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攝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碼:211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532744108
(圖)《論攝影》《論攝影》

內容簡介

《論攝影》一書里,蘇珊.桑塔透過朦朧的生活影象再現了她對藝術的真知灼見。蘇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夠的思索實物,以滿足最為智性的需求。“蘇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夠的思索實物,以滿足最為智性的需求。她論及許多涉及攝影與良 知、知識與藝術的關係的總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動。”( 《時代周刊》
本書開宗明義:“攝影術肇始於1839年,從那以後,幾乎所有事物都為攝影所記錄,至少看來如此。正是這永不饜的攝影鏡頭將我們從柏拉圖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來。攝影在教給我們新的視覺模式的同時,也在改變和擴大我們既有的觀念,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值得看,什麼東西允許看。攝影是一套看的語法,更是一套看的倫理。攝影業最為深遠的影響在於它將一種認識加諸我們,即人們可以把整個世界當作一系列相片,納入腦中。”而“攝影=一把無聲的槍”,“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萬物終結於照片”,……,通過拍攝下來的當今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確證,蘇珊?桑塔格在本書中探討了範圍廣泛的問題,既涉及美學,又涉及道德。

書評

? “這是在過去140年中,就攝影影像對我們觀看世界以及觀看我們自己的方式這一深刻改變 所作的才華橫溢的分析。”? ―― 《華盛頓郵報》
? “未來,就各種大眾媒介中指明對社會作用的探討,必須以桑塔格的 《論攝影》 為關鍵著作 而加以引證。這些文章使我們一窺如此的情景和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經濟系統依賴於照相機 的使用,以致於攝影影像不絕於縷地插入到經驗與現實之中。”? ――約翰?貝爾格,《新社會》

作者簡介

1988年,在 《芝加哥論壇》 的一次訪問中,蘇珊?桑塔格的我和兒子戴維?里埃夫― ― 本身也是作家――為他的母親勾勒了一種驚人的形象:“她能夠在同一個晚上去都市歌劇院 ,接著在里茲大飯店吃完夜宵之後,於凌晨兩點到一個夜總會去聽一幫新納粹分子的無聊話 ,第二天上午再起來會見一些克里米亞的異端分子。這是一個好奇心永不滿足,對世界的興 趣永無窮盡的女人。”自從1966年在美國出版了書名為 《反對釋義》 的一些影響巨大的評論 之後,蘇珊?桑塔格就成了紐約知識界的一位大明星。桑塔格把關於藝術批評的傳統觀念拋 在一邊,形成了她特有的一種審美感,並且使形式優先於內容。人們同時看到她處於美國左 翼的、包括女權主義在內的一切鬥爭的前列。?
蘇珊?桑塔格於1933年1年16日生於紐約, 她和姐姐在那裡生活數年,遠離住在中國 做皮貨生意的父母。她六歲時父親死於結核病。她的母親回到美國,和孩子們住在亞利桑那 州,再婚後定居於洛杉磯郊區。蘇珊?桑塔格在接受採訪時幾乎不談與她父母的關係,但是 在一篇短篇小說里,敘述者非常激動地談起了父親的不在:“每當電影裡出現父親傷心地久 別之後又回到家裡擁抱他的孩子或孩子們的場面時,我還是忍不住流淚。”她在青少年時代 就顯示出一種罕見的精神上的好奇心。她講到她常在好萊塢大街和葡萄樹街的拐角上的一個 報亭里買 《黨派評論》 ,而且大量閱讀,她說“什麼都讀”。十五歲時她獲得“中學畢業文 憑”,立即進入伯克利大學。第二年在芝加哥大學註冊,遇見了傑出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 菲力普?里埃夫,並在1950年嫁給了他(和他生了兒子戴維,又過了數年後離婚)。
1951年獲得哲學業士學位以後,蘇珊?桑塔格定居於坎布里奇的哈佛大學,在擔任助教的同 時繼續她的學業。在牛津和巴黎小住之後,蘇珊?桑塔格重返紐約,在新保守主義的《評論》雜誌社裡撰寫社論。不過數學對她更有吸引力。她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呆了四年,在這個時期她主要寫了第 一部小說( 《恩人》 ),這是一部實驗性的作品,受到了批評界的相當熱情的歡迎。不過把 她推到紐約的舞台前面的卻是她的評論。關於新小說(娜塔莉?薩洛特)、特別是法國電影 的新浪潮(戈達爾、雷乃、布萊松)的評論,動搖了傳統批評的一切禁忌。她在《黨派評論 》上發表的《營地筆記》,認為存在著“一種健康的趣味和一種不健康的趣味,而一部趣味 不健康的作品也可以甚至應該受到重視,恰恰是因為它是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