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焰騰空》

《赤焰騰空》

《赤焰騰空》是中國清朝末年,有個叫吳有如的畫家流傳下來一幅畫。此畫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吳有如給這幅畫命名為《赤焰騰空》,也就是“紅色的火球在天空飄浮”的意思。畫的是南京朱雀橋上眾人爭相觀看空中一團火的情景。這幅《赤焰騰空》圖,是中國最早一幅關於UFO的圖畫,竟成為今人研究UFO的一則珍貴歷史資料。

由來

《赤焰騰空》《赤焰騰空》

清朝末期,有位民俗或說民情畫家吳友如,他於1884 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畫冊為主之《點石齋畫報》,這可說是中國第一份畫報。這份畫報是與當時的報紙《申報》隨報贈送的,後來集之成冊,名為“上海璧園珍藏”之“吳友如畫寶”。該畫冊第十二集上冊之第十一頁上,就有一幅畫叫《赤焰騰空》圖。

主要內容

吳有如在《赤焰騰空》中畫了類似UFO的物體吳有如在《赤焰騰空》中畫了類似UFO的物體

該畫距今已近百年,畫面為許多身著長袍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橋頭,仰望高掛在空中的一團火球而議論紛紛。畫家在畫面上方落款寫到。

“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型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登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

解釋

清人吳有如之題記,可謂一詳細生動之目擊報告。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調,飛行速度以及各種猜測又不得其解,皆有明確記述。一位老人還在它開始出現時,聽到微微的響聲。吳友如1884年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份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他的許多畫都記錄了當時的新聞,並配以文字說明。

文中有三點,以航空專業之立場甚覺佩服,其一是吳氏把赤燄飛行之特點與流星相比,卻不以為是流星;其二,根據風向與飛行方向否定了此物為兒童所放之天燈;其三,他已具有今日電視記者之作風,知道訪問老叟,且能記下“微覺有聲”之紀錄,在一百年前的中國實是不可多得之人才。

作者簡介

吳友如(?~1894)初名嘉猷,別署猷。清末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自幼喜歡繪畫,勤奮好學,能融合清代名畫家錢杜、任熊等人的畫法,自成一家。擅長人物肖像畫,以鬻畫為生。曾應召至江寧(今南京),繪《金陵功臣戰績圖》。

光緒十年(1884年)在上海主繪《點石齋畫報》,名噪一時。內容以時事畫為主,筆姿細膩,對清廷的腐朽統治、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反抗,都有所反映。光緒十六年(1890年)獨資創辦《飛影閣畫報》,該刊形式與《點石齋畫報》類似,但內容著意於仕女人物,新聞則偏於閭巷傳聞。光緒十九年(1893年)春月,《飛影閣畫報》出至百期後易主。同年秋改出《飛影閣畫冊》,每逢朔望出版,出至第十期時,因病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