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養》

《談修養》

《談修養》系其闡發人生修養途徑的著作,半個多世紀來卻淹沒在其美學著譯之底下,光芒不顯。本次新刊,正著眼於其關於人生諸般極精微又極精明的見解。作者以其心理學的專長和思想文化的觀察,把握個人心性與社群國族之間的互動,一一道破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蔽障,引導人生趨往康莊與豐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一代學術宗師朱光潛先生以理智澄明、剛毅沉穩見稱於世,學問人格並受推崇。《談修養》作者學貫中西,視越古今,從散淡出精切,以隨意顯從容,境界愈寬,識力愈正。披覽此卷,常感心靈光影;先哲洞見,歷久彌新,無妨與世事人心相互參證。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談美》、《談論》、《談文學》等。

目錄

自序
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給現代中國青年
談立志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談青年的心理病態
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
談處群(上)——我們不善處群的病症
談處群(中)——我們不善處群的病因
談處群(下)——處群的訓練
談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談冷靜
談學問
談讀書
談英雄崇拜
談交友
談性愛問題
談青年與戀愛結婚
談休息
談消遺
談體育
談價值意識
談美感教育

前言

十年前我替開明書店寫了一本小冊子,叫做《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那時候我還在歐洲讀書,自己還是一個青年,就個人在做人讀書各方面所得的感觸,寫成書信寄回給國內青年朋友們,與其說存心教訓,毋寧說是談心。我原來沒有希望它能發生多大的影響,不料印行之後,它成為一種銷路最廣的書,裡面一部分文章被采入國文課本,許多中國小校把它列入課外讀物。上海廣州都發現這本書的盜印本,還有一位作者用“朱光潸”的名字印行一本《給青年十三封信》,前三四年在成都的書店裡還可以看到。

精彩書摘

談青年的心理病態
這題目是一位青年讀者提議要我談的。他的這個提議似顯示青年們自己感覺到他們在心理上有毛病。這毛病究竟何在,是怎樣醞釀成的,最好由青年們自己作一個虛心的檢討。我是一個中年人,和青年人已隔著一層,現時代和我當青年的時代也迥然有別,不能全據私人追憶到的經驗,刻舟求劍似的去臆測目前的事實。我現在所談的大半根據在教書任職時的觀察,觀察有時不盡可據,而且我的觀察範圍限於大學生。我希望青年讀者們拿這旁觀者的分析和他們自己的自我檢討比較,並讓我知道比較的結果。這於他們自己有益,於我更有益。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大半固靠自己的努力,環境的影響也不可一筆抹殺。“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但是多數人並非豪傑之士,就不能不有所憑藉。很顯然地,現時一般青年所可憑藉的實太薄弱。他們所走的並非玫瑰之路。一般人都感受經濟的壓迫,衣食且成問題,何況資遣子弟受教育。在經濟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援助。父兄既遠隔,又各各為生計所迫,終日奔波勞碌,既送子弟入學校,就把一切委託給學校,自己全不去管。在學業品行上他們得不到家庭的督導。這些還只是消極的,有些人能受到家庭影響的,所受的往往是惡影響。父兄把教育子弟當作一種投資,讓他們混資格去謀衣食,子弟有時順承這個意旨,只把學校當作進身之階,此其一。父兄有時是貪官污吏或土豪劣紳,自己有許多惡習,讓子弟也染著這些惡習,此其二。中國家庭向來是多糾紛,而這種糾紛對於青年人常是隱痛,易形成心理的變態,此其三。
次說社會國家。中國社會正當新舊交替之際,過去封建時代的許多積弊惡習還沒有滌除淨盡,貪污腐敗欺詐凌虐的事情處處都有。青年人心理單純,對於複雜的社會不能了解。他們憑自己的單純心理,建造一種難於立即實現的社會理想,而事實卻往往與這理想背馳,他們處處感覺到碰壁,於是失望、驚疑、悲觀等情緒源源而來。其次,青年人富於感受性,少定見,好言是非而卻不真能辨別是非,常輕隨流俗轉移,有如素絲,染於青則青,染於黃則黃。社會既腐濁,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跟著它腐濁。總之,目前環境對於純潔的青年是一種惡性刺激,對於意志薄弱的青年是一種惡性引誘。加以國家處在危難的局面,青年人心裡抱著極大的希望,也懷著極深的憂懼。他們缺乏冷靜的自信,任一股熱情鼓盪,容易提升到高天,也容易降落到深淵。一個人迭次經過這種虐疾式的暖冷夾攻,自然容易變成虛弱,在身體方面如此,在精神方面也如此。
再次說學校。教育必以發展全人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群育、體育五項應同時注重。就目前實際狀況說,德育在一般學校等於具文,師生的精力都集中於上課,專圖授受知識,對於做人的道理全不講究。優秀青年感覺到這方面的缺乏而彷徨,頑劣青年則放縱恣肆,毫無拘束。即退一步言智育,途徑亦多錯誤,灌輸多於啟發,淺嘗多於深入,模仿多於創造,揣摩風氣多於效忠學術。在抗戰期中,師資與設備多因陋就簡,研究的空氣尤不易提高。向學心切者感覺饑荒,凡庸者敷衍混資格。美育的重要不但在事實上被忽略,即在理論上亦未被充分了解。我國先民在文藝上造就本極優越,而子孫數典忘祖,有極珍貴的文藝作品而不知欣賞,從事藝術創作者更寥寥。大家都迷於淺狹的功利主義,對文藝不下功夫,結果乃有情操駁雜、趣味卑劣、生活乾枯、心靈無寄託等種種現象。群育是吾國人向來缺乏的,現代學校教育對此亦毫無補救。一般學校都沒有社會生活,教師與學生相視如路人,同學彼此也相視如路人。世間大概沒有比中國大學教授與學生更孤僻更寂寞的一群動物了。體育的忽略也不自今日始,有些學生還在鄙視運動,黃皮刮瘦幾乎是知識階級的標誌。抗戰中忽略運動之外又添上缺乏營養。我常去參觀學生吃飯,七八人一席只有一兩碗無油的蔬菜,有時甚至只有白飯。吃苦本是好事,虧損虛弱卻不是好事。青年人正當發育時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缺乏最低限度的營養,結果只有虧損虛弱,甚至於疾病死亡。心理的毛病往往起於生理的毛病,生理的損耗必釀成心理的損耗。這問題有關於民族的生命力,凡是遠見的教育家政治家都不應忽視。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