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是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的最為著名的唐詩,體裁屬樂府。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幽州台:即薊北樓,又名薊丘燕台,亦即傳說中燕昭王為求賢而築的黃金台。幽州,唐時幽州州治薊,是古代燕國國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興縣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這句表現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遇合,風雲聚會成就一番事業的無限嚮往之情。
來者:指後世的明君賢士。這句表現了詩人苦於人生有限而不及見“來者”的無限傷感之意。
悠悠:長遠得無窮無盡的樣子。
愴(chuàng創)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麼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弔,我涕淚縱橫悽惻悲愁!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堅主;嚮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一想天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恆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弔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韻譯: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

今譯:
放眼望去哪有古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法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唯獨我一人登台感懷,更覺得悽愴心酸,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作者介紹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畫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採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政策而下獄。垂拱二年(686年),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

詩文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二十一馬;可"二十一馬/十卦(半)二十二駕"通押。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創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黃金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作品簡析

《登幽州台歌》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誦讀本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
“念天地之悠悠”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獨愴然而涕下”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

詩文賞析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唐代是中國詩壇上最熱鬧的一個時代,要說還有孤獨的詩人,人們大概都會想到賈島和孟郊。“郊寒島瘦”,留給人們的印象,都是踽踽獨步,苦苦行吟。然而千秋中華,歷代文人雅士們各有其群落,賈島孟郊亦不例外。孟郊不過是日子過得寒酸些,文朋詩友間唱和不絕,談不上孤獨。而若說賈島孤單,便不會有“騎驢沖大尹,奪卷忤宣宗”的神奇經歷。他偶得一句“落葉滿長安”,正騎在驢背上苦思下一聯,不意衝撞了京兆尹劉棲楚的隊伍。如果說劉棲楚算不得好詩人的話,那么他為了思考“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那個“敲”字是用“推”還是用“敲”更合適,因此衝撞的吏部侍郎韓愈,則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名貫古今的大文人和大詩人。至於唐宣宗微服出遊法乾寺,偶然翻看了他的詩稿,被他一把奪過,還加上句“你也懂這個?”氣得這個愛寫詩的皇帝一輩子都沒給他個象樣的官做。賈島孟郊在那個時代有的是良師益友,絕不會真正孤獨。而孤獨的詩人也確曾有過,那就是唐宋盛世的先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從這首流傳千古的《登幽州台歌》,人們當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陳子昂二十歲進士及第,在政治上擁護武則天。他在二十九歲時曾向武則天上書《答制問事八條》,主張輕刑罰、用賢才、納諫士、賞功勇、減徭役,提出了許多符合百姓願望的主張。但武則天當時忙於稱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針,不但沒有重視陳子昂這個文學小臣的意見,反嫌他上疏議政太過多事,罷了他的職。幾年之後陳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隨左僕射喬知之北征並結為密友,牽連進喬知之一案,陷於獄中。出獄後在洛陽任右拾遺。當時東北邊境上住著契丹人,雖然勢力並不強大,卻是潛在威脅。武則天時,鎮守東北的松藩總督李盡忠背叛朝廷,企圖割據,契丹人便乘機舉兵南侵,連陷幽、冀、營三州。通天元年,武則天選派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草包軍事統帥武攸宜領兵北伐,陳子昂也隨軍北上,任參知軍事。武攸宜根本就不懂軍事,才一接敵,便大敗虧輸,先鋒王孝傑全軍覆滅。陳子昂屢獻破敵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敵人來勢洶洶,不容坐視;陳子昂便請分軍萬人為前鋒,以阻敵勢。武攸宜這次不但不採納他的意見,還將他降職處分。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子昂偶爾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極目蒼莽,便有了縱臨千載、曠視四海的無窮感慨。

詩人孤獨於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在這薊北幽州台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是一個沉迷慘澹、生氣寂然的時代,初唐四傑在詩壇上吵鬧了一陣,什麼也沒留下就悄然離去;與他同代的張若虛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後也悄無聲息,沒有在理論上對詩歌創作進行任何的探討;盛唐群星璀璨的詩國勝景他又無法看見,李杜元白以及王維、高適、岑參等詩壇樑柱那時還一個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問與沈佺期之流都幹了些什麼?都寫了些什麼詩?不過是些吟風弄月邀媚取寵的應景之作。

在盛唐與初唐之間,只有他陳子昂一人為改變萎靡詩風沖衝殺殺,只有他一人在單槍匹馬地鏖戰,“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詩人只有雄心和宏願,沒有蓋世神功,他不是獨孤求敗,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與墮落的宮廷詩的鬥爭中多少有點顯得力不從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愴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陣雲深擁、萬幕不嘩,是何等的深沉抑鬱!復如千林振響、萬馬奔騰,又是何等的悲憤激烈!在這裡人們看到了一個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獨行者,也看到了一個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傷者。毫無疑問,陳子昂是詩壇上的孤獨大俠,他一人一劍,在初唐與盛唐之間繼往開來,依靠摯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戰鬥激情,終於用理論和實踐清除了宮體詩的渾濁污垢,開闢了通往盛唐的路。

詩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人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類的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古代明君,現在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現的後賢,又還沒有出現。“前賢已遠,後賢”未來,其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悵躍然紙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這樣久遠闊大,而一個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不能建功立業。我獨自悲傷地流下眼淚。一個“念”字,表現了詩人包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一個“獨”字,又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

這首詩通過抒發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樓台高聳,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面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元,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人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倉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1、據盧藏用《陳氏別傳》,這首詩是在作《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並序》後,“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詩”。幽州台即薊丘,戰國時代為燕國舊都(今北京大興縣內)。《薊》詩序云: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覽燕之舊都,其城池霸業,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言志,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蹟也。七詩題為:《軒轅台》、《燕昭王》、《樂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鄒衍》、《郭隗》。七詩成而意未盡,因又泫然而作《登幽州台歌》。
2、唐孟棨《本事詩·嘲戲》載:“宋武帝嘗吟謝慶《月賦》,稱嘆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楚辭·遠遊》:"唯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正如後人所作《陳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於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於堯舜”。這種深沉的失意、悲憤和孤獨感占據了詩人此時的全部心靈,他駐足於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尋幽州台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現實意蘊:

悠悠的歷史長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賢臣,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你又見證過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過多少罪惡和恥辱!悠悠的歷史長河啊,在你的面前,個人的生命何其短暫!無論明暗賢愚,都是匆匆過客。而可悲的是:我竟連這短暫的人生都無法利用,知音難遇,懷才不遇。思之愴然,怎不令人涕下!這首詩用的是辭賦體。體式的古樸、文辭的凝重與情調的慷慨悲憤、意境的雄渾深遠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柳亭詩話》云:“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陳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