾肯格林(BarryEichengreen)美國著名經濟歷史學家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卡門M.萊因哈特(CarmenM.Reinhart)(美國)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S.Rogoff)譯者:綦相劉曉峰劉麗娜
卡門M.萊因哈特(CarmenM.Reinhart),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與人共同主編了《21世紀首次全球金融危機》一書。經常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授課。
肯尼斯•羅格夫(KerlrlethS.Roqoff),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ThomasD.Cabot公共政策教授。《國際總量經濟學基礎》的作者之一,美國國家公共廣播、《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特約評論員。

寫作背景

作者歷數了20世紀30年代新興市場債務危機、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以及21世紀的第一次金融危機,每次金融危機的形成都有其不同的原因,而人們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理由認為可以得到倖免,試圖用“這次不一樣”來安慰自己的時候,危機已經影響到了周圍的方方面面。
在書中,作者認為“這次不一樣”是一種綜合徵,“它源自人們心中一種根深蒂固的信條,即認為金融危機是一件發生在別的時間、別的國家,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這是因為我們做得比別人好,我們也從歷史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於是我們宣稱舊的估值規律已經過時。但是不幸的是,高度槓桿化的經濟可能在金融危機的邊緣悄然運行了很多年,直到外部化境的變化或偶然性因素觸發信心危機,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由此可見,那些心存僥倖,認為超脫於危機之外的人們需要更加多一份警惕心,畢竟小機率極端事件的發生儘管不是頻繁的,但卻並不是排除在機率之外。

圖書價值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幾乎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極少發生但是影響重大的震動和飛躍的黑天鵝事件產生的,但是幾乎社會生活的研究都聚焦到了正常事件,更關注了正常事件的大機率,這樣我們往往會忽視一些真相和事實。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夠儘量地減少金融危機,避免崩潰的發生呢?書中就此談道,“‘這次不一樣’綜合徵在各地區以不同的表現形式一次接一次的發生。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其全球重要性如何,都不能倖免。借款人和貸款者、政策制定者和學者以及大多數公眾記憶消退的現象看起來並沒有隨時間改善,所以如何避免下一次金融風暴的政策教訓充其量也很有限。”因為借款人和貸款者、政策制定者和學者以及大多數公眾對此的選擇性遺忘和忽視,因為他們對小數法則的不重視,下一次危機依然可能會發生。針對危機,歷史已經給出了評估金融危機風險的預警信號,“只要他們不過度沉醉於信貸泡沫所推動的成功中,並且不像幾個世紀以來的前人認為這次不一樣”,這些預警信號就有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謹慎和敬畏之心會讓我們應付危機的信心和實力更加強大。

2010年最受思想家關注的好書

美國《外交政策》評出2010年最受思想家關注的20本好書。一起看看外國經營們在閱讀哪些書籍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