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木蘭花·別後不知君遠近

玉樓春/木蘭花·別後不知君遠近,歐陽修的一首詞曲,是一首別後相思愁緒之詞。上片描寫思別後的孤悽苦永和對遠人深切的懷念之情。下片描寫思婦秋夜寫到夜間之秋聲,形聲交錯。

基本資料

作品:木蘭
作者: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歐陽修生平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以荻桿畫地教他識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先後在中央和地方任職,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但多次被貶,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的身分辭職,歸於穎州(今安徽阜陽)。次年卒,諡文忠。
詞譜:
玉樓春,詞牌名。亦稱《木蘭花》、《春曉曲》。
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詞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注釋】
魚沉:古人有魚雁傳書之說,魚沉,謂無人傳言。
秋韻:即秋聲。此謂風吹竹聲。
攲(qi)倚、依。
燼(jin)火燒剩餘之物,此指燈花。
譯文:
自從分別之後,不知你已經到了何方?眼裡心中都是淒涼與愁悶,生出不盡的憂愁!你越走越遠,最後竟斷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寬闊,魚兒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處去打聽你的訊息? 昨夜裡大風吹得竹林處處作響,傳遞著深秋的韻律,每一片葉子的聲響都似乎在訴說著怨惱。我有心斜倚著單枕,希望夢中能與你相遇,可惜夢做不成,無奈燈芯,又在秋風中燃燼。
賞析一:
這是一首別後相思愁緒之詞。上片描寫思別後的孤悽苦永和對遠人深切的懷念之情。下片描寫思婦秋夜寫到夜間之秋聲,形聲交錯。其景愈轉愈淒涼,其情愈深沉。這首詞寫閨中思婦深沉淒絕的離愁別恨,但詞人並沒有一個字述及思婦的外貌形象或體態服飾,而是著力刻劃、揭示思婦地內心思想感情,這是歐陽修與以往花間派詞人的不同之處。詞的上片:“別後”二句,不知行蹤之恨。“漸行”二句,音訊杳然之恨。詞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間風竹之恨。“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深夜裡大風吹得竹林敲擊著涼秋的聲韻,千萬片竹葉千萬種聲響全是怨恨。借風竹之聲訴離怨別恨,很有藝術感染力,尤其“敲”字,極賦神韻,有使此兩句字字敲心,聲聲動魂的神力。“故”二句,夢中難尋之恨。藝術特色:全詞八句,突出“恨”字,層層遞進,筆觸深沉婉曲。
賞析二:
這首詞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間詞的影響,以代言體(即女性第一人稱方式)形式表達了閨中思婦深沉淒婉的離情別緒。全詞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詞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細而又溫柔敦厚。
發端句“別後不知君遠近”是恨的緣由。因不知親人行蹤,故觸景皆生出淒涼、鬱悶,亦即無時無處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語言極狀其多。三、四兩句再進一層,抒寫了遠別的情狀與愁緒。“漸行漸遠漸無書”,一句之內重複疊用了個“漸”字,將思婦的想像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仿佛去追尋愛人的足跡,而雁絕魚沉,無處尋蹤。“無書”應首句的“不知”,且欲知無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無窮哀怨之中了。“水闊”是“遠”的象徵,“魚沉”是“無書”的象徵。“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無路、欲訴無門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極為痛切。
詞作從過片以下,深入細膩地刻劃了思婦的內心世界,著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風竹秋韻,原是“尋常景物”,但在與親人遠別,空床獨宿的思婦聽來,萬葉千聲都是離恨悲鳴,一葉葉一聲聲都牽動著她無限愁苦之情。“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思婦為了擺脫苦況的現實,急於入睡成夢,故特意斜靠著孤枕,幻想在夢中能尋覓到在現實中尋覓不到的親人,可是夢終未成,而最後連那一盞作伴的殘燈也熄滅了。“燈又燼”一語雙關,閨房裡的燈花燃成了灰燼,自己與親人的相會也不可能實現,思婦的命運變得像燈花一樣淒迷、黯淡。詞到結句,哀婉幽怨之情韻裊裊不斷,給人以深沉的藝術感染。
劉熙載云:“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此語精闢地指出了歐詞婉約深沉的特點。以此詞而言,這種風格表現得極為明顯。全詞抒情與寫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帶淒清之景,將閨中思婦深沉淒絕的別恨表現得深曲婉麗,淋漓盡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