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是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導演,漢娜·許古拉,吉安卡羅·吉安尼尼,梅爾·佛爾主演的作品,於1980年7月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1938年,瑞士蘇黎世。青年作曲家,猶太人羅伯特和德國歌女維莉正在熱戀中。羅伯特的父親門得松正在領導一個幫助猶太人逃離德國的秘密組織,擔心兒子和維莉的關係會給秘密小組帶來危險,遂設下圈套,在羅伯特去德執行任務時,準許維莉隨他同行。返回瑞士時,邊防拒絕維莉入境。

留在德國的維莉只有靠唱歌維持生計。誰知她的一首《莉莉·瑪蓮》,引起了德軍將士的強烈反響。在軍中廣為流傳,無論是硝煙瀰漫的戰場,還是稍顯寧靜的哨廳、軍營,軍官將士們無不沉浸在歌聲中,或許是戰爭的慘烈和噪雜,歌聲中傳達的正是人們渴望已久的和平與溫馨。這首歌經過德軍高官乃至上流社會的有意支持,從而一舉成名。維莉也成了令人注目的明星。羅伯特在瑞士終日思戀情人,通過廣播聽到了維莉的歌聲,他冒險來到德國,維莉向他坦露心跡,兩人情意纏綿,卻不知身處險境。在蓋世太保的監視下,羅伯特離德之前遭逮捕。

為了營救羅伯特,維莉接受了地下組織的任務,冒死尋到揭露德軍集中營屠殺戰俘的膠捲,在德、瑞邊境交界處,用膠捲交換羅伯特和其他難友。

而維莉卻遭監禁。羅伯特了解了維莉冒死尋來膠捲救他,他按組織安排沖入電台,向德士兵廣播,告知他們唱《莉莉·瑪蓮》的維莉在集中營被害,而德軍將士也對維莉的歌懷戀不已,於是維莉最終離開集中營,再次登台。

戰爭結束了,維莉風塵僕僕地到瑞士來找羅伯特,卻看到羅伯特已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身邊已經有了妻子米里安。維莉竭力克制著內心的悲傷,黯然離去。

創作背景

二戰期間,這首歌曲成為盟軍和德軍共同的精神食糧,歌曲內容很老套,是說即將分別的戀人在路燈下依依惜別的情景。法斯賓德借用這首流行曲來帶出一個悲歡離合但又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個30年代的夜總會歌手維莉,被心愛的男友(一個猶太作曲家)的父親(一個地下抵抗組織首領)遺棄,但卻憑《莉莉瑪蓮》這首歌迅速竄紅德國上流社會,並成為納粹政治操縱的玩偶,她一直渴望的愛情卻始終無法實現。戰後她卻發現男友早已功成名就並已結婚,傷心失望的她只好獨自離去。

導演生平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男,生於1945年5月31日德國巴伐利亞州Bad Wöri

shofen,逝世於1982年6月10日 (德國慕尼黑)。這個名字前被加了若干驚人名號的德國男人以其短暫而瘋狂的人生,闡釋了一個天才恰如電影般的一生。他是一位德國導演,德國新電影的領軍人物。在慕尼黑學習表演,深受好萊塢的影響。1965年開始拍攝短片。1969年第一部長故事片問世。1971年以後,擺脫話劇的影響和刻板的表現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到50年代經濟起飛時的社會形態全才型,身兼

導演、編劇、演員、製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攝影等多職,14年拍片生涯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死於吸毒過量。作品擅長結合好萊塢類型片和國度的風格化傾向,對德國社會抱敏感的批判態度。一方面追求布萊希特的疏離感,不讓觀眾入戲,另一方面採用通俗劇的橋段,並將俗氣推到極致,以製造戲劇效果。其主要作品有:《水手奎雷爾》(1982)、《維洛妮卡·佛斯的欲望》(1982)、《莉莉瑪蓮》(1981)、《蘿拉》(1981)、《柏林亞歷山大廣場》(1980)、《第三代》(1979)、《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1979)、《絕望》(1978)、《德國之秋》(1978)、《十三個月亮之年》(1978)、《恐懼吞噬心靈》(1974)、《柏蒂娜的苦淚》(1972)、《四季商人》(1972)等。

主演介紹

漢娜·許古拉 Hanna Schygulla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女演員。漢娜最早在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的“反抗

劇團”中當演員,接著參加了法斯賓德的十二部影片的拍攝和幾部電視系列片的演出。她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是1969年由法斯賓德拍攝的《愛比死更冷》,本片也使法斯賓德的處女作。此外,她還出演了一些舞台劇。無論是在法斯賓德的影片,還是在其他導演的影片或舞台劇中,她的表演風格都廣受好評,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視。1978年漢娜在法斯賓德導演的《瑪利亞·布勞恩的婚禮》中扮演的瑪利亞十分成功,獲得1979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在1983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她因主演義大利影片《清醒的瘋狂》(1983)而榮獲最佳女主角獎,從而邁進了國際一流女演員的行列。

梅爾·弗爾 Mel Ferrer1917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梅爾·弗爾(Mel Ferrer),個人的表演成就並不如前妻奧

黛麗·赫本,但其橫跨編劇和導演領域的能力,卻讓赫本讚嘆不已。可以說,赫本在1953年以《羅馬假日》獲封奧斯卡影后之後的最好時光,都是與弗爾共同度過的。1954年,弗爾與赫本在紐約共同演出一場舞台劇時相識,很快便墜入愛河,最終於1954年9月在瑞士成婚。兩人不僅在電視版《Mayerling》《巴黎假期》中同時登場外,以夫導婦演的合作方式亮相也是一段佳話,1959年,赫本在弗爾執導的《翠谷香魂》中出任女主角,1967年,弗爾擔當製片的《盲女驚魂記》,亦是赫本演藝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2000年,弗爾還在傳記電視電影《奧黛麗·赫本的故事》中有過短暫的亮相。儘管梅爾·弗爾一生的光華都被其與赫本的那段情緣所遮蓋,但弗爾作為導演、演員和製片人,在好萊塢創造的藝術成就卻依然受到肯定。他主演的名片包括《圓桌騎士》《莉莉》《戰爭與和平》《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太陽照常升起》《最長的一日》等,導演作品有《翠谷香魂》《非法圖利》,製作的影片有《盲女驚魂記》《暗夜旅客》等,他也因此而留名好萊塢的星光大道

相關影評

1943年的德國帶著一種殘酷的蕭瑟,二戰正酣的納粹開始聞到無法阻擋失敗的氣息。這時,一曲憂傷而略帶哀怨的歌曲——《莉莉·瑪蓮》,喚起深藏在士兵們心中永久的鄉愁與愛意,它成了炮火連天的日子裡唯一的慰藉……

法斯賓德用獨特的方式把好萊塢情節劇和自己所擅長的間離技巧結合起來,為觀眾呈現出一部相對通俗並且華麗非常的影片。這是法斯賓德影像世界中,最容易被理解的一部,雖然影片各方面看來都不像法斯賓德其他電影那樣,才情噴薄。不過,法斯賓德獨特的處理方式依舊令人難忘,這部娛樂性和觀賞性具佳的電影,除了表現出法斯賓德對好萊塢情節劇,特別是道格拉斯·瑟克電影的迷戀之外,也是法斯賓德對早期影像風格的回歸。這裡面包括封閉的環境、引人深思的鏡子意象以及超現實主義式的布景等等,它們共同營造出一個壓抑、無處可逃的世界。納粹元首贈送給維莉的房子,潔白單調,幽閉間透出一絲冷清,這無異於一間豪華的監獄。女主角維莉就如同房子裡那被框在鏡子內的影子一樣,無法擺脫生活困境,也無法追求自由愛情,或者說她根本就不願意擺脫。而羅伯特的父親對著鏡子鼓掌的鏡頭,更給鏡子注入了新內涵,它不僅是被壓抑的意象,也是壓抑的來源。

法斯賓德把血腥的戰爭場面和維莉的演唱互動切換,極富諷刺意義。他並未對戰爭本身,或者人物境遇表現出太多憐憫和同情,情感宣洩點到即止,呈現出一種接近現實的冷淡,甚至是冷漠。維莉和羅伯特雖然一直相愛,但這種愛意無疑是屈服於生活本身的,維莉成為被納粹利用的宣傳工具,羅伯特則在父親的壓力下,把維莉留在德國。雖然幾次前來和心愛的人相會,最終還是與他人結婚,繼續自己的事業。影片中人物情感變化處於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它保持了觀眾和影片角色之間的距離,給人以思考空間,這正是法斯賓德所追求的。

《莉莉·瑪蓮》的靈感來自一首流行於二戰期間的士兵戀歌,由當時的歌星拉拉·安德森演唱,內容描述的是即將分手的戀人在路燈下殷殷道別的情景。法斯賓德把這首富滿宿命色彩和悲觀氣息的歌曲變成戰場上士兵們揮之不去的鄉愁,當音樂響起時,每個人都凝神靜聽,莉莉·瑪蓮恍若他們的母親、姐妹、情人……只可惜一切正在逐漸變味,這首鏇律優美的歌曲每唱一次,殘酷就增加一分,美好的內涵卻越來越少,當羅伯特被拘禁在納粹集中營時,不斷播出的《莉莉·瑪蓮》成了他耿耿於懷的日夢夜魘,敵人陣營里的會面,兩人都要強自壓抑內心的情感,假裝毫不相識,羅伯特門口的那個回頭,成了兩人精神上永遠的訣別。當影片最後維莉用斷斷續續的沙啞的聲音唱起《莉莉·瑪蓮》時,一直為她的歌曲伴奏的鋼琴師正倒在前線的血泊中,一切再無曼妙可言。就在這一刻,德意志第三帝國土崩瓦解,只可惜那備受摧殘的人兒,早已無力再露出天真的笑臉。

法斯賓德並未對納粹德國表現出捶心的憤恨,也沒有對猶太人營救行動表現出多少讚許和悲情,一切如同天上飄來的雲朵,最終都注定要散去,包括戰亂、浮名、悲劇以及愛情……

戰爭結束,恢復元氣的維莉終於擺脫桎梏,趕到瑞士。在一個大型音樂會上,透過牆壁的方孔,看到恣意揮灑的羅伯特。此刻的羅伯特早有家室,功成名就。兩人的已成陌路,向見無語。當羅伯特再次從幕前退下來時,伊人早逝,空留寂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