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本書的編寫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遵循西方心理學史的方法論原則和編纂學原則,吸收國內外西方心理學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西方心理學流派發展的最新動態。對心理學“長期的過去和短暫的歷史”進行合理性重建,探索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整體特徵和規律,力求在教材內容和體系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希望把本書編成一本具有一定特色的西方心理學史教材

基本信息

理論體系

封面封面
美國心理學家馬克斯和希利克斯在編纂《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時曾指出:科學哲學家“庫恩曾否認心理學具有所謂的‘範式’,但是甚至庫恩也不否認前科學為某種‘類似於範式的東西’所指導。如果我們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一組聯合起來的心理學家上,那么這個類似於範式的東西就是學派;如果我們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一組聯合起來的心理學觀點的觀念上,則這個類似於範式的東西就是體系。”馬克斯和希利克斯的這段話說明體系和學派是相互聯繫的:學派是一種組織,而體系則是這個組織的理論觀點,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假如我們完全按照馬克斯和希利克斯的觀點來劃分西方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則體系的劃分就變得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因為自科學心理學創立以來,西方心理學內部就四分五裂,產生了眾多的心理學流派。本世紀50年代以前,有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學派和精神分析五大流派。50年代以後,又出現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此外還有意動心理學、個體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等小的學派。若以每一學派作為一敘述的體系,則在本書中就存在著無數的體系。但是如果我們拋開學派而專注於理論體系,則又超越了歷史研究的範圍。因此,我們必須既考慮流派,又不囿於流派,既研究體系,又不超出歷史,做到體系與歷史的統一。正是基於這一構想,我們才把這本書稱之為《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本書分為五編,每一編敘述一個大的理論體系,編內各章 則敘述不同的流派。對體系的劃分我們考慮了時間上的順序,但是更注重研究取向上的共同點。儘管某些學派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衝突與對立,但從整體上來看他們之間又有明顯的共同特徵,如構造心理學與機能心理學相互衝突、彼此對立,但是兩者皆以意識為研究對象,因此這兩個對立的學派被放到同一體系中加以闡述。在同一體系內,學派的先後基本上是以時間上的順序為依據的。這種安排的目的正是為了體現體系與歷史統一的原則。

研究對象

前面談到,西方心理學史就是心理學在西方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歷史。西方心理學史的研究正是以這一歷史為研究對象。那么,這一歷史包括哪些時期呢?
每一位心理學史工作者都喜歡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一句名言:心理學雖有一長期的過去,但僅有一短期的歷史。這句話的精闢之處在於它以1879年實驗心理學的建立為分野而把心理學的歷史劃分為兩大時期:實驗心理學建立之前漫長的前科學心理學時期和實驗心理學建立之後的科學心理學時期。
自古希臘、羅馬時期開始至1879年實驗心理學建立的這段時間為前科學心理學時期。這段時期內心理學發展的特點是:有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但是卻沒有系統的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在這段時期內是附屬於其他學科的,特別是附屬於哲學的。哲學家在構建其理論的過程中闡發了許多心理學的思想觀點。這一時期心理學思想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官能心理學階段,時間大致是從公元前6世紀至14世紀。這一階段包括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歷史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紀教父學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和經院哲學的著名代表阿奎那。在此階段中,心理學思想集中體現在靈魂的功能或曰“官能”的探討上,而靈魂的官能實際上就是我們探討的意識或心理,因此我們稱這段時期的心理學思想為官能心理學。
第二個階段為意識經驗心理學階段,時間大致起於14世紀末止於19世紀中葉,包括資本主義關係形成時期和資產接濟革**命時期的心理學思想。在這一階段,有關心理問題的探討由靈魂的功能逐漸轉向了認識的起源、過程和方法等問題,注意的焦點轉向了意識經驗起源的研究。於是,官能心理學開始讓位於意識經驗心理學。
意識經驗心理學探討的主要問題是知識經驗是怎樣產生的。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主張,即經驗論和唯理論。在心理學史上,我們稱之為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和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經驗論主張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識均來源於經驗。唯物經驗論主張感性經驗來源於客觀世界,唯心經驗論則認為是由內省體驗產生的。唯理論站在經驗論的反面,它推崇理性判斷,貶低感性經驗。唯物主義唯理論主張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唯心主義的唯理論則認為理性知識是天賦的,是先天固有的。經驗論與唯理論之爭構成了意識經驗心理學發展的主要線索。
在經驗論的基礎上產生了聯想主義心理學。聯想主義心理學以“聯想”解釋一切心理現象,認為各種心理元素通過聯想的規律形成各種心理狀態。聯想主義心理學是意識經驗心理學發展的最高形式,它的出現代表著哲學心理學向科學心理學的過渡。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建立。自此,西方心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心理學雖然脫離哲學而獨立,但是卻沒有形成一個統一、聯合的學科。不同理論傾向的心理學家相互爭論,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流派。在實驗心理學建立的早期,存在著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之爭。美國心理學產生以後,又出現了構造心理學與機能心理學的對立。1910年以後,西方心理學內又產生了行為主義、精神分析、格式塔學派。這些流派又進一步分化和演變,導致了新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等等。大致上可以說,50年代之前的西方心理學為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所平分秋色。儘管在此時期記憶體在著其他心理學派別,但在心理學內最有影響的還應屬這兩大心理學流派。50年代以後,西方心理學的陣營發生了變化:作為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後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認知革**命又促進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誕生。目前,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的兩個主要發展方向,其他心理學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這兩種研究取向的影響。
以上是對西方心理學發展線索的簡要概括。這一發展過程構成了西方心理學史的主要研究對象。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本書將把注意的重心放在實驗心理學建立之後的科學心理學時期,前科學心理學時期的心理學思想僅作為實驗心理學產生的背景簡要敘述;第二,我們並不完全以時間的順序敘述實驗心理學建立之後西方心理學的發展,而是根據研究的“範式”進行歸類,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徵的理論和流派放到一起加以闡述。至於怎樣歸類,則就是下面有關西方心理學體系中的主要內容了。

研究範圍

要理解什麼是西方心理學史,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西方心理學,顧名思義西方心理學就是西方國家的心理學。傳統上,我們習慣於把西歐和北美稱之為西方國家。因此,從地域上講,西方心理學就是指存在於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和加拿大與美國的心理學。所謂西方心理學史就是指在這些國家中作為主流心理學存在和發展的歷史。
但我們要指出的是,在西方心理學史的論著中,美國心理學史占了較大的比例。原因是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的心理學逐步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在19世紀後期,科學的心理學產生於德國,德國的萊比錫大學是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心理學中心。那時各國的學者紛紛赴德國學習實驗心理學。一些重要的心理學派,如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學派等都產生於德國。但希特勒當政時期的法西斯主義迫使猶太血統的心理學家移居美國,德國心理學的力量散失了,而美國心理學則在溫和的土壤上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成為繼德國之後世界心理學的又一個中心,許多著名的心理學流派,如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以及社會文化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等都在美國產生和傳播。時至今日,美國心理學仍在西方心理學中居主導地位。這樣一來,我們在編寫西方心理學史時,就不得不把美國心理學的流派和理論放到一個主要地位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