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詞傳》

《納蘭容若詞傳》

《納蘭容若詞傳》,作者是蘇纓 (作者), 毛曉雯 (作者), 夏如意 (作者),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描述的是我們眼睜睜看著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個純真的孩子,赤身露體地走在命運的叢林裡。終其一生,他都在實踐孩子的藝術:放棄理智與邏輯,忽視人類社會道貌岸然的生存規則和價值觀,聽從感覺的蠱惑,讓心靈成為指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第1版(2009年9月1日)
平裝:25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39933216,9787539933214
條形碼:9787539933214
商品尺寸:23.8x16.4x1.8cm
商品重量:340g
ASIN:B002N8A76E

內容簡介

納蘭容若詞傳》講述了:我們眼睜睜看著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個純真的孩子,赤身露體地走在命運的叢林裡。終其一生,他都在實踐孩子的藝術:放棄理智與邏輯,忽視人類社會道貌岸然的生存規則和價值觀,聽從感覺的蠱惑,讓心靈成為指引。要糖果和遊戲,不要算計。孩子並不多。在冷硬現實的獵殺下,孩子成了稀缺品。不要蔑視曾經幼稚的自己,就算對過去的天真無法欣賞,至少可以懷著憑弔的心情。

編輯推薦

《納蘭容若詞傳》是納蘭詞品鑑的極致之作,容若向世人展示的另一種完美——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暫,但絕不黯淡或沉淪。以人生註解詩詞,以詩詞註解人生。

作者簡介

蘇纓,代表作《納蘭詞典評》,《風人深致:詩經古義辯證》。

目錄

前言納蘭容若,重21克
楔子人生若只如初見
〔1〕顧貞觀
〔2〕沈宛
〔3〕嚴繩孫
〔4〕納蘭性德
第一幕身世: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1〕成德,名字的來歷、疑雲與讖語
〔小考據〕十歲時的納蘭詞?
〔2〕法璋大師的佛門密室
〔3〕虎父:詩人仰望的政客
〔小考據〕旗人取名
第二幕初戀: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
〔1〕一塊肥膩膩的祭肉
〔2〕騎射:亦弓亦馬亦多情
〔3〕父親的書房
〔4〕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5〕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小考據〕不得流傳的才女詩
〔6〕重逢:花風如扇,柳煙成陣
〔7〕艷歌:照水紅蕖細細香
〔小考據〕寫給表妹的悼亡詞
第三幕寂寞的十七歲
〔1〕金壇王次回:在納蘭詞里的無名隱士
〔小考據〕退粉收香:納蘭詞中的隱語
〔2〕京國子監:石鼓秘語
〔3〕崑山三徐:在青澀的涯岸迷路尋路
〔4〕秋水軒唱和:玉人和月摘梅花
〔5〕交臂之失:一分鐘的代價是幾年
〔小考據〕櫻桃宴與紅葉詩
第四幕科舉:萬春園裡誤春期
〔1〕朱彝尊:壯年聽雨客舟中
〔2〕勿欺之忠:一顆默默生長的南瓜
〔小考據〕萬春園
〔3〕通志堂疑案門
〔4〕徐乾學勒索案門
〔5〕淥水亭:為了告別的聚會門
第五幕成人禮
〔1〕一個遠方知縣的死門
〔2〕西郊馮氏園的海棠花門
〔3〕冠禮:從此,我們可以稱他“容若”了
〔4〕新婚:金風玉露一相逢
〔5〕從此滄海水,從此巫山雲門
第六幕雙璧:絕塞生還吳季子
〔1〕一彈指頃去來今
〔2〕知我者,梁汾耳門
〔3〕仙佛:一個孩子的精靈世界門
第七幕痛失:當時只道是尋常
〔1〕誰念西風獨自涼
〔2〕悼亡:夜闌猶剪燈花弄門
〔3〕一宵冷雨葬名花門
〔小考據〕《楞伽經》、楞伽師與楞伽山門
第八幕仕途:南雁歸時更寂寥
〔1〕犬馬:何須獨醒憐皆醉門
〔2〕《飲水詞》:非才子不能善怨門
〔3〕悼亡之吟,知己之恨門
〔小考據〕盧氏之子
〔小考據〕挽鹿車
〔4〕塵土夢,蕉中鹿
〔小考據〕貧道與貧僧
〔5〕學鴻儒科
第九幕鸞膠續琵琶
〔1〕續弦之後:一場寂寞憑誰訴
〔2〕如期:洞庭歌罷意茫茫
〔小考據〕誰在營救吳兆騫
〔3〕覘唆龍:解道醒來無味
第十幕江南:煙花不堪剪
〔1〕江南好,真箇到梁溪
〔小考據〕玉人
〔2〕天海風濤之人
〔3〕醒也無聊,醉也無聊
謝幕人生何如不相識
附錄薔薇水蘸檀心紫·納蘭詞榜
後記一個國王在完美時刻的願望

序言

假若你似我一般百無聊賴,你或許能理解我怎么會在午睡後突然猜測起古人的重量來。
我猜關雲長起碼重100公斤,因他的情深義重,還有那一身高強武藝;蘇東坡應該在70公斤上下,先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後有排除萬難的精神,病懨懨如何能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爽;荊軻重55公斤,偏清瘦,氣質特異,故力雖較不過秦王,但精神萬古流芳;杜甫重65公斤,其中60公斤都在心臟,裝滿對天下蒼生的悲憫,與經歷由盛轉衰的惆悵;賀雙卿重35公斤以下,一個將詞填在花瓣與落葉上的女子,總是給人飄飄欲仙的想像;柳如是重40公斤以上,身為女子,卻有不輸男人的氣度和情懷,過於柔弱的身體想來無法支撐她人生的精彩跌宕;而納蘭容若,重21克。
21克——西方人通過精密儀器測量出人在死去後體重會即刻減少21克,於是認為這21克是靈魂的重量。如果靈魂確實重21克,那么納蘭容若,就重21克。

後記

如果你擁有詩歌、王位與太陽;如果你英勇無畏,在戰爭中所向披靡,無往不利:如果你的國土遼闊神奇,除了有著璀璨溫暖的黎明、靜謐安詳的黃昏,還有偉大的英雄與壯麗的傳說;如果你可以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享受花樣繁多的歡娛,也可終日徜徉在茂密芬芳的山林擷取種種野趣;如果你不僅僅得到旁人的伺奉和恭維,還能得到他們真心的熱愛和尊重;如果你的子民都將榮耀歸於你;如果你愛的人恰好美艷絕倫、冰雪聰明,而她恰好不但純真得不敢正視你的眼睛,還純真得擁有為你去死的勇氣;如果你失去所愛後還沒來得及後悔便已在命途中再次與她相遇,而她心中仍然只有你一個人的身影;如果在你最完美的時刻,神還打算再滿足你的要求與願望,你會祈求什麼?
一個國王,在如此完美的時刻,他的願望卻是:讓所有的國王都努力謀求他的人民的幸福;讓所有誦讀《吠陀》的人都崇奉技藝之神薩羅薩伐底;願永生全能的英武的濕婆免除我下一世的痛苦,不要讓我投生在這終將毀滅的、罪與罰的人世間。
這是印度詩劇《沙恭達羅》的最後一幕。劇中的許多細節我已記不清,但始終念念不忘國王豆扇陀在一切都如意後這出人意料的悲傷願望。命運從不公平,它可以迫害一個人寫出“我們對於眾神來說正像蒼蠅之於頑童,他們僅僅為取樂就殺死我們’’這樣悽厲的詩句,也可以獻媚一般不遺餘力地使某人滿足。神的眷顧,命運的恩寵,豆扇陀的人生光明而輝煌。

文摘

楔子人生若只如初見
〔1〕顧貞觀
康熙二十四年春。
北京,淑氣漸生。
一名消瘦得有些孱弱的中年男子呆立於一株夜合樹下,持著一紙有著淡淡胭脂色的信箋,身體微微顫抖。月色冰涼,夜合艷開了雪白晶瑩的一樹,香氣在夜色的醞釀下愈發濃烈,競有酒的味道,叫人不知不覺沉湎。
此時,沒有人可以讀懂他的眼睛,是無奈,是痛楚,是惶惑,是很多很多的內容,我們只是知道,不要在這個時間去驚擾他,哪怕一絲風、一絲雨、一抹夜合花的香氣,都不要在這個時間去驚擾他。
我們從來也都只是仰望著他。他叫顧貞觀,江南人,在整個康熙朝寫詩填詞的文人當中,顧貞觀三個字都是最響亮的幾個名字之一。有人說他是全國詞壇的第一名手,有人說他和另外一名公子並列第一,也有人說他只能排在第二,但無論如何,絕對沒有人會把他排在第三名以後,除非這個人不怕落下一個外行的名聲。
像許許多多真誠的詩人一樣,顧貞觀也是一個狂生,他一向都泰然地接受著世人的讚譽,卻從來不肯承認自己就是詞壇第一。他並不謙虛,謙虛從來都不是詩人的美德。但在他的口中、心裡,第一的位置永遠都屬於此刻他手中這封信箋的主人——納蘭性德。
信箋的內容,是將來每一個哪怕稍有詩詞修養的人都能夠脫口而出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是的,這首《木蘭花令》是所有納蘭詞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所有納蘭詞中、乃至古往今來的所有詩詞名句中最為流傳的一句,只是我們往往會把這首詞、這句詞從三百多年前的背景中抽離出來,用它來訴說我們自己的情緒,仿佛它一直就屬於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生活背景,屬於我們每一個獨特的、不為任何人所知、也不容任何人窺探的私密空間。誰會知道呢,當顧貞觀接到這首詞的時候,他讀到的內容,完全不同於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理解。事情正像本雅明說的那樣,古典的詩歌傳統已經破碎了,詩人頭上的光環重重地摔在人行道上,詩歌語言終於從公共空間走進了私人空間,並且在私人空間的小巷子裡越走越深,越走越曲折,當小巷盡頭的收信人展開信箋,小巷外面的我們只能提著燈籠、燃著蠟燭,小心翼翼地接近那個影影綽綽的目標。最後能不能找到,就看每個人的悟性與運氣了。
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里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這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
漢魏樂府如今的讀者已經很少了,但它畢竟是唐詩宋詞的一大源頭,有許多著名的詩詞都以樂府舊題的形式,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在詩體分類上我們很容易把它劃作七言或雜言古詩,其實應該劃作樂府,而決絕詞本來也是樂府舊題,屬於樂府當中的相和歌書.本來是漢代街頭巷尾傳唱的歌謠,用絲竹樂器交相唱和的。元稹就寫過三首很著名的《決絕詞》,收在宋人郭茂倩編纂的百卷樂府當中。“君情既決絕,妾意已參差。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這是數百年前詩人元稹在同一題目之下的絕情之語,容若現在用到這個古老的題目,又標明“柬友”二字,可是要與故交決絕么?
不!如果讀不懂詞中的深意,又怎能稱得上容若的第一摯友,又怎能當得起與容若並稱的康熙朝詞壇雙璧之一!他看到一個孩子從身邊跑了過去,邊跑邊跳,騎著竹馬,跑出了大門,跑出了院牆,跑出了內城,又跑出了外城。這一刻,夜合花的花瓣無聲地飄落,牽著顧貞觀恍惚迷離的視線,飛過楊柳堆煙的庭院,飛過深深似海的侯門,飛過憂傷的雨絲與明媚的山河,鎖進了一所結滿春愁的江南庭院。
〔2〕沈宛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他的夢斷掉了,她的夢醒來了。睜開眼睛,又是這一所結滿春愁的庭院。庭院之中,沒有北方的夜合花,只有江南的丁香與芭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尤其是那芭蕉,葉子一重又一重地卷著,仿佛在無邊的梅雨里永遠都不願打開。那女子也是這般,她柔婉婉的身體蜷縮在一重又一重的迴廊與院牆裡,她愁僝僝的心畏縮在一重又一重的思念里。她已經屬於千里之外那個在這世界上自己最愛的男子,她的生機便只等待著他的開啟。
她已經忘記了自己名叫沈宛,她只記得自己是納蘭容若的女人。
她不止是納蘭容若的女人,還是世界上一個愛到痴狂的女子。
她記得容若曾經說過,自己的美,沒有一點人間煙火氣,但若以名家國手的畫來作比,與其說像一幅仕女圖,不如說像一頁山水畫。那山水定是江南的山水,氤氤氳氳的,用一層迷濛的水汽隔開塵世的瑣碎與不堪。
他曾說過,自己是他避風的港灣,是他心底最後退守的城堡,給他充足的溫暖和安全感,是屬於他、也不屬於他的女人。
她的心底,每天都在不斷復現著這些情話,怕有一萬遍了吧。除了與心愛的人一起牽手對詩,這恐怕要算世界上第二號最幸福的事情了。但是,此刻的沈宛,手裡也持著一封信箋,是顧貞觀從北京抄送來的。——這個顧貞觀呀,沈宛想著,我與容若的結識是因為他,護送我千里北上京城尋找容若的也還是他,再沒有見過比他更加誠摯的男子,也沒有見過比他和容若之間更加純真的友情,但是,他對我來說,究竟是個什麼人呢?是帶來幸福的信使,還是編織幻夢的魔王——在騙你相信了他所編織的幻夢之後再親手把它扯碎?
今天,他帶來的是幸福、幻夢,還是悲劇?這首題目上寫著“柬友”的新詞,他為什麼要拿給我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沈宛低吟著信箋上刻骨的詞句,無邊的梅雨頓時已是無邊的淚水。她讀得懂,他的心裡生生世世不能割捨的,只有他的髮妻盧氏,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自己也不能。
她是江南最出眾的才女,她熟悉士大夫們必須熟悉的所有典籍,她讀得懂愛人的詩詞中埋伏著的所有典故,而在這一切之上的是,她讀得懂他的愛情。
呵呵,擬決絕詞,這是古老的樂府題目呀,一千多年前,漢代的長安城裡,那條繁華的、植滿垂柳的章台路上,那條外國使節來來往往的藁街上,絲竹的聲音時時灌滿行人的耳朵,有人唱,有人和,《決絕詞》的古老歌謠不知被多少人唱過、聽過呢。
漢魏六朝,多少年,多少有結果和沒結果的愛情故事,唱過多少次這樣的鏇律呢?“晴如山上雲,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這句詩,還是在《宋書?樂志》里看到過的,是那年海棠花畔、迴廊曲處,他親口讀給自己聽的。他說詩里是用山上白雲和雲間皓月來比喻自己的心志,而這樣的心志自然容不得愛人有了兩意。是的,言猶在耳,那時候,我們只是隔著發黃的書頁,遙遙地感,嘆著古人的痴心與薄情,但是,今天的我們呢?
“何事秋風悲畫扇”,是的,這是用漢成帝時班婕好的典故,我看得懂,但我多希望自己看不懂——或者,我多希望那僅僅是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早已死在書本上的故事。那時候,班婕妤不再受到漢成帝的寵愛了,多才的她在一個入秋的天氣里收拾房間,將一把美麗的團扇收進了箱子,她的淚水就是在這一刻突然落下的:再美麗的團扇也終於會等到秋天,當秋風吹起,團扇要么被收起,要么被棄置,是的,就像一個個曾經受到過無窮寵愛的女子一樣,就像自己一樣。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愫中道絕。
沈宛想起了班婕妤的這首《怨歌行》。團扇是用齊地出產的絲綢精心裁製的,如霜似雪,形如滿月,皎潔而團圓。這樣的尤物“出入君懷袖”,與君形影不離。但為什麼,每一把團扇都會等到秋天,每一個痴情的女子都會等到訣別?人之於人,若始終只如初見時的美好,若始終能保持初見時的感覺,團扇便永遠是皎潔而團圓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