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描寫了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生了近衛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牆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身穿海藍色軍裝的彼得大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的背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他的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占據畫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六個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表現了寧死不屈的俄羅斯民族的堅強性格。

畫作資料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世界名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作者: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Vasily(Basil)I.Suricov)(俄國)
創作年代:1878-1881年
風格:現實主義
畫派:巡迴畫派
題材:歷史
規格:218×375cm
材質:布面油畫
現存藏: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作品介紹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描寫的是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一幕動人心魂的悲劇。

這幅畫的時代背景彼得大帝要推行改革,實現俄國由落後的農奴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這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加劇了俄羅斯的內部矛盾,這所有的矛盾導致了近衛軍的叛變。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近衛軍兵變發生。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畫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藍色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傲視一切,但很孤立。在他的身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近衛軍,他們行將被處死,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為正義而死的,所以沒有一個人是悲悲切切的;他們從容,大義凜然地面對死亡。即將被處死的近衛軍共六人,其中有四個中心人物。第一個是個紅褐色頭髮的中年人,他坐在車上,手持蠟燭,戴紅帽,正與彼得大帝怒目對視,他們的視線遙相對峙。第二個人蓄黑胡,穿紅外衣,他對周圍的一切無動於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第三個是滿頭白髮的老者,正在安慰前來與他訣別的子女。第四個站在車子上,披著深色的外衣,正在向周圍的人鞠躬表示告別,他是一個身體比較瘦弱的近衛軍。另外兩人背對觀眾,其中一人正被架著走向絞刑架。所有的近衛軍,在生離死別的家屬面前,不後悔,不請求寬恕,走向絞架。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行刑的地點是莫斯科紅場,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外牆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
彼得大帝是羅曼諾夫皇朝的第三代沙皇(俄國共有兩個王朝:留里克王朝862---1598和羅曼諾夫王朝1614---1917)。在彼得大帝統治的三十六年間,他年年與鄰國開展=戰,奪得了五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的俄國已由等級代表君主制過渡到絕對專制君主制。他從覬覦王位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公主的陰謀中逃脫,最終獲得皇位。他喬裝成木匠到荷蘭學造船;一次次粉碎包括太子在內的陰謀叛變;他力排眾議,銳意改革,向西方學習終使俄國步入歐洲強國之林;又贏得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爭霸於世界;他是是俄國現代化的奠基者。這些都成為了幾百年來俄國戲劇,繪畫,文學充分表現的情節。他那二米一的高大身軀,鼓鼓的金魚眼睛,往上翹的八字鬍,也都成為今日遊客們熟悉的形象了。

作者簡介

蘇里柯夫(1848-1916),蘇里柯夫是巡迴畫派最主要的歷史畫家,他善於創作大型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被稱為蘇里柯夫歷史畫的“三部曲”。

創作情況

蘇里柯夫在1878年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為這幅畫,蘇里柯夫花了3年時間,閱讀了相關歷史文獻,在博物館研究了大量的實物資料。鑒於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在紅場,因此畫中用著名的華西里.伯拉仁諾教堂為背景,右側是克里姆林宮的衛城,這些高大的歷史建築物,大大烘託了這幅作品肅殺與鐵血的時代氣氛。
畫家站在較客觀的立場上對這一歷史事件予以再現。占據畫面絕大部分空間的是近衛軍戰士,他們臨危不懼,英勇不屈。畫家把他們與老人、婦女、孩子這些前來訣別的家屬及劊子手、圍觀民眾交織在一起,增添了事件的悲劇色彩。矛盾對立的另一方,是騎在高頭駿馬上監刑的彼得大帝。整裝威嚴的正規軍作為政權的強大後盾肅立在彼得大帝身後。

作品影響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1881年3月在“巡迴展覽協會”的畫展上展出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著名的收藏家與美術鑑賞家巴維爾·米哈依洛維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把它收購了下來。著名畫家列賓對它也有極高的評價,認為此畫是整個展覽會上印象最深的傑作。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是蘇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場面開闊,極為壯觀。它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突破了當時學院派歷史畫以《聖經》和神話為中心的虛構和表面效果,氣勢宏偉,人物形象生動,具有歷史認識的意義和高度的美學價值。

作品意義

彼得大帝的改良運動,雖然促進了俄國生產力和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但它是建立在對農奴極其殘酷的壓榨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它鞏固了地主、商人的統治,也鞏固了農奴主的地位。他的改革受到了本階級(大貴族)中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的抵制,也受到了廣大農奴和貧苦農民的反抗。特別在民俗方面的改革,由於實行全面歐化,因而挫傷了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同時,從歐洲請來的一群享有特權的專家在俄國的為所欲為,到了蘇里柯夫時期顯得日益嚴重。特別是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知識分子當中,在文化界的各個領域裡都存在著對皇家御用的歐洲專家及其追隨者的鬥爭。蘇里柯夫參加的巡迴畫派也正是在這種鬥爭下形成的。所以,蘇里柯夫在這一作品中,對彼得大帝的改革保持一定的批判態度不是沒有原因的。蘇里柯夫在畫面上用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暗示近衛軍並不是直接代表了當時反對改革的保守的大貴族勢力。這也表現了蘇里柯夫對彼得大帝改革所持的一種批判態度。由此可見,蘇里柯夫在處理俄羅斯歷史上的這一複雜的悲劇性事件中,是做了認真而嚴肅的思考的。

俄羅斯名畫

名畫和名曲、名著一樣,同為人類精神財富中的璀璨珍寶,筆觸所至,表現了各個時代的藝術家對真善美最本質的認識,每一幅名畫都是時代精華的凝結,體現了小到個人、大到整個國家、民族、時代的文化精魂。讓我們走進俄羅斯畫家的世界看人物風景,從筆觸和色彩中感受到大師們的呼吸,感受藝術的和人文的薰陶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