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早行》

《蝶戀花·早行》

《蝶戀花·早行》的作者為北宋詞人周邦彥。這首詞巧妙點化前人佳句,創出一種別樣的意味。此首純寫離情,將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表達得歷歷如繪。本詞最顯著的特點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畫面組成,並配合以不同的聲響。

出處

《蝶戀花·早行》蝶戀花·早行
月皎驚烏棲不定,
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
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
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
樓上闌乾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作者】

周邦彥

【朝代】

北宋

【體裁】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月皎驚烏棲不定。
●●○●○●▲
更漏將闌,轆轤牽金井。
○●○○,●○○○▲
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
執手霜風吹鬢影。
●●○○○●▲
去意徘徊,別語愁難聽。
●●○○,●●○○△
樓上闌乾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

【注釋】

1. 轆轤:井上的汲水器。
2. 金井:井的美稱。
3. 炯炯:明亮閃光貌
4. 闌乾:橫斜的樣子。
5.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顆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賞析】

這首詞巧妙點化前人佳句,竟創出一種別樣的意味。起首三句由離人枕上所離,寫曙色慾破之景,妙從聽覺得之月皎為烏棲不定之原因,一個“驚”字,動態畢現,著重仍烏啼,不月色。此句亦為下文“喚起兩眸”張本。總此三句:烏啼、殘漏、轆轤,皆驚夢之聲。
下兩句實寫枕上別情。“喚起”一句將淒婉之情懷,驚怯之意態曲曲繪出。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寫離別之細膩熨貼。此句實寫乍聞聲而驚醒。乍醒之眼反曰“清炯炯”原因何呢?若夜來甜睡早被驚覺,則惺忪乃是意態之當然;今既寫離人,此處妙言近旨遠,明寫的是黎明枕上,而實已包孕一夜之淒迷情況。
只一句,箇中人之別恨已呼之欲出。“淚花”一句另起一層,與“喚起”非一事。紅綿為裝枕之物,若疏疏熱淚當不至濕及枕內之紅綿,更不至於冷。今既曰“紅綿冷”,則畫別場面之淒切,可想而知。故“喚起”一句為乍醒,“淚花”一句為將起。兩句中又包孕無數之別情內。離人至此,雖欲戀此枕衾,卻又不得不起而就道。“執手”三句為過片,寫室外送行,“樓上”兩句由庭除而途路,寫行人遠離之後的境況。
上片委婉紆徐,下片寫別時、別後。前三句寫別時依依難捨之狀,曲折傳神。“執手”,分別時雙方的手相互緊握。“霜風吹鬢影”,是行者飽看女方,刻印下別前最深刻的印象:鬢髮在秋季晨風中微微捲動。“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二句,看似寫情,實則是寫動作。“徊徨”,也就是徘徊。作者幾度要走,卻又幾度轉回來,相互傾吐離別的話語。這話語滿是離愁。“難聽”不是不好聽,而是令人心碎,難以忍聽。終篇兩句寫別後景象,又是一段。
這兩句寫行者遠去,但還戀戀不捨地回頭遙望女子居住的高樓,然而這高樓已隱入地平線下去了,眼中只見斗柄橫斜,天色放亮,寒露襲人,雞聲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遠了。“樓上闌乾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也是“以景結情”的成功的妙句。

【評析】

此首純寫離情,將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表達得歷歷如繪。破曉時別離情狀,纏綿悱惻,寫情透骨。別恨如此,遂不知早寒九為苦矣。兩人執手相別後,惟見北斗橫斜,耳邊晨雞唱曉,內心益覺酸楚。篇中沒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間也很少有連結性詞語,所以,詞中的離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繪的不同畫面,靠人物的表情、動作和演出來完成的。
本詞最顯著的特點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畫面組成,並配合以不同的聲響。正是這一連串的畫面與音響的完美組合,才充分表現出難捨難分的離情別緒,形象地體現出時間的推移、場景的變換、人物的表情與動作的貫串。詞中還特別注意擷取某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來精心刻畫,如“驚烏”、“更漏”、“轆轤”、“霜風”、“鬢影”、“斗柄”、“雞鳴”等等。
與此同時,作者還特別著意於某些動詞與形容詞的提煉,如“棲不定”的“棲”字,“牽金井”的“牽”字,“喚起”的“喚”字,還有“吹”、“清”、“冷”等等,這一系列手法綜合起來,不僅增強了詞的表現力,而且還烘托出濃厚的時代氣息與環境氛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真實感。

【集評】

王世貞藝苑扈言》:美成能作景語,不能作情語;能入麗字,不能入雅字 以故價微劣於柳。然至“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動人。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送別,景真情真。“月皎”句點明夜深。“更漏”兩句,點明將曉。天將曉即須趕路,故不得不喚人起,但被喚之人,猛驚將別,故先眸清,而繼之以淚落,落淚至於濕透紅綿,則悲傷更甚矣。以次寫睡起之情,最為傳神。“執手”句,為門外語別時之情景,“風吹鬢影”,寫實極生動。“去意”二句,寫難分之情亦纏綿。“樓上”兩句,則為人去後之景象。斗斜露寒,雞聲四起,而人則去遠矣。此作將別前、方別及別後都寫得沉著之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