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東晉王羲集序文章]

《蘭亭序》[東晉王羲集序文章]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蘭亭集序》總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天下第一行書。

基本信息

寫作背景

古代名畫蘭亭序袖珍織繡古代名畫蘭亭序袖珍織繡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晉朝頂級軍政高官,在山陰(今紹興)蘭亭修禊(xì),商議國家大事,各有詩,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

作者簡介

王羲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dàn)齋,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原籍琅琊(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豪門貴族,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人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王羲之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作品介紹

原文

懷禪微刻《蘭亭集序》
懷禪微刻《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kuài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shang)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漢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山北面的蘭亭聚會,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完全可以靠其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值得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靜,或動,也不相同,當他們高興於所遇到(的事物時),(或)暫時得到了(對於)自己所要的東西,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情感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就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而且(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終(會)到盡頭。古人說:“死和生也是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沒有曾經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不能在心裡用語言表達。(我)本來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錯誤的做法。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敘當時(與會的)人(的話),錄下他們(的詩)。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人們)發出感慨(的事情)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於這次集會的詩文。
【詞類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1:群賢畢至
賢,本是形容詞,意為賢能、賢惠,而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賢能的人,賢才”,屬於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2:少長鹹集
少、長,本義分別為“年紀輕”“年紀大”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釋為“年紀小的人”和“年紀大的人”,作名詞用。
例3:死生亦大矣
大,本義為形容詞,而在此句中可譯為“大事”,作名詞用。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足以極視聽之娛
極,本義為“頂點、盡頭”,是名詞,而在此句中解釋為“窮盡”,作動詞用。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例:齊彭殤為妄作
齊,本義為“整齊”,是形容詞,而在此句中解釋為“認為……是等同的”,屬於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1:映帶左右
帶,原意作“帶子”講,是名詞,而在此句中活用為動詞,作“環繞”講,屬於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2:一觴一詠
觴,本義為“酒杯”,在此句中解釋為“喝酒”,是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足以極視聽之娛
視、聽,原來都是作動詞用,而在此句中解釋為“視覺和聽覺”,可以引申為“眼睛和耳朵”,是名詞。
動詞的使動用法
例1:引以為流觴曲水
流,本義為“流動”之意,而在此句中解釋為“使……漂浮”,屬動詞的使動用法。
例2:所以遊目騁懷
游、騁,本義分別為“遊動”和“跑”,而在此句中解釋為“使……舒展”和“使……開暢”,為動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的意動用法
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一,是數詞,而在此句中解釋為“認為……是一樣的”,屬於數詞的意動用法。
【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次第較後;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如:亦將有感於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
今義:①抱在懷裡;②胸前;③心裡存著;④打算。
以為
古義:把……作為。如: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今義:認為。
所以
古義:①所用來。如:所以遊目騁懷;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俯仰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品類
古義:物品,物類。指天地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句式】
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死生亦大矣
倒裝句: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即狀語後置)
倒裝句: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不能喻之於懷(狀語後置)
d)省略句:引(之)以為流觴曲水
【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趣"通"趨"取
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面對面

英譯

TheOrchidPavilion
IntheninthyearofthereignYunghe[A.D.353]inthebeginningoflatespringwemetattheOrchidPavilioninShanyinofKweich'ifortheWaterFestival,towashawaytheevilspirits. Herearegatheredalltheillustriouspersonsandassembledboththeoldandtheyoung.Herearetallmountainsandmajesticpeaks,treeswiththickfoliageandtallbamboos.Herearealsoclearstreamsandgurglingrapids,catchingone'seyefromtherightandleft.Wegroupourselvesinorder,sittingbythewaterside,anddrinkinginsuccessionfromacupfloatingdownthecurvingstream;andalthoughthereisnomusicfromstringandwood-windinstruments,yetwithalternatesinginganddrinking,wearewelldisposedtothoroughlyenjoyaquietintimateconversation. Todaytheskyisclear,theairisfreshandthekindbreezeismild.Trulyenjoyableitissittowatchtheimmenseuniverseaboveandthemyriadthingsbelow,travelingovertheentirelandscapewithoureyesandallowingoursentimentstoroamaboutatwill,thusexhaustingthepleasuresoftheeyeandtheear. Nowwhenpeoplegathertogethertosurmiselifeitself,somesitandtalkandunburdentheirthoughtsintheintimacyofaroom,andsome,overcomebyasentiment,soarforthintoaworldbeyondbodilyrealities.Althoughweselectourpleasuresaccordingtoourinclinations—somenoisyandrowdy,andothersquietandsedate—yetwhenwehavefoundthatwhichpleasesus,weareallhappyandcontented,totheextentofforgettingthatwearegrowingold.Andthen,whensatietyfollowssatisfaction,andwiththechangeofcircumstances,changealsoourwhimsanddesires,therethenarisesafeelingofpoignantregret.Inthetwinklingofaneye,theobjectsofourformerpleasureshavebecomethingsofthepast,stillcompellinginusmoodsofregretfulmemory.Furthermore,althoughourlivesmaybelongorshort,eventuallyweallendinnothingness."Greatindeedarelifeanddeath",saidtheancients.Ah!Whatsadness!

作品分析

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貴族高官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於“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裡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麼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後之覽者”。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一般,生髮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腸!

歷史評價

中國書法第一帖: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讚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羲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蘭亭序》的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它精妙絕倫的筆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體現在與作者融為一體的文化與情感表達的深刻性上。《蘭亭序》具備了書法作為藝術作品,從書家與書作、內容到形式的全部審美因素。在魏晉玄學和士人清議、品藻人物以及兩漢儒家經學崩潰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徹底擺脫了幾千年書法附庸於文字、服務於裝飾的亞藝術地位,從而成為表現人格個性、詩意情懷以及人文價值選擇的不二經典。被後世尊為“書聖”的王羲之,由天才般的藝術創造力所表現的他清高自標、恃才傲物的人格魅力,及其超越死生的曠達情懷,是震古爍今的。”

歷史記載

公元352年,即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國家高官41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後來王羲之匯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裡,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在蘭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內碑石上刻有“鵝池"兩個草書大字。相傳這兩個字是王羲之手書,並傳說王羲之很喜歡鵝,在家裡養了一群鵝。現在蘭亭的鵝池裡也養了幾隻白淨的鵝。有趣的曲水流觴蘭亭里還有曲水流觴亭、右軍祠、墨池等建築。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里緩緩地流過,這就是有名的曲水。當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隻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葉托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當今很多遊人來到這裡,興致勃勃地用塑膠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裡“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當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人們常稱他為王右軍。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祠內有一水池,稱為“墨池”,據說當年王羲之用這池子的水蘸筆習書,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逸事趣聞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逸事趣聞。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7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他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何延之的《蘭亭記》中寫過: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羲之的字。他聽說王羲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係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蕭翼追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作不信,說此帖已失蹤。辨才從屋樑上取下真跡給蕭翼觀看,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再加上驚嚇過度,不久便積鬱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後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則天的陵墓)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摹本介紹

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

天一閣藏豐坊刊刻神龍蘭亭天一閣藏豐坊刊刻神龍蘭亭
碑拓“神龍本”《蘭亭序》千百年來,《蘭亭序》被書法界奉為“中華第一書”,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然而,經權威專家王開儒先生考證,現存於天一閣博物館內的《蘭亭序》碑刻,是唐代馮承素在貞觀年間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跡的刻本,確認是真正的“神龍本”,展現了一代書聖的書法神韻,堪稱書法界的國寶。《蘭亭序》由唐宮入宋宮,宋理宗傳駙馬楊鎮,元朝時楊家又賣給郭天錫,明朝入豐坊萬卷樓,豐坊於晚年刻於石碑之上。1562年萬卷樓大火致原帖絕於人間,唯此石刻天一閣收藏至今。館內的鎮閣之寶,唯有此碑拓可以近距離地觀看欣賞,到了天一閣,不能不拜訪一下“神龍本”《蘭亭序》。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
《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此本為原石拓本,是定武蘭亭刻本中最珍貴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從不同層面表現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神韻,是後世蘭亭兩大體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馮本、黃絹本為宗的貼學體系;一是以定武本為宗的碑學體系。這兩大體系並行於世,孕育了後世無數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內府,後流散四方:虞本、褚本、馮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黃絹本、定武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團圓。此次將此五種珍本匯於一帙,海峽兩岸法書極品齊聚一堂,全面展現中華瑰寶之流光異彩。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也有人認為蘭亭之會是討論軍事的秘密會議,是以書法之名掩人口目。無論如何,其書法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作家臨摹

當代著名書法家孫穩山,號金石壽,1953年4月生,漢族,現任中國書畫院院士和山東羲之書畫藝術研究院高級院士等職。特別喜愛臨摹羲之書法,其作品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都得以體現羲之書法之神韻,作品頗豐,屢屢獲獎,成就斐然,尤以臨摹《蘭亭序》最受人們喜愛和收藏。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早年從馮君木學古典詩文,從吳昌碩習書法、篆刻。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有《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真行草書集》、《蘭沙館印式》、《中國書法史圖錄》、《文若印譜談》《沙孟海論書文集》等著作。其所臨摹的羲之筆帖《蘭亭序》堪稱上承佳作。

雲門記略

雲門書法勝地,歷來為文人所重,風景名勝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萬雲門絕”之吟嘆。雲門寺原為中書王子敬居所。傳晉義熙三年(407年),有五色祥雲見,安帝詔建寺,賜號雲門寺。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萬重,燦若褥繡。若耶溪繞門而過;秦望山據背在上。
得知雲門是緣於《蘭亭序》,王羲之在山陰蘭亭寫就《蘭亭序》為世人知曉,卻少有人知道會稽雲門乃《蘭亭序》失卻之所。唐代演義故事中有《雲門失蘭亭序記》一章。故事所云:智永和尚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後裔。少年與兄孝賓(慧欣)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精通般若法華諸經,好禪寂,罕接俗物,以善書名。智永居永欣寺(隋煬帝重智永、智欣,賜名永欣寺,即雲門寺。)閣上臨書先袒遣貼三十餘年,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滿,取而之,號“退筆冢”。人來求書及請題者如市,所居門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謂之“鐵門限”。弟子中著名書法者有智果、釋述、釋特、辨才、虞世南等。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之風。智永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東諸寺各一本,讓人臨寫,後遂成我國兒童的啟蒙讀物。宋書法家米芾謂智永所臨《千字文》“秀潤圓勁,八面俱備”。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確為我國一位傑出的僧侶大書法家。又自製銘制,遂不復作書。壽一百另二歲。智永死後將《蘭亭序》傳於辨才。唐太宗晚年酷愛書法,尤其重二王。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書貼,唯《蘭亭序》只聞其名而未睹其跡,便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後得知《蘭亭序》在辨才手中,乃下勒令,命辨才到京入道內場侍奉,恩賜甚豐,欲誘騙辨才獻出墨寶。辨才早有思想準備,他在《赴太宗召》一詩中寫道:
雲霄咫尺別松關,禪室空流碧障間。
縱使朝廷卿相貴,爭如心與白雲間。
到京後辯才一口咬定,《蘭亭序》已在喪亂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無奈,只得將其放歸越中。太宗不甘罷休,再次命辨才進京,重問《蘭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即為《志書》所載,唐太宗三召辨才,詰其《蘭亭帖》下落事。
尚書右僕射房玄齡見唐太宗求寶心切,便推薦監察史蕭翼赴越探明墨寶下落。蕭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蕭繹曾孫,富有才氣,亦多權謀,接受唐太宗旨意後,隨帶二王雜帖三數通來到越州,假扮山東書生,逕往雲門。日暮入寺,巡廊以觀壁畫,過辯才院,辯才遙見翼,寒溫既畢,語議便合,因延入房內,談說文史,意甚相得,當日便留夜宿。談及翰墨,蕭自稱:弟子先門皆傳二王楷書法,弟子又幼來耽習,今亦有數帖自隨。辨才欣然之曰:明日來可把比看。翼依期而往,出其書以示辨才。辨才熟詳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貧道有一真跡,頗亦殊常。翼問何帖?辯才曰:蘭亭。翼佯笑曰:數經亂離,真跡豈在,必是響榻偽作耳?於是辯才說出真情,並告:可明日來看。及翼到,辨才自於屋樑上檻內出之。翼見訖,故駁瑕指類曰:果是響榻書也。辨才自將“蘭亭”示翼之後,更不復安於梁檻上,並蕭翼二王諸帖並借留置於几案之間。辨才時年八十餘,每日於窗下臨學數遍。自是與翼往還既數,童弟等無復猜疑。一日,辨才出赴靈汜橋南嚴遷家齋,翼遂來房前,與案上私取《蘭亭序》及御府二王諸帖赴永安驛,告驛長身份,並叫其報汝都督齊善行。善行(即竇建德之妹婿)聞之,弛來拜。蕭翼宣示旨,具告所由。善行使人召辨才,辨才及見,乃房中蕭生也。蕭翼報云:奉遣來取蘭亭,蘭亭今得矣,故喚師來取別。辨才聞語,身便絕倒,良久始蘇。
唐太宗見《蘭亭序》大悅,以房玄齡舉得其人,賞錦彩千段,擢拜翼為員外郎,加入五品,賜銀瓶一,金鏤瓶一,瑪瑙碗一,並實以珠,內廄良馬兩匹兼寶裝鞍,莊宅各一區。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數日後,仍賜物三千段,谷三千石,越州支給。辨才不敢將入已用,回造三層寶塔,塔甚精麗,而老僧因驚悸患重,歲余乃卒。後人便將它取名為辯才塔。
而雲門令我心生嚮往則在於《全唐詩》。雲門初為王獻之故宅,有王子敬山亭。相傳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遷居雲門也為掃墓就近。至晉以後多有詩人扣訪。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於王子敬山亭。“謝靈雲與惠連聯句,刻於(孤潭)樹側”(《嘉泰會稽志》卷十)。南朝詩人王籍雖只兩首詩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蟬燥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千古絕句。梁代時,何胤曾“居若耶山雲門寺”(《嘉泰會稽志》卷十四)。僧洪偃曾駐足於此,寫下一首有名的《雲門寺》詩。六朝風流可見一般。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率浙東詩人修鍥於雲門王子敬山亭,有《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又有大曆浙東唱和(57詩人)。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紹興一帶留有大量詩作,寫及雲門的就有“禹穴尋溪入,雲門隔嶺深”。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給友人畫中題詩時竟發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雲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的浩嘆。孟浩然、劉長卿、王維、元微之、白天樂、杜牧等唐代大詩人都來此欣賞美景,並留下詩篇。據初略統計《全唐詩》直接詠及雲門的詩作達五十餘首,而唐代到過雲門的詩人更不計其數。雲門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過浙東唐詩之路的唐代詩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餘人,而到雲門者必夜宿於此,如此想來雲門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棧了。
其中猶以辨才香閣最為文人喜愛。辨才為雲門寺律師,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閣,當然亦為後人重視。香閣之得名,看來源於雲門特有之天香。宋之問《宿雲門寺》曰:“天香眾壑滿。”孫邈《酬萬八賀九雲門下歸溪中作》曰:“天香滿袖歸。”孟浩然《游雲門寺詩》曰:“香界登閣憩。”孫邈《宿雲門寺閣》曰:“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孫邈不住岩東院而住香閣院應從心理上考慮。(按宣宗大中年間,浙東觀察史李褒到雲門,也住香閣院,並留下《宿雲門香閣院》詩)當年《蘭亭序》就是藏在這香閣之梁檻之上,詩人宿此當為憑弔。另一處“客棧”當為東客院,即岩東院,雲門寺接待院。當年蕭翼受唐太宗之託來雲門騙取《蘭亭序》時便住於此。蕭翼有《宿雲門東客院》詩。詩人初至雲門就是以此詩結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到了北宋雲門依然為文人所重,王安石、蘇東坡、蘇瞬欽、范仲淹等接踵來訪。南宋時更為一代詩宗陸游的少年讀書處。陸游在多處詩中提及雲門,撰有雲門《壽聖院記》。辛棄疾曾任浙東刺史,從雲門後登秦望山。
至宋,雲門析為廣孝、顯聖、雍熙、普濟、明覺、雲門六寺。其寺之規模,陸游在雲門《壽聖院記》中有描述:“雲門寺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並溪,樓塌重複,依岩跨壑,金碧飛踴。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雖寺中人,或旬月不相也,”以後時有修葺,遺址今尚存。
明代劉伯溫曾在雲門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詩作。《游雲門記》《自雲峰深居過普濟清遠樓記》、《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深居精舍記》、《活水源記》便作於此。明代狀元張元忭緝有《雲門志略》五卷。現存《募修雲門寺疏碑》系明末紹興愛國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蘇州范允臨行書。碑下又有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三人題跋,與上面碑文渾然一體。明亡後,陳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雲門寺,結成十子社。
墨濤傳略
解英華(墨濤)先生五十年代中期誕生與南燕趙地區,燕趙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因此墨濤先生未及弱冠養就一身灑脫豪情之氣,謂之:筆走龍蛇,俠氣使然,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墨濤先生故里為秦三十六郡之一——巨鹿,古郡自古便有崇文重教之民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間,中華文化便在少年時期的墨濤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一十六歲便毅然投筆從戎,奔赴八百里秦川,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西安,古稱長安、京兆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墨濤先生在西安這塊文化的沃土上,夜以繼日、如饑似渴的吸收著中華文明的精髓,遍訪名師,先後受教與關中書法翹楚王冠君大師和姚素之大師等,長期蟄伏於西安碑林摹寫歐陽洵、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墨跡,後又深入終南山、華山求學於高僧、隱士,為其以後的藝術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形成於後來穩健、飄逸之書風。之後曾遊歷於齊魯大地,在孔聖故里曲阜和王羲之故里臨沂遊學。戊子年在北京籌建茗茶書畫院至今。墨濤先生畢生都投入到了研究、推進中華文化上,尤其是墨濤先生幾十年來醉心於“蘭亭文化”,並且在學術上取得頗高成就,被業內專家高度讚揚。
東晉大家王羲之的作品《蘭亭序》是為中國書法之無雙之作,後世雖無原本,但後世大家多曾摹寫,其中傳世之作僅一十二版,且廣散於海內,難覓其蹤。墨濤先生窮其三十年之志遍訪海內,分別於北京故宮、台灣省故宮博物院、日本、中國香港等地蒐集齊存世版本之資料,擬重現《蘭亭序》昔日光彩,當真以傳承為己任,朝暉夕陰、寒暑盛夏、矢志不渝,日夜清茶孤燈伴其左右,奮筆疾書、摹寫不止。刻印草稿練習之料不下萬餘,摹寫稿紙數以噸計,最終精選出《蘭亭序》所現之印章一千零八十八方,摹寫長卷一百八十尺長卷,包涵所有名家版本,歷朝歷代名士、大家、皇帝的題跋、印章,傳於後世,實書法之盛事,文化之盛事。

授權信息

故宮博物院授權,榮寶齋按原作1:1高仿“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首次授權發行珍品!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時,眾人飲酒賦詩,於曲水流觴之際,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歷代書家推崇《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真跡今遺,後世相傳皆為唐朝摹本,在唐摹本中以馮承素的“神龍本”為最著。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皆體現出“書聖風範”,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2011年10月,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匯集全世界一百多件“蘭亭文物”的蘭亭大展即將開幕,為傳承中華國寶,讓更多的藏家有機會鑑賞,甚至收藏“天下第一行書”。經故宮博物院破例授權,三百年書畫老字號“榮寶齋”按授權原跡1:1高仿,再現“天下第一行書”之神韻。高仿《蘭亭序》完全保留歷代名家帝王題識、鈐印等歷史印跡,被稱為“下真跡一等”的藝術珍品。限量發行3000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