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規則》

《華盛頓規則》

本書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了有關美國國家安全的“華盛頓共識”,以及美國改變國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

基本信息

看點

本書追蹤華盛頓規則的起源和發展——包括促進共識的信條,也包括信條得以表達的三位一體;對這個最終的共識進行認真的審視,看看誰贏誰輸,誰又最後埋單;解釋華盛頓規則如何得以持續存在,哪些觀點是光彩的,哪些被認為是不光彩的;證明華盛頓規則本身是失敗的,無論它們曾具有怎樣的用處,它們的暗示越來越有害無益,它們的花費也越來越負擔不起;最後,支持並肯定那些有關我們國家安全爭論中的不怎么光彩(或者“激進”)的觀點,面對現實作出合理的選擇。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美國政壇風雲變幻,驢象之爭此起彼伏,但是其軍事政策的根本性構想始終沒有改變:要維護美國的安全就必須保持美國(且只有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永久性駐軍,必須時刻準備對遙遠地區發起軍事行動、對任何地方進行干預。無論是歐巴馬,還是小布希,都毫無疑問地堅持這一信念。

巴塞維奇在他生動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現了上述共識的起源。他在書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國人的預想、偏見和習慣,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美國的軍事力量信仰,尤其是軍事力量能夠滿足其欲望——廉價的原油、貸款和消費品——的信仰。他同時指出美國的軍國主義已經成為不可承受的、與日俱增的危險。

作者認為,以上原則形塑了美國的全球政策,當今美國的全球力量變得搖搖欲墜,現在就是改變這些原則的時刻。用一種新的共識來取代這種“華盛頓共識”對美國的未來至關重要,也是美國免於災難的關鍵。

作者簡介

安德魯•J•巴塞維奇,波士頓大學歷史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美國陸軍退役上校。他曾經出版過《新美國軍國主義》等著作。他的文章曾發表於《外交》、《大西洋月刊》、《國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他是蘭南獎獲得者、對外關係委員會成員。

文摘

在競選總統的那個晚上,歐巴馬在芝加哥的格蘭特公園向聚集在那裡的民眾發表演說。他號召他的民眾“把他們的手放在歷史的弧線上,朝著更美好的未來拉動它”。歷史有一個清晰的方向,他呼籲美國人民來決定它的軌道,這是他的聽眾幾乎理所當然接受的提議。美國人民已經習慣他們的領導人提出這樣的要求。

搬動歷史的弧線必然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它也必然包含一種辨識弧線走向的能力。這不僅要具有強大的力量,而且還要有投入那種力量的意願以確保歷史目標的實現。

在被廣泛宣傳的第一個重要外交政策演說中,歐巴馬的國務卿希拉蕊把這一點講得更為清楚。她不無欣賞地引用了革命時代激進人士托馬斯·潘恩(ThomasPaine)的話語:“我們有力量讓世界重新開始。”柯林頓宣稱:“今天……呼喚我們使用這種力量。”

這種自我標榜的觀點抓住了美國人通常所理解的“全球領導”一詞的精髓。在歐巴馬的演講中,他毫無保留地宣布他將承擔這個詞所蘊涵的一切責任。美國是要改變,但那並不意味著美國要推卸它的責任。情況正好相反。

歐巴馬總統上台以來採取了一系列行動調整美國承擔領導責任的方式。但這些調整幾乎都流於表面。涉及的根本問題,他的立場很是堅定。從1945年以來的每一位總統所堅持的國家安全共識依然傳承下來。在這一點上,變化並沒有在美國出現。

2010年最受思想家關注的好書

美國《外交政策》評出2010年最受思想家關注的20本好書。一起看看外國經營們在閱讀哪些書籍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