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對臉》

《臉對臉》

《臉對臉》是由奎因創作的小說,該作品2009年出版。

(圖)《臉對臉》《臉對臉》

作者: (美)奎因(Queen,E) 著;鄭樂張吉明 譯
出 版 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數:
版次: 1
頁數: 249
印刷時間:
開本: 32開
印次: 紙張:
I S B N : 9787802255609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偵探/懸疑/推理

編輯推薦

這不是一部典型的奎因作品,更像一部精彩的懸疑片,我很喜歡。
——希區柯克
遺言只有一個字:臉,是字謎遊戲?是唯一的線索?還是兇手故布謎局?
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知道故事的最終結局,全球銷量超過兩億冊,博爾赫斯、史蒂芬·金、易中天最推崇的推理小說大師
聰明或自認為聰明的讀者,所有的線索已經全部呈現在你的眼前,不要為自己尋找藉口,現在的你和我完全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誰是真兇?開動你的腦筋,去思考一番吧。不要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那樣的話你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真相就要揭曉,祝狩獵愉快。
——埃勒里·奎因

內容簡介

埃勒里•奎因的十二大豐功偉績
★埃勒里•奎因的所有作品都是線索明晰、公平至上的黃金時代推理作品,“挑戰讀者”的設定更是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經典橋段。
★埃勒里•奎因開創了合作撰寫推理小說的成功先例。
★埃勒里•奎因創作的“國名系列”是推理小說史上的一座豐碑。
★埃勒里•奎因以“巴納比•羅斯”之名出版的“悲劇系列”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系列推理小說。
★埃勒里•奎因在一九四二年創作的《凶鎮》標誌著其創作風格成功轉型。偵探奎因由毛頭小子成長為成熟男人;作家奎因的作品也從單純的解謎遊戲升華為深刻的哲學探討。
★埃勒里•奎因於一九四一年創辦了《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對普及推理文化、提高推理文學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埃勒里•奎因利用雜誌平台,大力培養新人。當今美國推理界所有的大師級人物幾乎全部出自埃勒里•奎因門下。
★埃勒里•奎因熱衷於推理文學的理論研究。他編輯出版的小說集和評論集都成為了推理文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埃勒里•奎因出資設立“密室研討小組”,定期召集卡爾等推理大師交流創作心得,相互激發靈感。不計其數的經典推理小說都是從研討小組的咖啡桌上討論出來的。
★埃勒里•奎因先後將推理小說搬上廣播、電視、影院……建立了龐大的“奎因推理鏈條”,推理的火種被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埃勒里•奎因作品全球累計銷量超過兩億冊,三度榮獲歐美推理領域最高榮譽埃德加•愛倫•坡獎
★無須一一列述,因為他的名字是“埃勒里•奎因”。

作者簡介

埃勒里•奎因,美國推理小說的同義詞,黃金時代三大家之一,推理王朝的建立者。
埃勒里•奎因是一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這對表兄弟在美國紐約出生。表哥是出生於一九。五年一月十一日的曼弗德里•波夫斯基,表弟是出生於同年十月二十日的丹尼爾納森。成年之後,表哥改名為曼弗雷德班寧頓李,表弟改名為弗雷德里•克丹奈。
李和丹奈雖是兄弟,性格卻截然不同。李內向沉穩,是個智慧型的學者;丹奈則張揚熱情,擁有發泄不完的能量。兩個人碰到一起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爭吵,而且一吵就是幾十年。李說過:“基本上,我們對於推理小說的看法完全不同。”丹奈則說:“我們對任何事的看法根本上都不相同。”就是這樣一對冤家,卻成為了推理小說創作領域的第一搭檔。
一九二九年,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參加一次推理小說徵文大賽。兩人用幾個月的時間便創作了一部名叫《羅馬帽子之謎》的小說。他們將小說里•的偵探命名為“埃勒里•奎因”,並同時將這個名字作為筆名,署在小說之後——這是推理小說創作歷史中第一次出現作者與偵探同名的情況。在這次合作中,丹奈負責核心詭計的構思和人物的設定,李則負責將表弟的構思潤色成精彩的故事,這種合作模式堪稱創舉。這對表兄弟出色地完成了這部處女作,小說一舉奪得徵文大賽桂冠。
隨後,這對表兄弟一發不可收拾,以每年一至兩部的創作速度,先後創作了幾十部經典的推理小說。其中的九部“國名系列”作品和四部“悲劇系列”作品被視為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後人難以逾越的傑作。
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說注重邏輯,崇尚公平性和解釋的唯一性。這對表兄弟對自己作品中的謎題設定擁有強烈的自信,他們從來不屑於誤導讀者,從來不向讀者提供無用的信息。每當故事進行到高潮,埃勒里•奎因總會以“挑戰讀者”的方式與讀者一決高下,而這挑戰通常都以讀者心悅誠服的失利告終。“挑戰讀者”的設定,也因此成為了奎因作品的商標和世界推理小說歷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橋段。
埃勒里•奎因沒有讓推理小說的輝煌僅僅停留在創作上。一九四一年,他們創辦了《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EQMM)--這是足以比肩推理小說創作的一項豐功偉績。弗雷德里•克丹奈一開始就提出了雜誌的明確目標:為了“將推理小說作家的眼界提升到真正的文學水平”,為了“鼓勵同行中好的作品並為之提供展示場所”,為了“發掘立志在此領域有所建樹的新作家”。無數的推理文學愛好者通過這本雜誌被讀者接受,成長為推理小說大家甚至文學大師。例如拉丁美洲文學的代表人物博爾赫斯的處女作就發表在這本雜誌上。時至今日,《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依然是世界上最專業、最成功、影響力最大的推理文學雜誌。
在不休的爭論之中,這對表兄弟走過了近五十年的合作之路。在這半個世紀裡•,他們的作品行銷全球兩億餘冊,三度榮獲推理小說最高榮譽埃德加愛倫坡獎。
一九七一年四月三日,曼弗雷德班寧頓李去世;十年後,一九八二年九月三日,弗雷德里•克·丹奈長眠。
但奎因未死,王者永存!

目錄

第一部分 初露端倪
第二部分 半遮半掩
第三部分 呼之欲出
第四部分 原形畢露

書摘插圖
第一部分 初露端倪
埃勒里的環球旅行已經進入了倒數第二個階段。為了收集有用的寫作素材,他已走訪了許多城市,聽警長們講述了許多活生生的故事。他本來只計畫在倫敦停留一個晚上,但就在從奧拉飛往倫敦的途中,卻碰到了一個在倫敦警察廳威爾專員辦公室工作的國際刑警。這位刑警非常討人喜歡,從一個酒館到另一個酒館,他給他講了一個又一個好故事,當埃勒里意識到時,幾天幾夜已經眨眼間過去了,新年就要到了。
第二天早上,為良心和理智所驅使,埃勒里到航空公司辦公室去取機票,在那裡遇到了哈里•伯克。伯克當時正在商量乘坐同一個航班去紐約的事。
那位國際刑警向他介紹說伯克是一位私人偵探——“奎因,他是最好的一個,當然那是說他費用帳目的虛報額一般不超過百分之十。”伯克聽罷放聲大笑。他是一個身材矮小、沙色頭髮的男人,角鬥士般的脖子使他看上去很像一個拳擊賽的好對手。他的眼睛顏色很淡,幾乎透明,給人一種就要消失的感覺,好像它們壓根兒就不存在。他看起來很像是條頓人(條頓人:相傳為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前四世紀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北海沿岸。常用來指日耳曼人,尤指德國人。—— 譯註),他自己說他本應帶有愛爾蘭土腔,但談話時卻帶有明顯的小舌音。國際刑警臨走前告訴埃勒里說伯克是個變節的蘇格蘭人。
兩個人到了最近的一家小酒館吃喝了一通後,伯克說:“那么你就是那個小奎因了。這可真有意思。”
“是嗎?”埃勒里說。
“我是說以這種方式遇見你。不到15個小時前我還和你父親在一起呢。”
“我父親?”
“紐約警察局的理察•奎因警官。”伯克很嚴肅地說。
“你是剛剛飛抵倫敦的嗎?”
蘇格蘭人點了點頭。
“可我看到你幾分鐘前剛買了一張回紐約的機票。”
“我下飛機時收到了奎因警官的電報。好像是那件最初讓我去美國的案子有了進展。他要我立即飛回去。”
“那就是我爸爸的行事風格。”埃勒里說。“他提到為什麼了嗎?”
“沒有,但是他在電報里用了一個很有味道的詞,‘即刻’。”
“事情一定很重要。”埃勒里又從女招待那裡要了一杯淡啤酒。那個女招待很壯實,好像一隻手就能拎動整桶啤酒。
“這件案子,伯克,會是那種我無法抗拒的事情嗎?”
“我可不知道你經受折磨的能力。”伯克也沖那個健壯的女招待笑了笑,然後把他那蘇格蘭人的鼻子埋進了酒杯中。他是一個很英俊的男人。
他們倆肩並肩緊挨著坐在飛越大西洋的飛機上。埃勒里通過巧妙的暗示發現,這個蘇格蘭人好像是來自中央情報局的。凡是說起與他的案子無關的話題,他都十分健談。哈里.伯克原是警察局的人,最近才辭去了探員職務組建了自己的偵探所。他自嘲地說生意正在起步。
“開始時,客人只是接觸一下就走了。如果沒有我在警察局的關係的話,我大概就得像班圖人(Bantu)那樣餬口了。威爾專員一直對我不錯。” 埃勒里推斷伯克目前所專注的案子是威爾最近對他施恩的結果。警察局接到了調查的要求,而專員發現它不屬於警察局的業務,於是就私下推薦讓伯克從事這工作。埃勒里懷疑這種好意並不是威爾的第一次。伯克正被飛機的顛簸搞得上下跳動。
“我是個單身漢,”這個沙色頭髮的人說,“我不必為某個愛嘀咕的女人花費我的時間。不,沒有一個女人在我的考慮中,謝謝你。我在一個地方不會待太久,免得產生某種依戀感。”
“你是那種在墜落的飛機上墮入情網的人。”埃勒里根據傳聞說道。
“能使我上鉤的對象還沒有出生呢。”
“當心我們這邊兒的女人。美國女人天生就能抓住那些頑固的人。”
“她們好像都很想念你,奎因。”
“喔,但我從來沒有上鉤。”
“那么我們就有很多共同點了。”
就這樣他們表明相互之間很投緣,只是在一些小事上有分歧。臨到飛機在岡得爾停留時,兩個人已經以名字相稱了,甚至開始友好地爭論做蘇格蘭鯽魚用不用加煎洋蔥的問題。飛機再次起飛後,他們依然談興很濃,差一點忘了慶祝辭舊迎新的時刻。
新年一大早,飛機降落在甘迺迪國際機場,下了飛機後,他們結伴出了機場。
“這個時候你是不可能找到一間旅館的房間的,”埃勒里說,“到我家裡來吧,哈里。”
“喔,不。我不能把你和警官趕出去住。”
“別廢話了,我的書房裡有一張兼作沙發的臥鋪。另外,這樣你還可以儘快知道我父親讓你回紐約的原因。”哈里•伯克順從地點了點頭。埃勒里叫了輛計程車。
計程車穿過時代廣場向城裡駛去,時代廣場看上去像是一座長滿風滾草的鬼城。“人類是污穢的傢伙,不是嗎?”伯克用菸斗柄指著街上的雜物說。“每次我看到這樣的東西就會想起《海灘上》的最後一幕。”
“可能他們也是這樣想的。”
到達奎因的寓所後,他們發現警官不在房間裡。“是出去慶祝新年了嗎?”伯克大膽地說。
“不大可能。我父親不會去慶祝。準是為了案子。這是什麼?”
那是留給埃勒里的小紙條,放在他書房裡的打字機旁邊,是老人隨手寫的。
親愛的兒子:
住在東73大街的一位名叫羅伯塔•韋斯特的小姐要你給她打電話。她說無論你什麼時候回來,她都在等你的電話。我臨時有些事情要處理。我會給你打電話的。喔,孩子,新年快樂!
下面的簽名是“爸爸”,然後是一個電話號碼。
“這就是奎因家的生活方式嗎?”蘇格蘭人問。
“只有被犯罪行為打斷時才這樣,我和爸爸通常是在電視機前打盹來度過除夕之夜的。”埃勒里撥著紙條上的電話號碼說。“把你的行李放到我的臥室去吧,哈里—一在那邊兒。喔,如果你想要讓眼睛睜開的話,起居室里有一個小吧檯。你好?”
“是埃勒里•奎因嗎?”一個非常焦急的聲音問道。
“是的。韋斯特小姐要我給她打電話。”
“我是韋斯特。你這么早就給我打電話真是太好了。接電話的人都說你正在從英國飛回來的路上。奎因先生,你剛到嗎?”
“剛到。有什麼事嗎,韋斯特小姐?”
“你是從家裡打電話嗎?”
“是的。
“我想馬上就過來。”
“現在?”埃勒里驚訝地問。“我要洗個澡,我還沒吃早飯,而且在跨越大西洋的飛機上睡覺也並非是我的一項技能。你不能等等嗎?”
“我也沒有睡覺,一直都在等你的電話。求求你了?”
聽聲音她像是一個漂亮的女孩,所以埃勒里只好嘆了口氣說,“你知道地址嗎?”
第二章
羅伯塔•韋斯特本人比埃勒里通過聲音想像的還要漂亮。一看到她,埃勒里就給她貼上了“劇院”的標籤,也許還應該再加個“小”字。她體態優雅,膚色白皙,一頭真正的栗色頭髮;眼睛明亮,但由於睡眠不足或過度煩惱,眼圈發黑,臉頰的右上方有一個迷人的胎記,看上去很像一隻小蝴蝶。埃勒里通過一些細微的觀察推斷她是戲劇演員:她走路和揚起頭的姿勢中流露出某種緊張,使人覺得這是她剛剛從形體訓練中學習到的技巧;說話時發音考究,甚至連輕微的語音不清都好像是經過仔細演練的。她穿著裙子和用某種安哥拉羊毛呢料子做的圓領罩衫,披著一件巴黎風格的大衣,脖子上圍著一條可能是由畢卡索設計的圍巾,戴著一副長手套。她纖巧的腳上穿著昂貴的帶有蝴蝶結的時髦平底鞋——一種修飾,埃勒里推測,鞋子上的蝴蝶結一定是為了淡化別人對她臉頰上的胎記的注意而有意選擇的。
這個女孩看上去漫不經心,但實際上可能精明強幹,以至於埃勒里對自己給她下的結論產生了懷疑。這種女孩就像是剛從時尚雜誌的畫頁中走出來的,在他看來她們個個都像某個人的辦公室助手。
  “你在劇院工作。”他說。
  她那明亮、近乎興奮的眼睛睜大了。。奎因先生,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有我的方法。”他咧嘴一笑,看著她走進起居室,“噢,這位是伯克先生,韋斯特小姐。”
女孩低聲嘟嚷著什麼,而哈里•伯克卻以一種吃驚的方式說了句“您好”,好像他剛剛碰到了什麼東西。他向埃勒里的書房門口走去,有點兒不情願地說:“我去洗漱一下,埃勒里,或者做點兒別的事兒。”
“也許韋斯特小姐不介意你在場。”埃勒里說,“伯克先生是位私家偵探,從倫敦到美國來辦事的。”
“噢,是這樣。”女孩趕緊說,而且出於某種原因低下了頭。至於伯克,他像狗一樣瞥了埃勒里一眼,慢慢地踱到一扇窗戶跟前,站在一邊瞪著眼睛。
埃勒里讓那女孩坐下,給她遞上早餐,但被謝絕了,然後為她點燃一支煙,說道:“現在我們可以談正事了嗎,韋斯特小姐?”
她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我幾乎不知道該從哪兒說起。”她看上去很困惑,接著突然探身將菸灰彈到菸灰缸里,“我想你記得格洛里•吉爾德吧?”
埃勒里當然記得格洛里•吉爾德。對他來說,要忘記她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不僅記得格洛里•吉爾德,以前還狂熱地聽過她的歌,對她有過那么點兒幻想——一種當時國際流行的相思病——甚至對她的聲音的回憶都足以使他的內心泛起漣漪。回憶是留給那些崇拜者的;在她的全盛時期,媒體無法從字典里找到合適的詞來稱呼這些人,於是乾脆把他們稱為她的“忠實的追隨者”。
……

書摘與插圖

(圖)《臉對臉》《臉對臉》

相關詞條

文學 小說 書籍 青春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