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豆科葛屬植物]

葛[豆科葛屬植物]
葛[豆科葛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葛字屬於曷字族。在曷字族裡,曷字都是聲符兼義符。曷字族漢字都與“胸”、“胸口”之義有關。葛的本義是“一種用於製作敞胸勞動服的野草”。

基本信息

字典中的解釋

gé kudzu (P.thunbergiana),aperennialherb;ko-hemp。字從草從曷。“曷”意為“胸部”。“草”與“曷”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可以用來製作勞動者衣服(這種衣服敞開胸口)的草”。本義:一種製作粗布勞動服的麻類植物

植物名。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Puerarialobata),莖長二三丈,纏繞他物上,花紫紅色。莖可編籃做繩,纖維可織葛布。根可提制澱粉,又供藥用〖lobedkudzuvine〗。如:葛屨(葛制的鞋子。貧賤人家所穿用。一說夏天所穿用);葛屨履霜(冬天穿夏季的鞋子。比喻非常儉嗇);葛面(葛粉)

葛布。指以葛為原料製成的布、衣、等〖kohempcloth〗

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敞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斂。——《明史·海瑞傳》

葛

又如:葛巾(用葛布縫製的頭巾);葛衣(葛布製成的衣服);葛帔(用葛製成的披肩);葛紗(以葛的纖維織成的紗布)

夏衣的代稱〖summerclothing〗

一葛一裘經歲,一缽一瓶終日,老子舊家風。——辛棄疾《水調歌頭》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表面有橫棱的紡織品,用絲或化纖卡絲作經,棉線或毛線作緯〖akindoftextilefabric〗。如:毛葛;華絲葛

通“蓋”。掩覆〖cover〗。如:葛溝(古代埋葬屍體的一種方法)

另見gě 葛布 gébù

〖ko-hemp cloth〗可做夏裝的用葛草纖維織成的布

葛根 gégēn

〖rootsofkudzuvine〗中藥名。豆科植物。葛的塊根。因含有黃酮類及多量澱粉成分,能解飢退熱,治高血壓、頸項強痛、冠心病

葛粉 géfěn

〖kudzuvinerootstarch〗從葛根提取的澱粉,先磨碎葛根後濾乾涼曬而成

葛巾 géjīn

〖ko-hempclothscarf〗古時用葛布做的頭巾葛巾布袍,駕一隻小舟,逕到周瑜寨中。——《三國演義》

葛藤 géténg

〖complication〗比喻糾纏不清的關係

葛 Gě

【名】 姓。如:葛天氏(葛天。傳說中的遠古帝名。一說為遠古時期的部落名)

另見gé 葛仙米 gěxiānmǐ

〖nostoc〗生在潮濕處的一種藍藻類植物。植物體由球形的單細胞連成串珠狀的細絲,外面包著一層膠質物,濕時藍綠色,乾時灰色。可食,又可入藥,有解熱,祛痰等作用
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

1、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又名葛藤。長10米以上;有地下塊根,圓柱形;小枝密被棕褐色毛。葉柄長5.5-14厘米,托葉披針形,盾狀著生;三出羽狀複葉,小葉片全緣或淺裂,側小葉歪斜,卵形,中央小葉菱狀卵圓形。總狀花序腋生,花紫紅色;蝶形花冠,旗瓣近圓形,頂端微凹,翼瓣卵形式,龍骨瓣長方形;子房密被毛。莢果線形,長5-11厘米,寬9-10毫米,扁平,密被棕黃色毛。種子扁平,圓形。莖皮纖維可檸成繩索,塊根含澱粉可制葛粉或釀酒。我國新石器時代使用這種植物的纖維作紡織原料。據《韓非子·五蠹》記載的傳說,堯怕服裝,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197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三塊織物殘片就是用葛纖維織造的。

1、質地比較厚實並有明顯橫菱紋的絲織物。採用平紋、經重平或急斜紋組織織造。為了達到橫菱紋的外觀效應,經絲細而緯絲粗,經絲密度高而緯絲密度低。經絲多採用人造絲,緯絲採用棉紗或混紡紗;也有經緯絲均採用桑蠶絲或人造絲的。葛有素織葛和提花葛兩類。提花葛是在橫菱紋的地組織上起經緞花,花形突出,別具一格。葛的品種有金星葛、文尚葛、緞背葛等。金星葛的外觀具有較粗橫菱紋並嵌有填芯線,使花紋和地紋凹凸效應明顯,並飾以金銀絲,是較高級的裝飾織物,多用作床墊和沙發的面料。文尚葛經絲採用有光粘膠人造絲,緯絲採用了股絲光棉線,以急斜紋組織交織而成。織物正面形成明顯的橫向菱紋,反面光滑,由浮長較長的經絲組成。分素文尚葛和花文尚葛兩種。前者在多臂機上織制,後者在提花機上織制。文尚葛多用作春、秋季服裝或冬季棉襖面料。

基本概述

葛
別名甘葛、野葛等。

為豆科葛屬植物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P.thunbergiana(Sieb.etZucc.)Benth,P.pseudo-hirsutaTangetWang〕。其根、藤莖、葉、花、種子及葛粉均可入藥,葛根藥用價值最高。葛根味甘辛、性平,有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之功能,用於傷寒、溫熱頭痛、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診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等症的治療。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植物特性

多年生藤本。塊根圓柱狀,肥厚,外皮灰黃色,內部粉質,富纖維。藤莖基部粗壯,上部分枝,長數米,植株全被黃褐色粗毛。葉互生,具長柄,三出復出有毛,項生葉片菱狀卵圓形,先端漸尖,邊緣有時淺裂;側生小葉寬卵形,邊緣波狀淺裂。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被黃色茸毛,形花冠,紫紅色。莢果長條形,扁平,密被黃褐色硬毛。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長特性

葛對氣候的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多分布於海拔1700米以下較溫暖潮濕的坡地、溝谷、向陽矮小灌木叢中。以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為佳。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質壤上。在冬季深翻30~50厘米,使風化2~3個月,至第二年春季再耙平,作畦。

葛
2.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3~4月播種。種子用30~35℃清水浸泡24小時,取出晾乾表面水分,點播,按行株距50~60厘米挖淺窩,每窩播種4~5粒,再施入人畜糞水,最後蓋3~4厘米厚的細土。

(2)壓條繁殖

當夏季生長繁茂時,選健壯枝條,用波狀或連續壓條法,將葛藤埋入土中使其生根。生根以後,施清淡人畜糞水,並勤除雜草,待次年早春末萌發以前,剪成單株,挖起栽種。栽前按行株距50厘米開穴,穴徑27厘米,深20厘米,填入堆肥,上蓋一層薄土,每穴1~2株,栽後填細上壓緊。

(3)扦插繁殖

在早春未萌發前,選擇節短、生長1~2年的粗壯葛藤,每2-3個節剪成一段,每穴扦插2~3根,插條入土一端以成環狀或半環狀平臥穴中為好,入土深度10~15厘米,蓋上壓緊,再蓋一層鬆土,上面一端留一個芽露出土面,插後及時噴水。

(4)根頭繁殖

在冬季採挖時,切下10厘米左右長的根頭,直接栽種。

3.田間管理

出苗後需間苗,每穴留壯苗1~2株;苗高17厘米時應設立支柱或搭設棚架,以利藤蔓伸展;苗高170厘米左右時,應摘除項芽,促使分枝。每年中耕除草2~3次,每次中耕除後都要追肥,追肥以磷鉀肥、廄肥為佳。

4.病蟲害防治

(1)蟋蟀

用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噴殺。

(2)金龜子

用燈光誘殺或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葉面防治。

葛
(五)採收加工

葛栽培3~4年採挖,在冬季葉片枯黃後到春季發芽以前進行。先制去整藤,挖出塊根,切下根頭作種,除去泥沙,颳去粗皮,切成1.5~2厘米厚的斜片,或對剖後切成1.5~3厘米厚的塊,既可直接曬乾或烘乾,也可用鹽水白礬水淘米水浸泡,再用硫磺熏後曬乾,這樣色更白,品質更好。葛根以塊肥大、色白、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另:葛----北京方言,即脾氣各色,古怪。有時也用作形容詞,形容什麼事兒或什麼東西
葛。

葛與姓氏

上古時候,寧陵(地名)叫葛,此地名源於一種植物名----葛。《本草綱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載:葛,別名野葛,葛藤和葛條,其拉丁學名為PuerarialobataOhwi。豆科落葉纏繞植物,三出複葉,總狀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紅,莢果線形。葛生存環境惡劣、生產水平低下的遠古人有莫大功用:一,葛花期7—9月,為長夏之精神振奮;二,花序、塊根,富含營養,可食用裹腹;三,塊根、花序入藥,味甘辛平,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表、昇陽透疹、退熱生冿、防毒止瀉之功效;四、莖皮纖維可以紡織,遮羞禦寒;五,葉為家畜優良伺草;六,種子可以食用、榨油。故古人甚感神奇,對葛頂禮膜拜以為圖騰,當地人更是以葛為榮,特以“葛”為地名。此為古葛地名之來歷。

葛
約新石器時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養生息,其領袖葛天氏是位大聖人。《呂氏春秋》訓解:“三皇時君號也”。《中國人名大辭典》:“上古帝王。”《辭源》:“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紀》:“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說明葛天氏是“三皇”時的一方君主。葛天氏發現、總結葛的養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傳授、推廣用葛紡織生活、生產用品的技能、如搓經繩、編籃筐、制葛履、織葛布等。紋理粗的葛布叫“綌”,紋理細的葛布稱“絺”。又用葛布縫製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體、禦寒防暑,使族人告別蠻荒,步入文明。《說文解字》曰:“葛,絺綌。”《本草綱目》:“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詩經》中有“為絺為綌”,“絺兮綌兮,淒其當風”的詩句,《論語·鄉黨》有“當暑,袗絺綌”的聖語。為使天地人和諧相處,葛天氏草創了道德規範----禮。葛天氏時古人稱道的“理想之世”,《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竹窗詞·阮郞歸山寺樵歌》:“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史記·司馬相如傳》:“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正是在此和諧生存狀況下,葛天氏才創製了“葛天氏之樂”。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以《呂氏春秋》記述最詳。《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經專家考析,“葛天氏之樂”是我國音樂、舞蹈、詩歌、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之一,葛天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按《帝王世紀》“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之說,葛天氏應生活在伏羲氏之後,黃帝氏之前。我們可以根據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確定葛天氏時代對應的公元年代:2370 BC-2337 BC。這一年代判斷有兩點理由:1)葛天氏之樂第四章名曰“奮五穀”,說明葛天氏時代已有“五穀”。而文獻記載伏羲時代已有五穀(《孔叢子•連叢子下》:“伏羲始嘗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毒,然後五穀乃形。”),這說明文獻關於葛天氏時代已有五穀與伏羲時代已有五穀的記載是自洽的。2)目前正在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得到結論:五穀之一的小麥在中國中原地區出現的時間是2500 BC,即中原龍山文化時代。這說明,文獻記載的伏羲氏、葛天氏時代應該就是現代田野考古學所謂的龍山文化時代(2600 BC-2000 BC)。因此,判斷葛天氏生活在2370 BC-2337 BC應該是合理的、正確的。

葛國葛伯仇餉

虞舜時,禹為司空,受命治水。禹薦伯益為助手。伯益隨禹治水十三年,左準繩,右規矩,定山川,圖博物,察民俗,著《山海經》十八篇。因治水功,伯益授虞,禹晚年把伯益定為接班人,預效堯舜禪位於伯益。及禹去世,伯益謙讓不就,避於箕山,禹子啟繼位,特封伯益子若木為徐伯、飛廉為葛伯,此為葛封國之始。葛商二國均為三等爵位一伯諸侯國。初,商國僅70時,而葛疆較大,其四至為:北定陶,南戈(今太康)、西老丘(今開封)、東虞(今芒碭)。到夏末,葛鄰國為:北辛、南厲、西杞、東商。國已弱小。

湯為契十世孫,繼商伯後,志高氣滿,圖謀天下。因夏有400年根基,且湯與桀有君臣名人,只好耐心等待,徐徐圖之。他在假仁德攬民心、用賢能增實力的基礎上,自薦方伯,誣害鄰國。為其興商滅夏作輿論準備。所謂的“葛伯仇餉”就是如此。

關於“葛伯仇餉”,《史記·殷本紀》:“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孟子·騰文公》:“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予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以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尚書·商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慚德。曰:‘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仲虺乃作誥。曰:“嗚呼!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由上知“葛伯仇餉”是商湯的“政治宣傳”,因為:一,商伯、葛伯為同等諸侯,葛伯不祀應由夏桀裁處,湯無權責罰;二,看似為殺送飯童子復仇征葛,為何十一征連祭祀又無錯的諸侯一塊伐?三,湯捕獵“網開三面仁及禽獸”,十一徵得天下,死傷何其多!湯視人民生命不如禽獸吧?四,流放夏桀南巢後,湯慚愧不已,既怕後人指責,又怕學他犯上。仲虺連忙作誥,勸湯並向天下解釋,“此地無銀三百兩”嗎?五、“仲虺之誥”說:“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不遭戰亂,反而怨憤,什麼邏輯?湯征葛國,唯易葛伯,國存祠祀,商周不改。《春秋·桓公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證明葛國經歷夏商周三代,立國約1800多年。

葛
古葛地和三代時葛國是否在寧陵?此問題古有定論,只是近幾年出於旅遊業的需要,才有長葛、偃師等地爭葛天氏、葛國故地。葛在寧陵有權威依據:一、《史記集解》:“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二、《漢書·地理志》:“寧陵莽曰‘康善’。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三、《後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四、《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五、《四書五經集注》宋元人註:“葛,梁國寧陵縣東北。”六、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寧陵,古葛國。”“葛,古國名,贏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北十五里。”七、《一統志》:“葛在寧陵縣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國。”八、《河南通志》:“寧陵,夏葛伯國。”九、《歸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十、《寧陵縣誌·古蹟》:“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十一、《中國歷代戰爭史》:“葛,今河南寧陵縣。”十二、《河南是華夏姓氏的主要發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帶外,它的很多屬國也在河南。如許、斟灌、顧、葛……”十三、《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從亳之所在可知葛之所在。《史記正義》、《元和郡縣誌》和《河南通志》均云:

梁州谷熟縣為南亳,即湯都也。“《尚書蔡傳》、《通典》、《括地誌》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說:“書所稱三亳者,蒙縣之亳曰‘北亳’,湯所興;谷熟之亳曰‘南亳’,湯所都;偃師之亳曰‘西亳’,湯所遷也。”《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都說:“在谷熟鎮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亳》一文對葛、亳之地考辨最詳:夏商“北亳”即春秋亳、兩漢薄縣和今曹縣:“皇甫謐、司馬彪、杜預、酈道元均以寧陵縣之葛鄉為葛伯國。謐且謂‘偃師去寧陵八百餘里,不能使民為之耕’以證湯之所都當為谷熟之南亳。”故知偃師之葛,非湯所征之葛國。長葛學者張佐軍在《長葛之名瑣談》一文中,駁斥清代長葛知縣何鼎所謂“葛天氏故址也,後人思永澤,故名曰長葛。”是“不考證歷史的妄說”,長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說不攻自破。同樣,其他地方也是既無史志書證,又無考古物證。古葛地、葛天氏、葛國在寧陵鐵案如山。

寧陵及源寧姓氏

葛
寧陵,遠古稱葛,三代封葛國,戰國末先後為信陵君、寧陵君封邑;此後寧陵之名歷二千二百多年而不改。在中華民族姓氏中,祖籍寧陵的姓氏有葛、葛伯、諸葛、信和沙五個姓氏。其由來分別是:

葛姓:葛姓有四個來源,其中除漢族洪姓和少數民族賀葛氏改為葛姓兩種外,另外兩種都來自寧陵。其一,以祖上名號“葛天氏”之“葛”為姓。《風俗通》:“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古葛天氏之後。”《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於葛天氏。”葛天氏為上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領袖,因創製“葛天氏之樂”成為中華民族音樂、舞蹈、詩歌、劇目和禮儀的始祖之一,後世子孫奉其名號為姓氏,尊葛天氏為葛姓始祖。其二,以三代諸侯國葛國國名為葛氏。《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姓氏考略》和《百家姓姓氏溯源》均載:“夏時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禹臨死禪位與伯益,伯益謙而不就,避於箕山,禹子啟繼位,封伯益子飛廉於葛國為葛伯。商湯滅葛;其子孫興滅國,以國為姓,奉葛伯飛廉為葛姓始祖。

葛伯:以國爵葛伯為姓氏,“葛”為國名,“伯”為爵名,葛國諸侯授三等爵位伯。《通志·氏族略·以國爵為氏》:“葛伯氏,贏性,夏時諸侯,為商所滅,子孫以國爵為氏。”《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均曰:“葛伯,夏諸侯,為商所滅,子孫因以為氏。”參見葛姓。

諸葛:祖上本葛姓,原住諸縣,後遷陽都,人稱諸縣葛氏,簡稱諸葛。《通志·氏族略》:“葛伯之後居諸縣,謂之諸葛。”《三國志·吳志·諸葛謹傳》:“其先葛氏,為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徙居者為諸葛氏,因氏焉。”參見葛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