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屨》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魏風》。刺“褊心”。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
要之襋[1]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2]。
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注釋

1、屨(句jù):鞋。糾糾:猶“繚繚”,繩索纏結繚繞之狀。形容屨上的絇(音渠qú,屨頭上的裝飾)或綦(音棋qí,系屨的繩)。絇是一條絲線打的帶子,從屨頭彎上來,成一個小紐,超出屨頭三寸。絇上有孔,從後跟牽過來的綦便由這孔中通過,又繞回去,互動地系在腳上。2、履:踐踏。葛屨是夏季所用(冬用皮屨),“可以履霜”是說它不透寒氣,也就是形容它的工細精緻。3、摻摻(纖xiān):一作“扦扦(千qiān)”,形容女人手指纖細。這裡的“女手”有所指,就是制葛屨的手,也就是縫裳的手。4、裳:即下裙。這裡以“裳”與“霜”叶韻,舉裳也包括衣。5、要:就是衣裳的腰。襋(即jí):衣領。兩字都用作動詞,言一手提領一手提腰。6、好人:猶“美人”。在這首詩里似屬譏諷之詞。以上二句是說縫裳之女將縫成的衣裳拿給“好人”去穿。7、提提:《爾雅》注引作“媞媞(題tí)”,細腰貌。8、宛然:迥轉貌。辟:即“避”。“左避”猶“迴避”。9、象揥(替tì):象牙所制的髮飾。女子用揥搔頭,同時用來做裝飾。10、褊心:心地狹隘。11、刺:譏刺。末二句詩人自道其作詩的用意。

譯文

葛布鞋兒絲繩綁,葛鞋穿來不怕霜。
巧女十指根根細,細手縫出好衣裳。
一手提腰一手捏領,請那美人兒試新裝。
美人腰肢細,一扭腰兒轉向里,戴其象牙發針不理人。
好個小心眼兒大脾氣,待我編只歌兒刺刺伊。

賞析

這是刺“褊心”的詩。詩中“縫裳”的女子似是婢妾,“好人” 似是嫡妾。妾請嫡試新裝,嫡扭轉腰身,戴她的象牙搔頭,故意不加理睬。這是心地褊狹的表現,詩人因此編了一首歌兒刺刺她。作者或許是眾妾之一,或許就是這縫裳之女。婢妾的地位本是家庭奴隸,這詩多少反映出她們的處境。
此詩雖然題為《葛屨》,實際上卻是寫了一個縫衣女奴為主人家縫製衣服所體現出的貧富不均。縫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滿,故作此詩而加諷刺。舊說如《毛詩序》云:“《葛屨》,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嗇褊急,而無德以將之。”朱熹《詩集傳》云:“魏地陋隘,其俗儉嗇而褊急,故以葛屨履霜起興而刺其使女縫裳,又使治其要襋遂服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云:“夫履霜以葛屨,縫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為而服之,則未免近於趨利,”“不惟嗇而又褊矣,故可刺。”在我們看來,這些說法都揮凶プ∫Α?/P>
全詩共兩章,前章先著力描寫縫衣女之窮困:天氣已轉寒冷,但她腳上仍然穿著夏天的涼鞋;因平時女主人對她的虐待和吝嗇,故她不僅受凍,而且挨餓,雙手纖細,瘦弱無力。儘管如此,她還是必須為女主人縫製新衣。自己受凍,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還要服侍他人試穿,此何悽慘!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後章作者筆鋒一轉,著力描寫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縫衣女辛苦製成的新衣,連看都不看她一眼,還故作姿態地拿起簪子自顧梳妝打扮起來。這種舉動自然是令縫衣女更為憤慨和難以容忍的。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此詩實際上用了一個很簡單而又常見的手法,即對比。作者有意識地將縫衣女與女主人對照起來描寫,兩人的距離立刻拉開,一窮一富,一奴一主,馬上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留下了十分強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對比,此詩在藝術上另一個重要的特徵,便是細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說中常有,詩歌中並不常用。由於此詩有兩個女性人物在內,所以作者也進行了細節描寫,如寫縫衣女只寫她的腳和手,腳穿涼鞋,極表其受凍之狀;手兒瘦弱,極表其挨餓之狀。這兩個細節一經描摹,一個饑寒交迫的縫衣女形象便躍然紙上。再如寫女主人,作者並沒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寫了她試穿新衣時的傲慢神態和扭身動作,以及自顧佩簪梳妝的動態,便刻畫出了一個自私吝嗇、無情無義的女貴人形象。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此詩的點題作用。坦率地說,如果沒有末尾“維是褊心,是以為刺”兩句,僅以前面的描寫和對比論,我們很難說出它有多少諷刺意義;只有當我們讀至末二句,我們方知這詩具有諷刺意味,是一首諷刺詩。這便是點題的妙用。有此兩句,全詩的題意便立刻加深;無此二句,全詩便顯得平淡。當然,諷刺詩在末尾才進行點題,跌出真意,這是常有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實際上已成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的第三個重要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