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子侯刻石》

《萊子侯刻石》

《萊子侯刻石》, 又稱《萊子侯封田刻石》 、 《萊子侯封冢記》 、 《天鳳刻石》、 《萊子侯贍族戒石》 。新莽天鳳三年(16)刻,隸書,縱48厘米,橫70.4厘米。原來在孟府,現藏在鄒城市博物館。七行,每行有直界,行五字,共三十五字。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膝縣孝廉顏逢甲,偕友人孫生容,王輔中游鄒縣城南臥虎山前偶得之。

基本介紹

《萊子侯刻石》對此刻中的“萊”字,有作“嶪(去山字頭)”字者,有作“葉”字、“業”字者,迄無定論;對此石之真偽,也有爭論。馮雲鵬《金石索》云:“此石雖非後人偽刻,亦系當時野制,無深長意趣。”其實民間野制,不見得就缺乏意趣。此石書法古拙蒼簡,骨氣洞達,用筆圓勁有篆意。諸城王金策說:“不知原刻正以樸拙倍見古情;今人無事不勝古人,惟樸拙萬不可及。”此話是頗有見地的。顏逢甲題記稱此刻“與曲阜五鳳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屬。”方朔《枕經金石跋》也說它“以篆為隸,結構簡勁,意味古雅,足與孔廟之《五鳳二年刻石》繼美。”瞿中溶《金石文編》評其書云:“此刻結體秀勁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墳壇石刻之上,尚是西漢文字,可寶也。”此石與《魯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墳壇石刻同為西漢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見漢隸從古隸向今隸過渡的蹤跡。山東嶧縣王氏有翻刻本。
此石書法古拙奇瑰,氣勢開張,豐筋力滿,趣味橫生,熔篆籀之意寫隸,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以篆為隸,結構簡勁,意味古雅。”西漢傳世書跡甚少,通過此石,可窺西漢書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