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1911》

《裂變1911》

《裂變1911》由湖北省著名劇作家趙瑞泰擔任編劇,該劇講述了一百年前的武漢一家人,在千年之變的大時代背景下,掌門人與她的子孫之間發生的情理搏鬥。劇中孫女的婚姻選擇引起全家人的情感撕裂,正是當時社會矛盾的濃縮。

簡介

《裂變·1911》《裂變·1911》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漢作為孫中山先生親賜的“首義之區”,已被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所公認。《裂變·1911》通過一個家庭的裂變,濃縮了1911年的時代風雲。其中掌門人與子孫間的情理搏鬥,正是當時社會矛盾的縮影。

劇情

楚人公司是辛亥年間經營棉紗的一家公司,由於清朝末年朝廷的腐朽,苛捐雜稅壓得他們無路可走,掌門人徐奶奶為拯救公司於萬難之中,決定將心愛的孫女雲霞嫁給湖北新軍標統劉安國。就在此時,雲霞思念五年之久的戀人譚仲仁突然從日本歸來,受命籌劃推動一場滅清的武昌起義,而徐府未來女婿劉安國正奉命抓捕譚仲仁……

陣容

《裂變·1911》由著名劇作家趙瑞泰執筆,總政歌舞團團長黃定山擔綱總導演,武漢人藝院長劉復擔任出品人。演員陣容囊括武漢人藝中青年台柱,梅花獎得主強音領銜主演徐奶奶,路羽、王雷、曾園園、林立均有出色表現。

創作

面對辛亥革命100年的宏大命題作文,擺在68歲的編劇趙瑞泰面前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巧妙表現紀念辛亥革命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話劇舞台恰如其分地展現辛亥革命的宏大。
和導演黃定山討論了很久,最終決定以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為載體,通過這家人在迷茫中的抉擇、在抉擇中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的尋覓,揭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必然所在。
和此前趙瑞泰的另一部歷史話劇《張之洞》相比,《裂變·1911》故事完全虛構,大膽走出真人真事,不僅限於敘說歷史事件與人物。但人物關係定位準確,又有史可依。最令趙瑞泰得意的是,從話劇《春夏秋冬》、《母親》到《張之洞》再到《裂變·1911》,編劇始終熱衷人物命運的變化,“從‘要我寫’到‘我要寫’,對我來說是重大的轉折,從第一稿到第七稿,完全是自覺完成,突破自我才值得。”
據趙瑞泰透露,改到第六稿上上下下基本全部通過。臨到彩排前的十幾天,有天半夜裡,85歲高齡的武漢人藝老藝術家馬奕摸到他家裡,指出有些地方交待不清,譚仲仁為什麼會成為革命者?為什麼寧可不要青梅竹馬的愛情?“我堅信,劇本就是改出來的,歷時一年終於成就現在的模樣。”
時至今日重溫辛亥革命歷史,趙瑞泰認為《裂變·1911》仍有借古鑒今的意義,“任何時候都要追求光明,不懼犧牲。”

特點

黃定山表示,和同樣表現清末歷史的《張之洞》相比,《裂變·1911》中不會有大場面,許多場戲中只有兩個人物,看點全在人物的內心世界:“不論歷史如何變化,人性是共通的。‘裂變’抓住了這一點,用人物複雜的情感去吸引觀眾,讓觀眾隨著人物的心靈去呼喚,這樣才能打通這部戲和今天觀眾之間的血脈,這戲才好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