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春雨初霽》

《臨安春雨初霽》是宋朝詩人陸游的作品之一。

作者

陸游

詩詞正文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翻譯

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
隻身住在小客樓上,夜裡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
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閒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
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背景

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於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閒了五年。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衰,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這一年春天,陸游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並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居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於政治舞台上的傾軋變幻,對於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匠心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紗。世情既然如此澆薄,何必出來做官?所以下句說:為什麼騎了馬到京城裡來,過這客居寂寞與無聊的生活呢?
 

 賞析

“小樓”一聯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盪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於刻畫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晁君誠“小雨愔愔人不寐,臥聽贏馬乾殘芻”,是以臥聽馬吃草的聲音來刻畫作者徹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陸游這裡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麼呢?於是有了五六兩句。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遊客居京華,閒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鑑別茶的等級,這裡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閒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陸游這裡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莫起風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願。因京中閒居無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鄉躬耕。“猶及清明可到家”實為激楚之言。偌大一個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詩人有所作為,悲憤之情見於言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