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荊玉篇》

這是一首寓意古詩。由詩序可知此詩作於丙戌歲,即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詩因“仙人杖”的真偽之辨而發。陳子昂以為真,喬知之聽信“行人”之言以為假並作《采玉篇》譏之,從而引起陳子昂的一番感慨,“嗟乎人之大甘苦,亦可斷而不惑矣,而路傍一議,二子增疑,況君臣之際,朋友之間乎”,於是,“感《采玉詠》而作《觀玉篇》”。明了寫作起因,其寓含的真義便昭示無遺,詩人著重的是通過人之言與玉之質的關係以寄託自己對遇合於“君臣之際”、取信於“朋友之間”的真誠期望。

作者

陳子昂

詩詞正文

鴟夷雙白玉。
此玉有緇磷
懸之千金價。
舉世莫知真。
丹青非異色。
輕重有殊倫。
勿信玉工言。
徒悲荊國人。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寓意古詩。由詩序可知此詩作於丙戌歲,即公元686年(武則天垂拱二年),詩因“仙人杖”的真偽之辨而發。陳子昂以為真,喬知之聽信“行人”之言以為假並作《采玉篇》譏之,從而引起陳子昂的一番感慨,“嗟乎人之大甘苦,亦可斷而不惑矣,而路傍一議,二子增疑,況君臣之際,朋友之間乎”,於是,“感《采玉詠》而作《觀玉篇》”。明了寫作起因,其寓含的真義便昭示無遺,詩人著重的是通過人之言與玉之質的關係以寄託自己對遇合於“君臣之際”、取信於“朋友之間”的真誠期望。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